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 靈
1936年,民國政府鐵道部著手修筑成渝鐵路,因運輸建設器材的需要,在重慶城朝天門上游13.5公里的川江北岸,原米坊碼頭的基礎上,規劃建筑成渝鐵路工程局九龍鋪碼頭。1937年3月15日,由華西興業建筑公司開工承建,第二年4月27日建成斜坡式碼頭一座,正式交付使用。
九龍鋪(即現在的九龍坡港)碼頭的裝卸設施,當時在重慶是最先進的,安裝了1臺起重量為40噸的進口蒸汽浮吊,設有一座人力絞車的木架纜車,成為重慶第一座半機械化碼頭,人們稱之為“洋碼頭”。碼頭上這座完全用于貨物起卸的人力木架纜車,簡陋而原始。
1950年,中共中央西南局重新開工建設成渝鐵路,對九龍鋪碼頭進行機械化配套改建,港區鋪設了連接火車站的鐵軌、增安了軌道式吊車,并改人力木架纜車為蒸汽動力絞車牽引的鋼架纜車,成為重慶笫一座水路與鐵路聯運的機械化碼頭,完成了成渝鐵路31萬噸材料和設備的起卸,這座由人力木架纜車改造的鋼質纜車,也立下了汗馬功勞。
當年重慶渝中、江北、南岸三地沒有一座大橋相連,坐小木船過江是市民惟一的選擇。
抗戰期間重慶一下子擁入大量外來人口,陸續開設了4條渡江輪船航線。隔河渡水的問題解決了,但重慶是山城,到處爬坡上坎,從輪渡碼頭到城內的大街往往要攀爬幾百步石梯,外地人更是難以適應這種環境。為改變從碼頭入城爬坡難的狀況,1944年成立了重慶纜車特種股份有限公司,開建重慶第一座山地客運交通設施—望龍門纜車。
望龍門纜車道全長178米,垂直高度46.07米,總投資2350萬元,1944年7月開建,次年5月16日正式運行,每節車廂載客50人,日客流量7000多人。
望龍門纜車這種山地客運設施,無意間也成了中國內地第一座客運纜車。隨著長江大橋通車,多條公交線路的開通,以及過江索道的架設,1993年,纜車最終停運。
川江枯水汛期水位落差大,碼頭沒有裝卸設施的年月,“肩扛背馱,扁擔繩索”是貨物裝卸的全部寫照。
上世紀50年代開展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的“雙革”運動,川江碼頭裝卸設備土洋結合,基本實現了半機械化作業,貨運纜車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迅速成為川江碼頭上普及的起卸設施。這個時期,重慶港碼頭建成土洋纜車12座,涪陵港有人力、畜力、電動纜車共11座,萬州港為電動纜車7座。1985年底,重慶港的纜車道達87條,涪陵港35條,萬州港12條,而重慶港九龍坡碼頭的貨運纜車單車荷載已達150噸。
1958年8月,時值川糧大量出川,萬州柑子園碼頭工人用牛皮和木板建造了兩條“滑道”,把岸上倉庫的糧食運送到江邊,提高工效近10倍。工人嘗到技術革新的甜頭,又在另外的碼頭建了兩條“滑道”。川江水位的漲落變化很大,幾乎每天都不一樣,碼頭工人還制作了一批相同規格的竹木活動滑板,哪個碼頭裝糧,活動滑板就搭在那里,連通岸邊的滑道和駁船,把糧食直接輸送到船艙。但這種滑道只能下,不能上,并且只適合特定貨物的運送,碼頭工人的勞動強度仍不能減輕。于是,萬州柑子園碼頭在1960年碼頭建起了一座電動貨運纜車,上下雙車運行,日運送貨物150噸左右。1979年,萬州牌樓碼頭建成了一座車道長306米的貨運纜車,從可查的資料上看,這是川江碼頭上最長的纜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