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陽
愿或不愿,并軌都要來了
The System of Track Combination Is to Come
□青陽
年初“兩會”后,有關養老金并軌的各種報道不絕于耳。特別是日前《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的出臺,強調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要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由此,并軌一事再無懸念,事業單位先于機關被推上了臺前。
無論從事何種工作,依法繳納社保,退休后基本養老待遇相近,早已成為一種社會共識。然而細察可見,不同群體的訴求不盡相同:企業職工希望提升自己的退休待遇,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則不愿拉低待遇。可現實是,國家財政早已不堪重負。如何消除大眾疑慮,達到各方共贏,目前尚無清晰的路線圖。
養老金并軌,并非只是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員工間的簡單博弈。其背后,還涉及到政府不同部門間的職能調整、權力重新分配和工作人員的觀念轉變,觸一發而動全身。說到底,養老金并軌只是當下政治體制改革的其中一環。若要并軌真正落到實處,還需各項改革配套跟進,否則前景難測。
從打破平衡到建立新的秩序,其中必有各種斗爭、犧牲和妥協,這種復雜性不可不知。
對于社會來說這是個好事,因為從公平的角度講,是往前邁了一大步
面對即將發生巨變的新生事物,人們總免不了會心生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感覺,對養老金并軌尤是如此。套用莎翁的話說,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種態度和理由。
王福軍舉雙手贊同,他說,早盼著這一天來了。老王是錦州金城造紙廠的一名普通退休職工,從十年前就一直在呼吁取消養老雙軌制。“聽到這消息覺得真帶勁兒啊!”
他的關注不是沒來由的。老王是遼寧師范大學1967屆中文系畢業生,畢業后被分到了金城造紙廠。這是國家大二型企業,是地方政府的納稅大戶。那正是企業和職工風光無限好的時刻,“平常有勞保品,過年過節還有福利。”
當時大學畢業無論是進機關或企業,都是國家干部身份,沒有太大區別。憑努力老王獲得了高級職稱,稱謂前掛上了“長”字。到1990年前后,他又身兼對外接待和第三產業負責人,春風得意。
變化發生在1992年。當年,養老保險改革開始啟動,計劃經濟的等級工資制被打破。第二年,企業內的干部編制被取消。從此,企業干部的工資不再與機關干部統一聯動。
老王當年進入機關的大學同學,工資一路看漲。造紙廠卻因效益日益下滑,工資幾乎停滯。他開始有了落差感。2003年,老王正式退休,每月養老金740元,而他在沈陽任處級干部的同學收入已接近四千元,還有各項補貼。
閑下來的老王不斷給中央有關部門寫信、打電話,呼吁提高企業退休高工待遇,取消養老雙軌制。他不是單兵作戰,有媒體報道,2007年后全國大約有70萬退休高工站出來維權。國家終于給出了回應,2012年和2013年企業退休高工的退休金有了大幅上調。
老王的養老金漲到了2980元,“十年也沒漲到同學的數吶!”最近媒體上關于養老金并軌的密集報道,他覺得總算要實現公平了。“如果并軌了,可能以后機關就開不了那么多了。”
相對于社會民眾和企業職工的關注熱情,有些機關工作人員對并軌一事并不上心。“我基本沒關心過,真的呀。”在上海呆了不足兩年時間,華汝國已經變成了海派口音。
2012年,他考進上海市檔案局成了公務員,主要負責單位的文字宣傳工作。華汝國干得不錯,入職第一年就在《人民日報》上發了文章,頗受領導器重。但他還是毅然考了在職博士。“在上海嘛,多充充電沒壞處的。”
一邊工作,一邊讀博,華汝國每天忙得團團轉。也許正處于青春上升期,他對于公務員所謂的既得利益是否會被改掉,并不放在心上。“可能年紀大的同事會關心吧,不過我們平時從不聊這些。上海人嘛,人情味很淡的,你也曉得啦!”
同樣是處于經濟發達地區,馬彥偉和同事們對養老金并軌的傳聞就沒少發牢騷。“媽的,這要并軌了不得自己交保險了?之前這么多年都沒交,這要補進去多少啊?”
