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瑩,解春紅,魏林琳,謝 昕,朱建美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浙江杭州 310003)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s,KD)是一種主要發生在5歲以下嬰幼兒的急性發熱出疹性疾病,屬自限性血管炎綜合征,其發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1]。消化系統損傷作為川崎病全身性血管炎的一部分,近年在國外報道逐漸增多。國內報道川崎病出現一個或多個消化系統癥狀的比例高達61%[1];輕者僅輕微惡心、嘔吐,部分患兒可出現膽囊水腫,極少數嚴重者可出現麻痹性腸梗阻、腸道出血和腸套疊等[2-5]。因此,提高川崎病合并腸道損傷的護理意識尤為重要。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收治5例川崎病合并腸梗阻患兒,其中1例合并腸出血,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5例,男3例,女2例,平均年齡2歲4個月;4例以發熱、腹脹收治入院,1例以腹脹、嘔血收治入院;入院時5例均有口唇紅、皸裂、楊梅舌等情況,其中3 例有皮疹,2 例皮疹已退。入院首次血常規:白細胞(13.8~37.61)×109/L,血紅蛋白(94~108)g/L,血小板(377~634)×109/L,C反應蛋白32~81mg/L;腹部立位X 線平片均提示麻痹性腸梗阻;1例患兒嘔血、便血,4例大便隱血陰性。
1.2 治療方法 患兒入院后予以禁食(不禁藥),阿司匹林(ASA)30~50mg/(kg·d)口服;開塞露塞肛刺激腸蠕動;輸液治療,包括復方氨基酸、水溶性維生素、鉀鹽;維生素E 膠丸促進口唇黏膜修復。1例合并消化道出血患兒,未予ASA 口服,先后予洛賽克、思他寧、凝血酶粉止血治療。治療3~4d后腹脹緩解,腹部立位片腸梗阻征象好轉,4例無出血者開始進食;1例因大便隱血陽性仍予禁食,入院7d后檢驗大便隱血陰性,予流質。
1.3 結果 本組5例患兒平均住院時間為10d。出院時胃納、排便正常,體溫正常,皮疹已退;指(趾)端有不同程度的脫皮;末次血常規:白細胞(13.8~14.6)×109/L,血紅蛋白115~121g/L,血小板計數達(377~709)×109/L,C 反應蛋白6~10mg/L。出院后繼續口服ASA,維持劑量5~10mg/(kg·d)。
2.1 胃腸道癥狀的觀察與護理
2.1.1 腹脹與嘔吐 密切觀察并記錄嘔吐次數、量、性狀,每班測量患兒腹圍進行比對,檢查腹壁硬度、亮澤及是否有小血管顯露;禁食;保持頭側位,及時清除口腔內嘔吐物,做好口腔護理;必要時檢驗嘔吐物隱血,及早發現出血傾向;盡量避免刺激患兒哭吵,以免加重腹脹;腹脹明顯患兒,選擇較細橡膠肛管給予肛門排氣,動作輕柔,避免損傷狹窄處水腫腸黏膜。本組患兒均有不同程度腹脹,1例10 個月患兒腹脹明顯,腹壁較硬、發亮,可見到小血管顯露,并有嘔吐,為胃內容物,嘔吐物隱血檢查陰性,經禁食、橡膠肛管給予肛門排氣等處理,腹脹、嘔吐消失。
2.1.2 腸出血 觀察患兒意識、面色、嘔血、便血、腹痛、腸鳴音、血壓及血紅蛋白等變化,如有腹痛加劇、腸鳴音亢進、血壓下降應警惕腸出血。如出現上述癥狀立即檢測血紅蛋白、血氣分析與電解質,測心率、血壓1次/2h,掌握出血動態;開通兩路靜脈通路,保持輸液通暢,確保及時補充血容量;清理污物,尤其是血漬,減輕患兒的恐懼。本組1例患兒,2歲2個月,入院前嘔血2次,首次量多,暗紅色,有凝塊,血紅蛋白94~108g/L,入院第2天出現明顯腹痛,腸鳴音26 次/min,解黑便2次,血壓下降,最低72/35 mmHg,經等滲鹽水、血漿擴容后血壓恢復正常。
2.2 體溫觀察與護理 密切注意患兒體溫變化,如有精神萎靡,呼吸、心率加快,額溫高、四肢末梢涼,皮膚干燥無汗等表現,應警惕高熱。高熱患兒,減少衣被、溫水擦浴、頭枕冰袋;體溫>39℃,使用退熱劑,避免持續高熱導致患兒驚厥。入院時已退熱患兒,每4h側體溫1次,觀察體溫曲線變化。本組3例患兒入院時發熱,2例入院時體溫正常。
2.3 皮膚和黏膜護理 口唇皸裂與脫皮是川崎病的特征性表現,做好皮膚護理十分重要。剪短患兒指甲,防止抓傷皮膚。口唇黏膜結痂、伴脫皮者,防止人力撕脫,待患兒入睡后用清潔剪刀剪除。用維生素E 膠囊內液涂口唇,減輕皸裂。脫皮期間,每天更換床單,保持床單位清潔。選擇柔軟棉質衣服,減少對皮膚的刺激,避免新生皮膚與硬物磨擦。本組患兒在發病14~16d出現指趾端膜狀脫皮,無1例發生皮膚撕脫傷口;均有不同程度口唇皸裂,1~2周后好轉。
2.4 營養支持護理 本組患兒腸梗阻期間均禁食,3例持續高熱,營養攝入不足、消耗量大,不能滿足機體需求,予24h持續輸液,補充電解質和葡萄糖,1例伴有腸出血患兒禁食超過3d,同時輸注脂肪乳劑、氨基酸、水樂維他,以維持機體合理的營養結構;大便潛血陰性、腸梗阻解除后,予以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流質飲食,并適當補充水分,1周后給予半流質飲食;進食前濕潤口角及唇黏膜,以減少疼痛,避免食用易造成口腔黏膜機械性損傷的食物。選擇相對較粗的外周靜脈進行穿刺輸液,以減輕持續輸注營養液、含鉀液體對靜脈刺激產生的疼痛和損傷,避免使用腹壁顯露小靜脈,5例患兒均在肘窩部建立靜脈通路,無1例發生靜脈炎及穿刺處感染。
