○張帆 張毅
1、湖北第二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北 武漢 430205
2、西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研究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文化產業是自主創造和技術含量高的產業門類之一,提高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對優化我國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2009年9月26日,我國首部《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出臺,表明文化產業已經在國家戰略層面成為國民經濟新的重要增長點,標志著文化產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十七屆六中全會上進一步公布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把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重點發展。
雖然在2013年,我國文化服務進出口95.6億美元,其中出口51.3億美元,是2006年的3.2倍,但相對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速度而言,我國文化貿易的發展仍然十分緩慢。而且作為擁有幾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國的文化產業在世界經濟中所處的地位顯然并不突出。反觀只有200年歷史的美國,它不像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卻成為了世界文化貿易的霸主。美國如何將其文化產業培育為支柱產業,并在國際競爭中獲得優勢地位很值得我們借鑒。
波特(2002)國家競爭優勢理論指出,在全球化經濟的背景下,競爭力不再完全地由先天的自然條件決定,而是取決于生產要素、需求狀況、相關支持性產業、企業戰略四大要素。此外,政府行為和機遇對形成該國的國際競爭地位也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在上述要素中,機遇屬于外在的客觀條件,不受一國自身條件和政策的控制,因此,本文將從生產要素、需求狀況、相關支持性產業、企業戰略和政府行為五個方面對比分析中美在文化產業上的差距,從而為中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相應對策和建議。
從文化產業的核心生產要素——文化資源來看,中國文化以其豐富性、獨特性和多元性在世界市場中具有相當大的競爭優勢。美國沒有中國這樣深厚的文化積累和沉淀,其文化產業之所以取得極大的發展,依賴的是尖端的科技。無論是生產、流通、還是銷售,現代科技無處不在。
在文化產業的人才積累方面,美國寬松的移民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的匯聚與融合構筑了多元化的美國文化,讓其文化產品在世界各地都能找到共鳴。除了引進人才,美國也重視對文化產業人力資本的培育,一是在多所高校開辦文化管理的相關專業,二是加強對文化人才在科技創新上的指導,在文化產業中加入高科技手段,增強文化作品的創造力。
可見,中美文化產業在生產要素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現在技術水平和人才培養上。由于我國總體技術水平的落后,使得我國文化產業在創意、生產和營銷過程中缺乏現代科學技術的支持,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較低;在對人才的培養上,沒有對文化創意和文化管理引起足夠重視。
文化產業的需求狀況主要指公眾對文化產品及服務的需求。
首先,在文化產業的需求量上看,我國文化消費明顯不足。2008年,我國人均GDP已超過3000美元,根據國際經驗,我國文化消費支出應該在4萬億元以上,但實際上我國文化消費還不足8000億元(趙衛東,2009)。較低的需求量限制了文化產業的市場容量,也使文化產業的生產者難以無法發揮規模經濟效益。
其次,從文化產品的需求結構來看,雖然文化消費正在向多樣化和高層次的需求轉變,但政府統管各項文化事業,既割斷了文化單位與市場的聯系,又無法真正反映消費者對文化產品的真實需求,從而使得文化產品生產與消費相分離,最終造成文化產業的供需失衡。
再次,我國對文化產品及服務的需求受到傳統的中庸思想的影響,使得文化產業的創新受到一定的制約。中國的傳統文化讓國人去遵循了一種低調、不張揚、不突出的做人之道,使得國人從內心對于“特立獨行”的人或思想常常有著相對負面的評價,而文化領域的創新恰恰需要這種人或思想,所以中國在原創領域一直處于落后狀態。
企業戰略包括經營戰略、治理結構、營銷方式和競爭狀況等。
首先,中國的文化企業缺乏有序、統一的市場競爭環境,阻礙了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和流通。相比而言,美國政府則通過立法手段為文化產業創造了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例如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實施的《1996年聯邦電信法》。
其次,由于市場規模的限制和市場的分割,我國文化企業普遍生產規模偏小、產業鏈不完整、企業戰略定位層次較低,因而我國文化產業缺乏能引領整個行業發展的龍頭企業,也沒有國際知名的品牌。而美國則擁有迪斯尼、華納等世界知名的文化產業巨頭,這些大型跨國公司經濟實力雄厚、技術先進、產業鏈和營銷網絡完整,因而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再次,中國在文化貿易中的市場營銷的觀念和手段還不成熟。很多文化產品或文化服務在向國際市場的推廣時,沒有做充分的市場調查,從而導致銷售狀況不理想。或是沒有針對市場而過多的強調自身的文化元素而產生“文化折扣”。在包裝和宣傳上,也沒有做到完善。而在如今競爭如此激烈的國際貿易市場,一個文化商品的推廣手段也可以成為一個致命的因素。
首先,對比美國文化產業的產業鏈建設,我國文化產業明顯不足。例如,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在電影市場中就構建起了“影院—電視計次點播—付費電視—音像租售—開路電視—衍生產品”的多級市場。而我國2004年才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付費電視服務,并且受國民消費能力的限制,付費電視業務到目前仍然開展困難。
