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凱旋
喧嘩與騷動TPP談判引起的軒然大波
于凱旋
《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一直是國際知識產權談判的熱點問題,可以說極具爭議性,美國甚至在2012年以加入TPP談判為籌碼要求墨西哥簽署ACTA。2013年8月,TPP成員國在文萊進行了第19輪談判,包括7月新加入的談判國日本在內,共有12個國家參與此輪談判。目前TPP談判國包括:文萊、智利、新加坡、新西蘭、美國、澳大利亞、秘魯、越南、馬來西亞、墨西哥、加拿大、日本。
TPP知識產權談判采取保密方式進行,協議文本和談判過程曝光非常有限,因為TPP設有專門的知識產權章節,因此勢必深刻影響未來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發展走向。由于TPP談判嚴重缺乏透明度,因此引起國際社會的強烈不滿,而在2011年3月,美國擬定的TPP知識產權內容草案才得以披露,包括一般條款、商標和地理標志、互聯網域名、版權及相關權、專利、知識產權執法等16個部分。
2013年11月13 日,在新加坡TPP部長級磋商會議召開前夕,維基解密扔出了一枚重磅炸彈:文萊會議所討論的TPP版本被公開,無疑給這神秘的談判揭開可怖的面紗,各談判國在知識產權問題上的立場和爭議一覽無余。至此,平靜如湖水的TPP談判終于爆發騷動,喧嘩四起。
秉承ACTA“遺志”,TPP將構建一個跨國的監管和執行措施,談判各方意圖擴大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這非常有可能危及公共利益。與現存的多邊協議相比,TPP知識產權章節提議授予更多專利,以知識產權形式對數據進行保護,延長專利和版權的保護期限,擴大權利人的權限,提高侵犯知識產權的刑罰措施,此外TPP協議縮小了知識產權限制和例外的適用空間。
該文本揭示美國在多數事務上采取極端和強硬的立場,比如要求網絡服務商可以代表海外企業執行版權措施,包括關閉用戶賬號等;對書籍、音樂和電影的海外特許專利費延長至20年以上;允許有關動物和植物的發明以及對人或動物治療的診斷和手術方法申請專利。最重要的是,美國為扶植本國醫藥巨頭,主張限制成員國以產品不具“更好效果”而駁回制藥企業專利申請的做法。其他談判國為和美國保持貿易關系,在公共權利方面上有所妥協。
當多邊知識產權保護協議談判陷入僵局時,美國便會將知識產權問題與雙邊貿易掛鉤。美歐和日本主導TRIPs協議時,就是為了將國際知識產權保護標準予以提高,并賦予其強制執行力。TPP談判前景尚未確定,包括其最終文本、締約方范圍、TRIPs多邊體制和FTA雙邊體制的發展、發展中國家態度分化等動態隨時處于變化之中。如果采用美國的提議,可能會顛覆既有的基于最低標準而實現平衡的國際框架,會創建迄今為止所有自由貿易協定中最高的知識產權保護和執法標準。與ACTA相比,從某種程度而言,這反而是一種倒退,可能損害談判國未來幾十年的競爭力和創新。遺憾的是目前TPP談判國中并沒有像歐盟一樣強大的獵人壓制美國這頭猛虎,TPP未來還需走過漫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