馬彥偉在中山海關工作,屬于中直機關的公務員。海關的工作,遠不如影視作品里看著光鮮。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審驗貨物的報關價格,然后簽字、蓋章。這份枯燥的工作,壓力頗大。貨物入關時,總有商人在類別上虛報或錯報,馬彥偉和同事必須甄別出真實類別,按照政策征稅。
“同樣一個杯子,按這個類別收10個點的稅,換一個可能就是零關稅。”海關有本兩千余頁的書,上面寫滿了所有商品的類別編碼。每天,馬彥偉都要大海撈針一樣,給過關的貨物和編碼配對。如果一不小心弄錯了,挨訓是常事。
在海關工作最大的風險是廉潔問題。當年賴昌星一案的余波至今未盡,單位時不時就要組織廉潔教育。依然還是有經不起誘惑的,工作未滿5年系統內通報的落馬同事并不在少數。還有在海上因公殉職的:相鄰海關一位年輕同事出海緝私,在從緝私船跳上走私船的一瞬間,船主試圖逃竄發動了船只。同事墜落海中,溺水而亡。事發時,孩子還在牙牙學語。后來,海上緝私劃歸給了海警,眾同事才覺得稍微安心。
高風險并沒有帶來高收益。馬彥偉每月扣除醫療保險和公積金,拿到手里五千余元。唯一的福利,是每個季度的兩卷衛生紙。可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后,這點福利也取消了。
海關的收入跟地方公務員相差甚遠。馬彥偉有個同事的媳婦在中山市工作,據說每月收入過萬元。而且同樣是在廣東省,同樣的行政級別,不同的海關收入水平也不同。“珠海海關工資比我們高一倍吧。”
馬彥偉粗略算過,如果以后繳納養老保險,他每個月要扣掉近500元。他覺得這不公平,“起碼應該把我們的工資先跟地方接軌,要不誰心里能平衡?”
與大城市公務員或漠然或激憤的態度相比,鄉鎮公務員對養老金并軌的態度顯得有些逆來順受。鴿子的想法就是代表,“不是能不能接受,而是必須要接受。這是中央的規定!”
她在河北邯鄲市的鄉鎮里工作了將近6年。頭頂著公務員的光鮮光環,干的工作卻充滿了鄉土氣息。工作前鴿子曾有過預想,“不就是端茶倒水、打掃衛生嗎。”工作后,她才知道想簡單了,“要駐村工作”。
鎮里規定,所有工作人員都分包幾個村子,主要接待辦事群眾、調解村子之間的矛盾,還有勸和吵架夫妻、勸返輟學的兒童。有時,還要發放一塊錢一支的早孕試紙,或者免費給村民發放避孕套。這讓她覺得備受打擊。
鴿子在大學里學的是中文,工作后幾乎毫無用武之地。每年夏收之后若有同學打來電話問候,她正在莊稼地里忙著防火,電話里飄著嘩嘩的野地風響。到了計劃生育月,她得到重點家庭挨個上門排查,必要時勸說對方做節育手術。
她偶爾還要客串控訪人員。2013年河北省兩會時,鎮上一個婦女去石家莊鬧訪,被截了回來。領導安排鴿子同車陪護。返鄉途中,婦女試圖逃下車,突然對著鴿子又踢又撓。鴿子只能一手護臉,一手胡亂揮舞。“回到家身上疼了好幾天。”
當初之所以選擇考公務員,鴿子一圖穩定,二圖離家近。可是在鄉鎮工作,全年365天沒有休息日,經常不著家。工作雖然穩定,工資也穩定異常。入職時,她的工資是2300元,6年后漲了不足700元。
去年河北省給公務員上調工資,鴿子漲了900元,今年突然被叫停了。以前每月還有下鄉補助,按照100元加一年工齡增加10元計算,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后也取消了。鴿子說,如果養老金真的并軌了,那她職業身份的最后一絲體面也沒了。

大多數人對養老金并軌的態度都帶著深刻的個人立場。即使能理解養老金并軌的深層含義,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會放棄利益訴求而認可。鄭長毅是個例外。這位遼寧省有色地質局57歲的副廳級干部說:“這件事是大勢所趨,國家已經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
他以國發[1997]26號文件中規定的養老金計發方式為例,現場為記者演算了一下。結論是,無論在職時職務高低、繳費多少,企業職工退休后養老金都被拉到了平均數,而機關人員退休后拿到的退休費與在職時并無明顯變化。“這種差異是國家政策造成的,這就是不公。”
不少同學身在企業,或下崗或退休,鄭長毅深知他們的窘迫。“這些年國家持續上調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就是為解決兩個群體間的差距。目的是啥?怕出大事。”
鄭長毅曾在人事處任職10年零3個月,有過社保改革的親身經歷。2002年起,遼寧全省實施機關和事業單位加入城鎮職工醫保。政策出臺后,鄭長毅迅速在局內下轄的十幾個地質隊強行退進。“再不推進單位就快被鬧翻了!”