其次,在文化產業的融資平臺的搭建上,我國已經有了較大進展,但相比美國而言,我國金融市場發展落后,國家給予的其他資金支持也較少。美國政府早在1965年就成立了國家藝術撥款委員會,地方政府也設有藝術理事會,通過政府撥款來扶持各地的文化活動;美國政府還采取“杠桿方式”鼓勵要求各地方政府、各個企業甚至全社會對文化產業進行贊助和支持,為文化產業的融資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美國全社會的資本支持促進了其文化產業的極大發展。
再次,在我國文化企業普遍規模較小的現實情況下,由單個企業來搜尋信息是不經濟的。美國文化產業得到了相關的信息支持。美國商務部為小企業建立了專門的國際貿易數據庫,數據庫提供了近230個國家和地區的120個行業信息資料,為企業提供專門的貿易信息(崔保國,2009);此外,美國商務部還設立有專門的出口熱線,由專家向企業提供專業解答。
政府行為會通過影響上述四個要素而對文化產業的競爭力產生重要影響。政府行為主要包括政府效率與信譽、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的科學性、政府創新能力、文化市場的規范程度等。
首先,中國實施的很多政策和條令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化的自由發展,過多的限制和禁制令使得本來就稀少的自主創造力,被扼殺的所剩無幾。另外,中國政府對本國文化的重視遠遠不夠。很多從古代傳承下來的民族傳統文化,反而被鄰國繼承并保存得有聲有色。
其次,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國在知識產權立法建設上的滯后大大阻礙了文化創意的提出,導致我國文化產品和服務缺乏核心競爭力。反觀美國,《專利法》、《版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一系列法律構建了完整的產權保護法律體系,從而為其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再次,美國政府積極從財政方面著手,為文化產業提供稅收優惠和融資便利,鼓勵多方投資。美國在1917年通過的《美國聯邦稅法》,明確規定“對非營利性文化團體和機構免征所得稅,并減免資助者的稅額”。
綜上所述,相比美國而言中國文化產業競爭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包括:創新性人才不足、技術含量較低;文化消費不足,需求層次不高;缺乏有序、統一的市場競爭環境;產業相關支持不足;版權保護不力。
必須全方位提高文化產業人員的素質與管理水平,利用國家或地方財政撥款鼓勵文化產業密集發展的地區在其高校中設立相關文化專業,并注重產學結合,為文化產業的發展輸送人才;利用稅收減免、補貼等方式鼓勵文化企業對其從業人員進行職業培訓,提高員工的知識水平和創新能力,提高文化產業人才隊伍的綜合素質。
通過優惠獎勵政策扶持科技含量高的文化產業,鼓勵文化企業將先進的科學技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科技含量,利用科技創新來提升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針對我國國民文化消費能力較弱的情況,需要循序漸進,先利用減稅、補貼等手段鼓勵文化產業提供價格較低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吸引更多消費者;然后再逐步提升人們的文化素質和鑒賞水平,從而引導和擴大文化消費,為文化企業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培育國有文化單位的同時,可以適度放寬文化產業的準入限制,允許更多民營企業進入,并提倡和促進文化企業自由自主發揮,以便提供更加多樣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在文化產業的對外擴張方面,應放松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出口審批,加大對文化產業的出口和國外市場開拓提供優惠支持,特別要大力扶持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出口。在文化產業的融資方面,政府應加大對文化產業的財政支出和投資力度,并拓寬文化產業融資渠道,解決文化產業的融資問題,對于有發展潛力的項目要重點支持。
首先,在立法建設上,通過完善和改進現有法律體系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注意國內立法與國際相關規則的銜接,避免在產權保護上出現雙重待遇問題。其次,加大政府的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各種盜版和侵權行為。再次,建立知識產權聯盟、出版商協會等文化產業組織,增強行業自身的保護意識和能力。
[1]孟慶強、溫珂、李卓華:基于鉆石模型和因子分析的河北省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J].科技通報,2013(10).
[2]崔保國:2009年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3]林孔團、翁木英:省域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與提升——福建與部分省市的比較[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14(1).
[4]邁克爾·波特著,李明軒、邱如美譯: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5]祁述裕、殷國俊:中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和若干建議[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5(2).
[6]葉新、樊文靜:2005年美國版權產業簡析[J].出版發行研究,2007(2).
[7]余曉泓:美國文化產業投融資機制及啟示[J].改革與戰略,2008(5).
[8]趙衛東:什么因素制約了我國文化消費增長[N].人民日報,2009-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