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流動人口職業流動的收入效應及其性別差異

2014-03-31 20:43:51林李月朱宇
人口與經濟 2014年2期

林李月+朱宇

摘要:文章基于一項2009年在福建省的問卷調查數據,實證研究了流動人口的職業流動對收入水平的影響及其性別差異。研究結果表明,職業流動對不同性別流動人口收入水平的影響既有相同之處也存在差異。職業流動均提升了男、女流動人口的收入水平,但女性流動人口從中獲得的收入回報明顯大于男性流動人口;職業流動次數與女性流動人口收入水平呈明顯的非線性關系,其收入水平隨著職業流動次數的增加呈現倒U型的非線性變化,而與男性流動人口收入水平則不存在倒U型關系模式。

關鍵詞:職業流動; 收入效應; 性別差異; 流動人口

中圖分類號:F2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49(2014)02-0003-09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4.02.001

收稿日期:2013-07-17;修訂日期:2014-01-09

基金項目:福建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青年項目“新生代農民工的代際特征、流動經歷與其權益保護”( 2010C16);福建省科技廳公益類項目“省際與省內流動人口的住房模式和區位選擇對比研究:以福建省為例”(2013R06)。

作者簡介:林李月,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助理研究員,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理學博士;朱宇,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研究員,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本文通訊作者為朱宇。

The Income Effect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s Job Mobility and

Their Gender Difference: Based on a Survey in Fujian Province

LIN Liyue1,2, ZHU Yu1,2

(1.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

2.Institute of Geography,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

Abstract:Using data from a survey conducted in Fujian Province in 2009,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come effect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s job mobility and their gender differe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job mobility produces different income effects on the male and female floating population. Job mobili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 improving their income, but the effect on the female floating population is greater than that on the mal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addition, there is an obvious nonlinear,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job mobility and income level of the female floating population; however such relationship does not exist between the number of job mobility and income level of the male floating population.

Keywords:job mobility;income effects;gender difference;floating population

一、引言

轉型期中國勞動力市場中勞動者的職業流動與其收入效應是近年來逐漸引起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然而專門探討流動人口的職業流動與其收入效應的研究還較為少見。迄今為止,大部分研究將勞動者的職業流動和收入水平視作兩個相互獨立的結果變量[1~2],關于流動人口收入水平的研究更多是關注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帶來的經濟回報,關于流動人口職業流動所帶來的經濟后果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即便在少數涉及流動人口職業流動與其收入水平關系的研究中[3~4],職業流動也只是其中眾多的自變量之一,而且不同研究得出的結論并不一致,有些實證研究的結果甚至完全相反,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深入探討流動人口的職業流動對其收入水平的影響及其機制。

此外,由于受到研究數據的限制,上述研究通常局限于關注流動人口是否發生職業流動或者不同類型職業流動的收入效應,而關于職業流動次數和頻率對收入水平影響作用的研究迄今仍十分有限。同時,此類研究通常將流動人口當成均質整體,尚未涉及流動人口職業流動收入效應的性別差異。實際上,女性流動人口的生理、心理特征與男性流動人口存在差異,加上勞動力市場長期存在的性別不平等等狀況,女性流動人口收入的獲得路徑與男性流動人口并非完全一致,而且對不同性別的流動人口而言,相同的職業流動行為也可能會帶來不同的經濟回報。鑒于此,本文使用2009年在福建省實施的問卷調查數據,深入探討流動人口的職業流動與其收入獲得之間的關系及其性別差異,其結果將深化對流動人口職業流動的經濟后果以及包括流動人口群體在內的勞動者群體收入獲得路徑的規律性認識,對引導人口合理流動和穩定就業也具有重要的政策意義。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職業流動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不同學者根據自身的研究內容和研究目的的不同給予不同的界定[5],本文將其界定為流動人口在不同工作單位間的流動行為。對于勞動者職業流動與其收入水平間的關系,即職業流動的收入效應,目前學界尚無明確的定論。總結起來,主要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勞動者的收入水平會隨著職業流動的發生而降低,即職業流動不利于勞動者收入水平的提升,其主要依據是人力資本理論。該理論認為,在一個相對公平競爭的勞動力市場環境中,勞動者的收入差異主要源自其人力資本(教育、在職培訓和工作經驗等)存量上的差異[6~9]。按此邏輯,勞動者的工作經驗越豐富,其在勞動力市場內獲得的收入越高,而勞動者的工作經驗則隨著工作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因此,勞動者若發生職業流動,則意味著其在特定工作崗位上或單位內連續性工作經驗積累的中斷,那么,根據人力資本理論的觀點,這將不利于其收入水平的上升。

