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 重慶 401331)
生產活動可以由個人或家庭完成,也可以由多人共同完成,這些人里面,有的提供資金、有的提供勞力、有的提供廠房、有的提供生產技術、有的提供企業的組織管理服務。通過集中不同的經濟主體的不同生產要素來完成生產活動的集體生產方式被稱為企業??v觀人類經濟發展歷史,越來越多的生產活動從家庭轉移至企業這種特殊的生產組織里,而且現代經濟條件下的企業似乎有越來越龐大的趨勢。根據生產方式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過程,一定是企業比家庭或個人在生產活動的組織方面更有效率。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早就指出,其主要原因在于企業可以更好地發揮分工合作的巨大好處。
企業順利開展生產活動所需要的資源,根據其特性可以分為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這個分類中,可以不考慮貨幣資本,因為對于整個社會而言,貨幣只不過是人們相互交易的工具,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聚集到企業的過程中,貨幣起著中介作用,降低了合作過程中的成本。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不管是古典的獨資企業、合伙企業,還是現在的股份制企業,無不是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的聚集。在現代市場經濟中,這個聚集過程不是由政府統一安排,而是由各種資源的擁有者通過“看不見的手”,在市場中自由交換達成的。這個組織不同種類的資源進行生產活動的交易過程,在經濟學中被稱為達成合約的過程。由于要素主體的多元化,這里的合約必定涉及到眾多的經濟主體,即存在著一系列合約,所以人們認為企業就是一系列合約的總體。既然企業是一系列合約的加總,我們就不可以說合約是某一方或某一個人的,同樣,我們也無法說清楚企業到底是誰的。會計學家們廣泛使用的“所有者權益”一詞中的“所有者”在嚴格的經濟學意義上,不可以被理解為企業的所有者。因為,如果只有這些“所有者”存在,沒有相關其他的經濟主體,企業也不會出現。
企業這種生產方式之所以能不斷替代家庭或個人的生產方式在于其效率的相對較高,即企業能夠用更低的成本完成同樣的生產活動。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成本較高的生產方式會逐漸被淘汰。企業之間的競爭是相互競賽,看誰能夠用更低的成本生產出更好的產品。更好的產品在市場中可以獲得消費者的更大認可,從而給企業帶來更高的收入。企業還要在降低成本方面進行競爭,生產效率高的企業一定會使得收入與成本的差額不斷上升,收入減去成本即利潤。這就是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原因。
企業的成本可以被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生產過程中的成本,即生產成本,這是新古典經濟學研究的中心問題。很多生產活動,企業比個人或家庭生產成本更低,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企業作為集體生產,參與的人多,可以把生產程序分得更細,參與生產的人可以選擇自己相對而言更有比較優勢的環節或生產程序;同時,分工明確后,參與生產者可以長期在同一崗位積累經驗,有熟能生巧的作用;另外,實踐也是產生知識的重要途徑,長期在固定崗位上重復勞動可能會找到更有效率的方法、技術,從而再次提升效率。如果企業生產只有這一種成本,結果必定是企業會迅速變成龐然大物,個人、家庭、小規模企業必然被競爭淘汰出局,現實不是這樣的,所以企業這種生產方式必定存在其他成本。
在企業的生產中,不同的參與者負責不同的生產環節,比如手表的生產,相關的每一個零部件都由專人負責,組裝工作也由單獨的人負責,但是怎么保證不同的人所生產的零件在最后組裝的時候完全“天衣無縫”,不同生產程序的速度、難度等知識不是零成本就可以獲得的,這些知識又牽涉到工作的具體安排是否實現更優化,如果市場需求發生變化,生產什么產品是有利可圖的?怎么才能保證加入到企業的員工能“自動自行”地全力以赴創造價值,是否需要監督?諸如此類的眾多問題的解決,都需要耗費資源,這些耗費在經濟學上被稱為合約成本,科斯稱之為管理成本,張五常稱之為交易成本、制度成本。
因此,企業的生產方式是否值得采用,需要分辨的是生產成本與合約成本的總和是否夠低。這里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的明確含義:如果企業的生產成本大幅度降低,人們一定是傾向于更多地通過企業來完成生產活動;如果企業運行過程中的合約成本大幅度上升,企業作為組織生產的方式,就會變得不受歡迎。