原先,事業單位職工醫療費是全額報銷的。然而當時全國地勘單位經費緊張,很多職工的醫藥費只能報銷一部分。有些家屬不理解,到辦公室里大吵打鬧,更有甚者直接把病危的病人抬到單位。“焦頭爛額呀!”
加入醫保個人就得繳費,有些職工心有顧慮,還有人擔心加入后享受的報銷比例會降低。鄭長毅反復做工作,“這不是簡單的參加不參加的問題,這是醫療制度的重大變革。”半年后,遼寧有色地質局職工全部加入城鎮職工醫保。后來事實證明,職工個人看病待遇并未明顯降低,單位也成功甩掉了包袱。
鄭長毅看得明白,此次養老金并軌從領導到普通職工阻力都很大。“所謂的并軌,其實主要是影響退休后的待遇。”他分析說,其實機關里工資并不高,大家主要是認可退休后的待遇。這一改革幾乎斷了大部分人的念想,“就本人來說肯定都不愿意。”
但他卻并不耽于個人私利。“對于社會來說這是個好事,因為從公平的角度講,是往前邁了一大步。”
有些人卻豁達不起來。在過去7年時間里,趙亮一直在遼寧某省直機關開車。這位出生于1985年的年輕人,最早每月薪水一千余元,現在2700多元。他自認不是甘于清貧的人,“我呆在機關里就因為有(社會)地位,退了有保障。”
趙亮家在農村。因為有個遠方親戚在機關當領導,他進了車隊。不到半年時間,混成了車隊領班。雖然級別不高,卻很有實權,單位10輛車都歸他支配。平時同事們無論因公因私用車,都要跟他客客氣氣的。
他還有收禮的機會。每次陪著領導下去出差,回來時領導有的特產,必定也有他一份,逢年節還可能收到紅包。因此雖然工資不高,趙亮活得很滋潤,很快在沈陽買上了房。
他的好運在今年似乎打了折扣:單位換了領導,他的領班職務因故被撤;加上中央幾番嚴查,隱性收入也幾乎沒了。聽說養老金并軌要啟動,趙亮有些急了,“要是以后機關跟企業一樣了,誰還在這混著?出去給私營老板開車,一月還掙三四千元吶!”他說,如果形勢不好那就走人,機關沒啥可留戀的。
養老金并軌一事正在打破機關和事業單位固有的平衡。但其復雜性在于,養老金并軌只是改革鏈條的其中一環,背后牽連頗多。而不同地區、不同部門和不同群體之間,在現實格局中或強或弱,利益考量和訴求也各有不同。如何拿捏,難度很大。
2014年4月初,記者從權威渠道了解到,遼寧省機關和事業單位養老金并軌將在8月份啟動,“省里已經開始著手布置了”。5月初,消息源又改口稱此事可能要推遲。但5月中旬,國務院發布《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強調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要依法參加社會保險。正像年初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接受采訪時所說,并軌其實已有了時間表,只在早晚。
不管愿或不愿,不管漠然或激憤,不管歡迎或忍受,養老金并軌之門都正在緩緩開啟。在背后推動變革的,正是普通民眾對公平公正的追求。這股力量誰也無法阻擋。
(應被采訪者要求,鴿子、趙亮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