第二種觀點則認為勞動者的收入水平會隨著職業流動的發生而提升,即職業流動會促進勞動者收入水平的提升。對此能作出解釋的主要有職業匹配理論和職業搜尋理論。職業匹配理論認為,在雇傭關系建立的初期,雇傭者和勞動者對勞動者的工作效率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但隨著勞動者在該企業工作時間的延長,勞動者的工作效率和雇傭者所提供的職位是否匹配便會暴露出來。如此一來,雇傭者便會根據二者的匹配情況對勞動者的收入水平進行相應的調整,“匹配”良好的勞動者,其收入將會得到提升,而“匹配”得不好的勞動者,其收入可能會減少或者增長緩慢。因此,那些“匹配”得不好的勞動者可能就需要通過職業流動(進一步的工作搜尋)而實現其收入快速增加的目標[10~13]。職業搜尋理論則認為勞動力市場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不同雇傭者給勞動者的報酬是不同的,而勞動者不可能一開始就知道哪些類型的工作單位或工作地點的勞動報酬最高,因而必須不斷地在勞動力市場內進行工作搜尋,以獲得較高或較為滿意的收入。勞動者的職業流動實際上是尋找適合自身的工作機會和收入水平的過程。因此,勞動者通常都是在確定能夠或已找到更為適合自身的工作機會或更高收入的前提下才會發生職業流動[14~17]。可見,根據職業匹配理論和職業搜尋理論,職業流動是勞動者收入獲得或收入變遷的重要手段。

在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初期,由于自身人力資本普遍偏低和缺乏規范且系統的流動人口勞動力市場中介或就業渠道,絕大多數流動人口無法充分地獲取勞動力市場的就業信息[18]。在此背景下,從職業匹配理論和職業搜尋理論的分析框架看,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流動人口在其城市流動的最初階段便不可能獲得較高或較為滿意的收入,因此,一旦他們發生職業流動,就極有可能是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或更好的工作環境,尤其對于女性流動人口而言更是如此。因為與男性流動人口相比,女性流動人口的人力資本偏低且容易受到勞動力市場存在的“挑選性歧視”的影響,在流動初期往往比男性面臨著更為不利的就業環境和更低的收入,故總體而言,職業流動可能會對其收入提升產生更為有效的促進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設1:與沒有經歷過職業流動的流動人口相比,有過職業流動經歷的流動人口有著更高的收入水平;職業流動對女性流動人口收入的提升作用可能大于男性流動人口。

然而,隨著流動人口在城市流動時間的延長,其獲取勞動力就業需求信息的能力也會隨之提高,此時的就業需求信息對流動人口而言則可能變成是相對完全和充分的。那么,在此背景下,職業流動是否還如職業匹配理論和職業搜尋理論所揭示的那樣,對流動人口的收入水平具有正面影響?為此,本文引入另外一個測量指標,即職業流動次數,來進一步測量流動人口的職業流動與其收入水平的關系。按照一般的邏輯思路,如果假設1成立,那么職業流動次數對流動人口的收入亦應該有正面的效應,但若流動人口職業流動的次數過多,則意味著其工作狀態不穩定,而這種不穩定的狀態可能對其收入提升帶來不利影響。另外,女性流動人口由于身體素質下降早于男性,在勞動力市場中的生命周期更短,因此,過于頻繁的職業流動可能對女性收入的提升更為不利。因此,本文接著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設2:職業流動次數對不同性別流動人口的收入水平具有非線性影響,存在一個收入由高變低的拐點,女性流動人口拐點出現的時間可能較男性來得早。