這里重點關注合約成本。在市場中購買蔬菜、水果是最為簡單的交易,也是最為簡單的合約,因為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屬于“斷權”成交性質,其中僅僅涉及到價格和數量這兩個變量,交易過程中的成本主要在于討價還價、產品質量分辨等方面,總的合約成本較低。而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需要將多種生產要素聚集到一起。這里以人力資源為例,企業招聘員工時,只能了解報酬和工作內容的基本情況,這是因為要把勞動力未來在企業工作的全部細節都描述、界定清楚幾乎是不可能的。加上現代社會不可以賣身為奴,勞動力合約必定是結構性的。以最為常見的時間工資合約為例,工人或員工在上班時間里可能偷懶、出工不出力,這樣的行為需要監督和管理,監管是需要耗費資源的;又比如計件工資合約中,不必擔心員工上班時間懶惰,但是需要付出查驗產品質量高低的成本,同時,還需要承擔清點產品數量的費用,巴澤爾將這一費用稱之為量度成本。合約成本主要分為量度成本和監管成本。最小的合約成本是指量度成本和監管成本的總和最小。對于同種工作而言,如果有多種勞動合約供選擇,勞動力雇傭合約的雙方必定是選擇合約成本最小的那一種。不同合約同時供選擇、以及勞動服務提供者之間存在的競爭、勞動服務需求者之間的競爭,會降低合約成本。張五常就認為我國經濟從改革開放以來增長最為迅速的上世紀90年代,就是因為合約選擇極為自由,可以說,經濟主體對合約選擇的自由度越高,越容易找到更低成本的合約。
合約選擇的自由主要表現在合約雙方就合約內容、形式經當事人相互協商而確定。合約的內容主要包含工作內容、薪酬待遇、試用期、合約期限等多方面。這些內容均以合約條款的形式出現。簽約雙方在合約中的主動權取決于市場競爭壓力。即使在外人看來,有對合約某一方似乎不利的條款出現,但一般源于市場的激烈競爭。合約選擇的自由就是讓市場通過激烈競爭來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對于合約雙方以及整個社會而言,都是成本最小、租值最大的安排。如果合約選擇的自由受到外界干擾,合約參與方被迫放棄原來的合約形式,新選擇的合約形式一定比原來的合約成本更高,否則,理性的經濟主體早就選擇了新的合約形式。合約成本上升,企業經營的總成本隨之上升,利潤必定下降。企業作為組織生產的一種方式,效率就下降了。
2007年頒布,2008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對勞務合約進行了諸多干預,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勞動合同法中第五十七條至第六十七條,以及第九十二條都是對勞務派遣的約束。主要的約束有:(1)勞務派遣單位的性質、注冊資本金要求;(2)被派遣勞動者享有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同工同酬的權利;(3)勞務派遣單位應當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4)勞務派遣一般在臨時性、輔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崗位上實施。
勞動合同法中第十九條、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第七十條等都是對試用期方面的約束,主要表現在:(1)試用期長短的規定:根據勞動合同期限的不同,試用期只能在一個月至六個月之內,且試用期包含在勞動合同期限內;(2)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3)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期限不滿三個月的,不得約定試用期。非全日制用工雙方當事人不得約定試用期;(4)試用期的工資水平不得低于本單位相同崗位最低檔工資或者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單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資標準。
勞動合同法中第四十六條、第四十七條、第四十八條等都是對補償金方面的約束,規定了補償金適用的情況,及額度規定、計算方法等。
勞動合同法中第四十二條、第十四條、第八十二條、第十四條等都是對補償金方面的約束,規定了無固定期限合約的適用情形、處罰方式等。
不同經濟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是常態,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使得合約成本不可能等于零,如果允許合約自由選擇、加上市場經濟中不同主體之間的競爭,合約成本可以被降低。約定試用期、選擇不同的勞務合同期限、各種各樣的薪酬形式和高低不同的薪資水平等相關條款無不是市場自發形成的旨在降低成本的巧妙方式。而勞動合同法在勞務期限、試用期長短、薪酬標準、合約形式、補償金計算等許多規定無不干擾了市場中勞務合約的自由選擇,市場合約的雙方會被迫選擇成本更高的合約方式,這必定會增加企業經營的成本、降低企業的利潤。