2.5 靜脈輸注人血丙種球蛋白的護理 靜脈輸注人血丙種球蛋白對預防川崎病冠狀動脈損害及減輕其損害程度起關鍵作用,丙種球蛋白為血制品,輸注前檢查有無使用血制品談話記錄及家長簽字,若無該兩項內容,須補充后才可輸注。高熱患兒,須進行有效降溫后再輸注丙種球蛋白。輸注時用等滲鹽水注射液排除輸液管中空氣,避免排氣過程中的藥液浪費,防止與其他靜脈用藥混合發生不良反應。用藥過程中密切觀察有無發熱、寒戰、呼吸急促、皮疹、惡心、嘔吐等變態反應癥狀[6]。合理控制滴速,開始時約10gtt/min,觀察15min,如無不良反應可加快輸液速度,但不超過20gtt/min。本組5例均輸注人血丙種球蛋白,2例患兒體溫39℃以上,予口服布洛芬混懸液降溫、地塞米松靜脈注射,體溫降至38℃以下方使用丙種球蛋白,均未發生變態反應。
2.6 口服ASA 的護理
2.6.1 及時服用 急性期的血管炎癥和免疫系統的高度活化是川崎病的顯著特征[7],可導致血管炎性損傷,管腔狹窄,血小板增生促進血栓形成,局部血管缺血低氧,加劇血管壁的破壞引起出血,因此,盡早口服ASA 對川崎病有積極意義。本組4例確診為川崎病、無消化道出血患兒,立即服用ASA,緩解中小血管的高凝狀態;1例合并腸出血患兒,大便隱血陰性后服用ASA。
2.6.2 ASA 副作用護理 選擇飯后服用ASA,腸溶片整粒吞服(10個月患兒碾碎喂服),并服用L谷氨酰胺呱侖酸鈉顆粒保護胃黏膜,防止ASA的酸性導致胃黏膜損傷。密切觀察患兒大便的色、量、性狀,注意有無出血或再出血,監測血壓和心率,檢驗大便隱血。本組1例腸出血患兒血止后服用ASA,定期行大便隱血檢查,均為陰性,出院后隨訪期間也未發生消化道出血。
2.7 出院宣教和隨訪 告知家長1個月內不宜做預防接種,尤其是活疫苗。本病的心血管癥狀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患兒需要在家度過大部分病程,做好出院宣教,主要內容包括定期復查隨訪,堅持服藥,觀察患兒有無鼻衄、牙齦出血等情況,合理飲食等。本組患兒出院后分別于發病1個月、2個月、3個月、6個月、1年隨訪復查1次,要求在發病后5年內每年各檢查1次,檢查內容有心臟超聲、心電圖、血小板,必要時復查血沉。堅持服用ASA3個月或至冠狀動脈病變恢復正常后3個月。飲食忌辛辣、粗硬,以防ASA 相關性消化道出血。本組患兒隨訪1~5年,無病例發生出血。
川崎病合并消化道損傷的護理要點是密切觀察患兒有無嘔吐、腹脹、腸鳴音減弱等早期腸梗阻表現,如有腹痛加劇、腸鳴音亢進應警惕腸出血,并積極對癥處理;做好高熱護理、皮膚護理,安全用藥,注意觀察藥物的副反應,做好出院指導和隨訪。
[1]《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心血管學組,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免疫學組.川崎病專題討論會紀要[J].中華兒科雜志,2007,45(11):826.
[2]Eladawy M,Dominguez SR,Anderson MS,et al.Kawasaki disease and the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ist:a diagnostic challenge[J].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2013,56(3):297-299.
[3]Fradin KN,Rhim HJ.An adolescent with fever,jaundice,and abdominal pain:an unusual presentation of Kawasaki disease[J].J Adolesc Health,2013,52(1):131-133.
[4]Shah I.Kawasaki's disease:An unusual presentation[J].J Cardiovasc Dis Res,2012,3(3):240-241.
[5]Godart F,Bakhti OM,Bonnevalle M.Intestinal ischaemia as a severe presentation of Kawasaki disease leading to shortbowel syndrome[J].Cardiol Young,2014,24(3):567-570.
[6]霍光研.兒童僵人綜合征1例的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4,13(2):197.
[7]Wang Y,Wang W,Gong F,et al.Evaluation of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resistance and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in relation to Th1/Th2cytokine profiles in 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J].Arthritis Rheum,2013,65(3):805-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