三、數據來源與變量選擇

1. 數據來源

本文使用的數據來自于課題組與福建省原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合作的于2009年進行的一項流動人口入戶問卷調查。該項調查以分層多階段概率比例抽樣的方式對在流入地居住滿一個月、年齡在15~64周歲的跨縣市務工經商的流入人口制作了抽樣框,在福建全省共抽取了17個縣級單位,完成調查并回收了3011份問卷(其中女性1994份,男性1017份),去掉不符合抽樣調查對象定義的問卷,余下有效問卷2977份(其中女性1963份,男性1014份),問卷有效率為98.87%。

2. 變量選擇

根據上面的分析,本文以被調查者2009年的月均收入為因變量。月均收入變量由被調查者所有職業的月總收入、獎金等其他收入組成,在進行統計模型估計時轉化為自然對數形式。

根據理論分析和研究假設,核心自變量有三個,包括測量被調查者是否發生過職業流動的虛擬變量(是=1)、職業流動次數、職業流動次數的平方項(目的是檢驗換工作次數與收入之間是否存在非線性關系)。此外,本文還控制了一系列其他要素,以探討上述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獨立關系,包括人力資本、就業特征及地區三類變量,該三類變量均為流動人口接受調查時的情況。人力資本包括被調查者的年齡(年齡平方)、受教育年限和工作經驗,其中工作經驗又分為總體工作資歷(即在外流動年限)和現職工作資歷(即現職任職年限);就業特征包括被調查者的職業類型、行業類型、企業規模和求職途徑;地區變量主要用接受調查時的工作城市虛擬變量來表征。此外,為了獲得對職業流動效應的無偏估計,本文還將初職收入(自然對數)作為控制變量納入模型。變量的描述統計見表1。本文使用的所有變量都具有足夠的變異。

表1的描述性統計結果不僅證明了數據的可靠性,而且還顯示了一個結果:流動人口整體具有較高的職業流動性,但不同性別流動人口的職業流動傾向較為不同,而職業流動的收入效應是否也如職業流動傾向存在性別差異還必須在進行回歸模型估計之后才能真正獲得。

四、模型結果描述與分析

由于因變量為連續型的數值變量,故使用最小二乘法線性回歸模型進行統計估計。另外,本文主要關注職業流動在不同性別流動人口收入水平間的表現,所以在進行數據分析時對男、女兩性流動人口分開建模,以檢驗相同因素對不同群體作用的差異。回歸模型的估計結果如表2所示,模型的χ2值都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具有顯著性,說明模型具有統計學意義,基于模型結果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有效的。

從模型整體效果上看,女性流動人口的模型結果顯然要好于男性流動人口,表現為其模型的χ2值和R2值都明顯大于男性流動人口,說明引入模型的變量對女性流動人口的解釋力要比男性流動人口強得多。由此也可以推斷,男性和女性流動人口的收入水平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有著不同的收入獲得路徑及機制,需進一步深入考察與研究。

回歸分析表明,是否發生職業流動對男、女流動人口的收入水平均有顯著影響,這與職業搜尋理論、職業匹配理論的結論是相符的。在僅納入是否更換工作變量的模型1a中,如果其他變量保持不變,有更換過工作經歷的女性流動人口,其收入比未更換過工作的女性流動人口高出12.7% (e0.120- 1≈0.127,p< 0.001),說明職業流動對女性流動人口的收入有顯著正向影響。在模型1b 中,職業流動次數和它的平方項對收入均具有顯著的影響作用,且前者系數為正,后者系數為負。這說明女性流動人口的職業流動次數與收入水平呈倒U型關系模式。通過計算,女性流動人口的職業流動次數與收入關系曲線的頂點約為5次,即女性流動人口在從事第6份職業時獲得的收入是其整個職業生涯中最高的。而在此之前,女性流動人口的收入水平會隨著職業流動次數的增加而提高,當女性流動人口職業流動次數超過5次后,職業流動將不再對其收入水平有提升促進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其經濟收益。