也許是市場中的合約主體找到了一些規避勞動合同法的處理方式,從而使2008年開始實施的勞動合同法沒有達到政策制定者的預期,2012年12月,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的決定》,主要變化是對原來的勞動合同法中的“勞務派遣”方面的內容,具體涉及到第五十七條、第六十三條、第六十六條、第九十二條,結果是勞務派遣這種相對較為靈活的方式的合約成本會較大幅度的上升。因此,新的規定進一步限制了勞務合約選擇的自由程度。
勞動合同法的頒布和實施,主要站在勞動者的立場,旨在提升勞動者的收入水平和保障程度,然而,這個勞動收入的增加不是建立在勞動者生產能力增加的基礎上,市場的自由選擇不會有這樣的效果。政府的干預,直接效果就是使企業補貼員工,從而增加企業的成本或減少企業的租值,最終必定壓縮企業的利潤。
這里要指出的是企業如果和職業院校進行合作,可以降低勞動合同法造成的不利影響:第一,企業接受學生實習可以減少內部正式員工,從而減少工資成本。第二,企業管理人員到學校任課,可以提前認知、挑選適合企業的員工,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對稱,進而減少合約成本。第三,如果形成了學生實習的例行制度,學校每年都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就相當于企業每年都接受了一批“勞務派遣”工人。如果在調整下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時間安排,可以實現企業常年有學生實習。從而可以減少臨時性、輔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崗位上的員工數量。第四,增加了合約選擇的靈活性。有的工作可能需要師傅手把手的教導。比如水電方面,拜師學習期間,幾乎沒有收入,而且這個時間可能并不短。徒弟可能還需要到師傅家做一年半載家務,同時學習相關技術,這樣的合約安排在勞動合同面前是無法過關的,因為時間長、待遇低。如果企業與學校合作,這個學習期間就可以放到學校來完成,可以減少勞動合同法對企業勞務合約選擇的干擾。第五,訂單班的實施,可以更加有針對性地培養企業所需要的員工。如果企業在學生的大二或大三就到學校挑選學生,組成訂單班,有針對性地對企業的未來員工進行專用型人力資本的培訓,有利于降低企業對員工的培訓成本,同時也可以提高學校的畢業生就業率。第六,企業可以爭取學校專業教師的智力支持。學校教師到企業實踐,能夠為企業提供針對性的財務、法律、稅收、管理、技術等方面的咨詢和幫助,可以幫助企業提前做好政策風險、市場風險的處置工作。
可能是因為西方發達國家特殊的民主政治制度,政治候選人為了贏得選票,推出一些看起來照顧勞工的法律制度。勞動者的利益應該受到更多保護,幾乎成了全球的潮流,可以肯定地預測:隨著時間推移,勞動者的利益會受到更多的保護。在西方發達國家,這些保護措施看起來仿佛實現了預期效果。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發達國家經過上百年的發展、積累起了巨額的租值,即使明顯保護勞動者的法律接二連三地推出,企業也不至于破產關門。
對我國而言,各地區的最低工資水平、2008年開始實施的勞動合同法以及2013年修訂后最新勞動合同法無一不是體現著保護勞動者這個理念。對勞動者利益的刻意保護,會直接影響到企業在勞務合約選擇上的自由程度,通過增加合約成本來增加企業經營的總成本。而我國的情況是租值較高的企業并不多,也就是說,企業如果不能降低這些外部局限條件帶來的不利影響,必定會大幅度降低利潤。本文的分析,表明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多層次的合作正是企業降低勞動力合約成本的一個好途徑。校企合作同樣也會促進職業院校專業建設、人才培養、雙師師資隊伍建設的提升。因此,職業院校和企業應該精心選擇好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和方法,挖掘出校企合作的巨大潛在價值。
[1]亞當·斯密著,文熙譯:國富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2]周其仁:市場里的企業——一個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的特別合約[J].經濟研究,1996(6).
[3]科斯著,盛洪、陳郁譯:論生產的制度結構[M].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4.
[4]巴澤爾著,費方域、段毅才譯:產權的經濟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張五常:經濟解釋[M].香港:香港花千樹出版社,2002.
[6]伊蘭伯格、史密斯著,劉昕譯:現代勞動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