模型2a 的結果顯示,如果其他變量保持不變,有過更換工作經歷的男性流動人口,其收入比未換過工作的男性流動人口高出9.5% ( e0.091- 1≈0.095,p< 0.001)。這一方面說明職業流動對男性流動人口的收入提升同樣具有促進力;另一方面還說明職業流動對男性流動人口的經濟回報率低于女性流動人口,即假設1得到驗證。在模型2b 中,職業流動次數和它的平方項的影響方向與模型1b一致,但只有前者的影響作用具有統計意義,后者則不具有解釋力。職業流動次數平方項不具有統計意義有兩種可能的解釋:第一種可能的解釋是,男性流動人口的職業流動次數與其收入水平間亦為非線性關系,但截止到調查時點的現階段還很難明確地計算出這條曲線的頂點,這意味著男性流動人口職業流動次數與收入水平的關系曲線拐點出現的時間可能要晚于女性流動人口;還有一種可能的解釋是,男性流動人口的職業流動次數與收入水平間本來就僅限于簡單的線性關系,即無論職業流動次數的多寡,均能夠提升男性流動人口的后續收入水平。

對職業流動次數和收入之間的非線性關系進行單獨考察,可以發現女性流動人口的職業流動次數確與其收入水平呈二次曲線的關系模式,曲線的頂點大概出現在第5次更換工作時。這意味著女性流動人口的收入會隨著職業流動次數的增加而逐漸緩慢上升,但這一上升趨勢最終在發生過5次職業流動時有所減緩,并趨于逐漸減少(見圖1)。然而,截止到調查時點,男性流動人口的收入水平則只表現出隨著職業流動次數的增加而出現較為緩慢上升的態勢,還沒有出現一個收入由高明顯變低的拐點(見圖2)。這與上述回歸分析結果不謀而合,說明職業流動次數僅對女性流動人口的收入具有顯著非線性影響,存在一個收入由高變低的拐點,即假設2中職業流動次數與收入水平的關系模式在女性流動人口中得到驗證。由此可見,對于女性流動人口而言,職業流動雖是一個不斷尋找更高經濟收入和更好發展機會的過程,但職業流動次數過多反而不利于其收入水平的提升和未來職業生涯的發展。

職業流動次數與收入間關系的上述性別差異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相對于女性流動人口,男性流動人口在諸如教育等一般人力資本方面的投入和積累比較多,在流動前后接受技能培訓的機會也比較多,能夠抵消由于職業流動而引發的諸如工作經驗等企業特殊人力資本積累的中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此外,企業特殊人力資本變量,尤其是現職的任職年限并沒有對男性流動人口的收入產生顯著影響(見表2),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減輕了企業特殊人力資本積累的中斷對其收入提升帶來的負面效應。另一方面,流動人口大多從事體力勞動,由于生理機能特點的不同,在一般情況下,男性流動人口體力下降現象出現的時間晚于同年齡的女性流動人口,由此能夠在勞動力市場中具有更多的優勢,而女性流動人口到達一定年齡后,體力下降的作用可能會超過人力資本積累的作用,從而使其收入水平趨于下降。另外,勞動力市場對不同性別流動人口的“挑選性歧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體力下降對女性流動人口帶來的負面效應。調查結果發現,與男性流動人口相比,年齡對女性流動人口的制約作用更為明顯,某些行業(如服務行業)對女性流動人口的年齡限制甚至小至18~25 歲的范圍;企業在招聘時可接受的男性流動人口的平均上限年齡達到54.9歲,而企業在招聘時可接受的女性流動人口的平均上限年齡僅為41.1歲,兩者相差近14歲,由此可見勞動力市場對于男性流動人口的年齡限制更為寬容。

上述僅考察職業流動次數對收入水平影響的分析還缺乏時間長短的參照,為此本文用年均職業流動次數這一變量(流動人口職業流動次數除以外出流動時間)來進一步考察流動人口的職業流動次數與其收入水平間的關系。當將模型1b和模型2b中的職業流動次數改為年均職業流動次數時,該變量的系數變為負數,但其影響作用卻未能通過統計檢驗。這表明,考慮到時間長短參照后的流動人口職業流動頻率對其收入水平的影響無足輕重,職業流動主要是通過其頻數而非頻率來對流動人口的收入水平發生作用。

在控制變量中,人力資本變量對流動人口收入水平的影響較為顯著,除了現職任職年限僅對女性流動人口的收入水平具有微弱的影響之外,其他變量均對男、女兩性流動人口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可見,人力資本的投入和積累能夠有效地促進流動人口收入水平的上升。與此同時,模型結果還表明,人力資本對男性流動人口的經濟回報率大于女性流動人口,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男性流動人口的收入高于女性流動人口的既定事實。所有就業特征變量都對女性流動人口的當前收入水平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但只有行業類型和職業類型在男性流動人口的收入決定機制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其他變量對男性流動人口當期收益的影響不顯著。需特別指出的是,求職途徑變量對收入的影響作用與已有的關于城市勞動者的研究結果[19~21]不盡相同。雖然從表1中的數據結果可知,“強關系”是女性流動人口目前職業獲得的主流渠道,但如表2所示,通過“強關系”實現就業的女性流動人口的當前收入水平顯著偏低;同時,求職途徑則對男性流動人口的收入獲得不具有顯著的影響作用,即男性流動人口不論通過何種途徑獲得現職,都不對其收入構成任何影響。此外,流動人口的收入水平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差異,表現為相對于在內陸地區的就業者,沿海地區(尤其是廈門和泉州)就業者的收入明顯偏高,并且區域差異在女性流動人口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五、結論與討論

本文實證分析了不同性別流動人口的職業流動對其收入水平的影響效應。研究結果表明,流動人口的職業流動對不同性別流動人口收入水平的影響作用既有相同之處,但也存在性別差異。一方面,職業流動對男、女兩性流動人口的收入水平均產生顯著影響,而且也是這兩個勞動者群體收入分層最重要的決定因素之一,但是職業流動對女性流動人口收入水平的提升作用大于男性流動人口。另一方面,盡管職業流動有利于提升流動人口的后續收入,但過多的職業流動則不會繼續帶來更高的收入回報,對女性流動人口尤為如此。具體來講,對女性流動人口而言,當職業流動次數維持在某一特定值時,其職業流動的效應仍大于特定人力資本丟失的效應(即工作經驗積累中斷造成的負面影響),職業搜尋和職業匹配的理論機制在發揮作用;當女性流動人口的職業流動次數超過5次以后,職業流動帶來的收入效應已無法彌補特定人力資本丟失帶來的損害,人力資本理論的機制便開始發揮作用。對于男性流動人口來說,盡管職業流動次數對其收入回報同女性不具有較大的性別差異,但職業流動次數的平方這一變量對男性的影響不顯著的統計結果則意味著截止到調查時點,男性流動人口所經歷的職業流動似乎一直對其收入水平的提升起著促進作用。職業流動收入回報的這種性別差異是今后研究中值得進一步深入分析的問題,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目前一些研究認為,中國城鎮低端勞動力市場存在“人力資本失靈”現象,即人力資本的積累對低學歷勞動者群體收入的提高沒有任何作用[22~23]。然而,本文的回歸分析結果卻發現,人力資本是影響男、女流動人口收入水平的基本變量,人力資本的積累是提高流動人口收入水平的有效手段。由此可見,盡管絕大多數的流動人口(尤其是女性流動人口)是中國城鎮低端勞動力市場中的低學歷勞動者群體,但“人力資本失靈”的情況并不適用于這些處于城鎮低端勞動力的流動人口(尤其是女性流動人口)群體,即流動人口群體在人力資本上的投入和積累還是能夠為其帶來較高的經濟回報的。

研究結果還發現,使用社會網絡(尤其是“強關系”)實現就業并不能有效地促進流動人口收入水平的提升,這說明在職業流動過程中,“強關系”對流動人口的作用僅限于提供就業信息,而并不能直接提高其在城鎮勞動力市場中的收入水平。當然,這可能與“強關系”的作用會隨著流入地勞動力市場的不斷完善、市場機制的作用不斷加強而趨于弱化有一定的關系。也就是說,本文的研究結果還說明了另外一個問題,即流入地勞動力市場機制和流動人口的社會網絡間可能存在著某種作用互相抵消的關系,進而使得勞動力市場機制的不斷健全削弱了“強關系”在流動人口收入獲得甚至是求職過程中的作用。事實上,上述論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們對本文所使用數據的分析也表明,雖然“強關系”是流動人口實現就業的主要渠道,但是隨著在外流動時間和流動經歷的增加,其求職途徑將不再局限于“強關系”,而是逐步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勞務市場或中介機構、招聘廣告等“弱關系”將漸成為流動人口獲得就業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參考文獻:

[1] 吳愈曉.勞動力市場分割——職業流動與城市勞動者經濟地位獲得的二元路徑模式[J]. 中國社會科學,2011,(1).

[2] Cao, Y. and C. Y. Hu.Gender and Job Mobility in Post Socialist China: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Job Changes in Six Coastal Cities [J]. Social Forces, 2007,(4).

[3] 劉士杰.人力資本、職業搜尋渠道、職業流動對農民工工資的影響——基于分位數回歸和OLS回歸的實證分析 [J]. 人口學刊,2011,(5).

[4] 劉林平, 張春泥. 農民工工資:人力資本、社會資本、企業制度還是社會環境?——珠江三角洲農民工工資的決定模型 [J]. 社會學研究,2007,(3).

[5] 趙延東, 王奮宇.當前我國城市職業流動的障礙分析 [J]. 人口與經濟,2004,(5).

[6] Becker, G. S.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alysis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2,(5).

[7] Mincer, J. The Distribution of Labor Incomes: A Surve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Human Capital Approach [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70,(1).

[8] Mincer, J. Schooling, Experience and Earnings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4.

[9] Mincer, J. and S. Polachek. Family Investments in Human Capital: Earnings of Women [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4,(2).

[10] Burdett, K. A Theory of Employee Job Search and Quit Rates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8,(1).

[11] Parsons, D. O. Specific Human Capital: An Application to Quit Rates and Layoff Rates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2,(6).

[12] Jovanovic, B. Firmspecific Capital and Turnover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9,(6).

[13] Jovanovic, B. Job Matching and the Theory of Turnover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9,(5).

[14] Mortensen, D. T. and C. A. Pissarides. New Developments in Models of Search in the Labor Market [M]∥Ashenfelter,O. and R. Layard. 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 Amsterdam: North Holland,1999.

[15] Mortensen, D. T. Unemployment Insurance and Job Search Decisions [J].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1977,(4).

[16] Mortensen, D. T. Job Search and Labor Market Analysis [M]∥Ashenfelter, O. and R. Layard.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 Amsterdam: North Holland,1986.

[17] Mortensen, D. T. and C. A. Pissarides. Job Creation and Job Destruction in the Theory of Unemployment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4,(3).

[18] 同[3].

[19] 邊燕杰, 張文宏.經濟體制、社會網絡與職業流動 [J]. 中國社會科學,2001,(2).

[20] Bian, Y. 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 Indirect Ties, Network Bridges, and Job Searches in China[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7,(3).

[21] 吳愈曉.社會關系、初職獲得方式與職業流動 [J].社會學研究,2011,(5).

[22] 李培林, 張翼.走出生活逆境的陰影——失業下崗職工再就業中的“人力資本失靈”研究 [J]. 中國社會科學,2003,(5).

[23] 楊云彥, 陳金永.轉型勞動力市場的分層與競爭——結合武漢的實證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0,(5).

[8] Mincer, J. Schooling, Experience and Earnings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4.

[9] Mincer, J. and S. Polachek. Family Investments in Human Capital: Earnings of Women [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4,(2).

[10] Burdett, K. A Theory of Employee Job Search and Quit Rates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8,(1).

[11] Parsons, D. O. Specific Human Capital: An Application to Quit Rates and Layoff Rates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2,(6).

[12] Jovanovic, B. Firmspecific Capital and Turnover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9,(6).

[13] Jovanovic, B. Job Matching and the Theory of Turnover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9,(5).

[14] Mortensen, D. T. and C. A. Pissarides. New Developments in Models of Search in the Labor Market [M]∥Ashenfelter,O. and R. Layard. 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 Amsterdam: North Holland,1999.

[15] Mortensen, D. T. Unemployment Insurance and Job Search Decisions [J].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1977,(4).

[16] Mortensen, D. T. Job Search and Labor Market Analysis [M]∥Ashenfelter, O. and R. Layard.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 Amsterdam: North Holland,1986.

[17] Mortensen, D. T. and C. A. Pissarides. Job Creation and Job Destruction in the Theory of Unemployment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4,(3).

[18] 同[3].

[19] 邊燕杰, 張文宏.經濟體制、社會網絡與職業流動 [J]. 中國社會科學,2001,(2).

[20] Bian, Y. 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 Indirect Ties, Network Bridges, and Job Searches in China[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7,(3).

[21] 吳愈曉.社會關系、初職獲得方式與職業流動 [J].社會學研究,2011,(5).

[22] 李培林, 張翼.走出生活逆境的陰影——失業下崗職工再就業中的“人力資本失靈”研究 [J]. 中國社會科學,2003,(5).

[23] 楊云彥, 陳金永.轉型勞動力市場的分層與競爭——結合武漢的實證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0,(5).

[8] Mincer, J. Schooling, Experience and Earnings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4.

[9] Mincer, J. and S. Polachek. Family Investments in Human Capital: Earnings of Women [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4,(2).

[10] Burdett, K. A Theory of Employee Job Search and Quit Rates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8,(1).

[11] Parsons, D. O. Specific Human Capital: An Application to Quit Rates and Layoff Rates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2,(6).

[12] Jovanovic, B. Firmspecific Capital and Turnover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9,(6).

[13] Jovanovic, B. Job Matching and the Theory of Turnover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9,(5).

[14] Mortensen, D. T. and C. A. Pissarides. New Developments in Models of Search in the Labor Market [M]∥Ashenfelter,O. and R. Layard. 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 Amsterdam: North Holland,1999.

[15] Mortensen, D. T. Unemployment Insurance and Job Search Decisions [J].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1977,(4).

[16] Mortensen, D. T. Job Search and Labor Market Analysis [M]∥Ashenfelter, O. and R. Layard.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 Amsterdam: North Holland,1986.

[17] Mortensen, D. T. and C. A. Pissarides. Job Creation and Job Destruction in the Theory of Unemployment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4,(3).

[18] 同[3].

[19] 邊燕杰, 張文宏.經濟體制、社會網絡與職業流動 [J]. 中國社會科學,2001,(2).

[20] Bian, Y. 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 Indirect Ties, Network Bridges, and Job Searches in China[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7,(3).

[21] 吳愈曉.社會關系、初職獲得方式與職業流動 [J].社會學研究,2011,(5).

[22] 李培林, 張翼.走出生活逆境的陰影——失業下崗職工再就業中的“人力資本失靈”研究 [J]. 中國社會科學,2003,(5).

[23] 楊云彥, 陳金永.轉型勞動力市場的分層與競爭——結合武漢的實證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日摸夜夜爽无码| 欧美日韩另类国产|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5566|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亚洲成a人片|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欧美高清三区| 国产91无毒不卡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综合网| 日本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 在线色综合|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你懂的| 久久美女精品|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波多野结衣的av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日本a级免费|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青青国产成人免费精品视频|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综合网址| 国语少妇高潮| 小蝌蚪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综合亚洲网|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看|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日本福利视频网站| 欧美在线伊人|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色成人综合| 久综合日韩|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 色综合激情网| 2020亚洲精品无码|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成|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色噜噜综合网| 拍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网久久综合|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久草视频精品|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一区| 日韩视频免费|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的老师| 国产青青操| 黄色福利在线| 精品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香蕉综合在线视频91|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