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燕,周 冰,王海濤
(浙江省人民醫院,浙江杭州 310024)
康復護理是指除包括一般基礎護理內容外,還應用各科專門的護理技術,對患者進行殘余機能的恢復。肺功能不全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肺部疾患或呼吸系統的調節功能障礙,以致呼吸運動不能滿足氣體交換的需要,出現動脈血氧減少或伴有二氧化碳潴留。部分肺癌患者,或因長期吸煙、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肺部感染等,常伴有肺功能不全,肺功能代償能力差[1]。肺部手術因切除肺組織及破壞了胸廓完整性,對患者呼吸功能影響較大,術后容易出現肺部并發癥。因此,對肺功能不全肺癌患者進行圍術期的康復護理具有重要意義。2011年6月至2012年7月,本院康復科對能配合指導的30例肺功能不全肺癌患者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術前肺功能鍛煉和指導及術后康復訓練,效果較好,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0例,為Ia~IIb期肺癌患者,吸屏氣實驗均<35s;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50~78歲,平均(66.35±3.49)歲;肺功能中度減退18例、重度減退12例;既往有吸煙史24例。
1.2 結果 30例患者入院時肺功能檢測肺活量(VC)(2.01±0.61)L,潮氣量(VT)(0.55±0.19)L,一秒量(FEV1)(1.05±0.58)L;血氣分析: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91.79±2.28)%,動脈血氧分壓(PaO2)(8.75±1.30)kPa,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6.22±1.21)kPa。經手術治療及圍術期的康復護理,患者VC(2.65±0.65)L,VT(0.79±0.23)L,FEV1(1.50±0.54)L;血氣分析SaO2(95.45±2.88)%、PaO2(10.88±1.78)kPa、PaCO2(5.14±1.05)kPa。
2.1 評估 詳細詢問患者有無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肺結核等病史,有無吸煙史等。測量生命體征,進行全身體格檢查及相關實驗室檢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康復方案。
2.2 健康教育 術前至少戒煙1周,對有吸煙史的患者解釋吸煙對健康和手術的危害,解釋麻醉和手術可能引起的呼吸反應。告知患者由于術中氣管插管、肺組織切除、單肺通氣等因素,致使呼吸道內存在有較多的分泌物,如不能及時有效咳出,可使小支氣管,甚至較大支氣管堵塞,進而造成肺泡有效通氣較少,致使出現肺炎、余肺不張、低氧血癥而危及生命,使患者認識到進行肺功能鍛煉的重要性。
2.3 術前肺功能鍛煉指導
2.3.1 束胸腹式呼吸功能鍛煉 束胸腹式呼吸功能鍛煉的目的在于改變患者的呼吸方式,使腹式呼吸有效補償胸部手術后胸式呼吸的不足。協助患者取平臥位或半坐臥位,膝下墊軟枕,用胸帶抑制胸廓運動,指導用鼻吸氣,使腹部隆起,然后慢慢張嘴呼氣,呼氣后1/3段用手向腹部加壓,呼吸頻率10~12次/min,腹式呼吸由深慢逐步變淺快至正常的呼吸頻率,2次/d,10min/次。
2.3.2 束腹胸式呼吸功能鍛煉 進行束腹胸式呼吸功能鍛煉的目的在于改變患者的呼吸方式,使胸式呼吸有效補償腹部手術后腹式呼吸的不足。囑患者取半坐臥位或坐位,用腹帶抑制腹部運動,閉嘴經鼻深吸氣,在吸氣末屏氣1~2s后縮唇緩慢呼氣4~6s,2次/d,10min/次。
2.3.3 深呼吸訓練 取坐位練習胸式深呼吸和平臥位練習腹式深呼吸,2~3次/d,10min/次。指導患者使用呼吸訓練器進行呼吸訓練及吹氣球呼吸訓練。簡單吹氣球方法先深吸氣,然后盡量把氣球吹大,吸氣1~2s,吹氣3~4s,每組練習20~30次,以不感到勞累為宜,每天練習4~5組。
2.3.4 吸屏氣訓練 患者平臥,用力吸氣后屏氣,盡量能屏氣35s以上。每天鍛煉2~4次,每次5~10min。
2.3.5 有效咳嗽訓練 取坐位或臥位,四肢放松,先行5~6次深呼吸,屏氣片刻再用力咳嗽,同時配合深呼吸,反復進行。訓練患者及陪護者學會雙手保護手術部位,以減輕咳嗽引起疼痛。
2.4 術后康復訓練
2.4.1 呼吸功能訓練 包括腹式呼吸和深呼吸訓練。腹式呼吸是一種低耗高效的呼吸模式,可增加膈肌的活動度從而增加肺活量[2]。通過術前肺功能鍛煉,術后運用該呼吸模式加呼吸訓練器訓練。術后麻醉清醒6h后,即可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囑患者將左、右手分別放于上腹部和前胸部,便于觀察胸腹部運動情況,即將手按在上腹部,呼氣時腹部下沉,手部稍微用力加壓;吸氣時閉口,空氣經鼻孔進入,保持肩部和胸部放松,腹部徐徐隆起。逐漸延長呼氣時間,使吸氣和呼氣時間之比達1∶2~3,每天訓練2次,每次10~15min?;颊哒莆談幼饕I后,逐漸延長時間和增加次數。應用呼吸訓練器或用簡單吹氣球方法促使余肺膨張。選用容量為500~800ml的氣球,將氣球與珍珠奶茶的吸管一端連接,用線綁緊,患者咬住吸管另一端即可進行吹氣球鍛煉[3]。氣球吹到直徑達10~15cm即可,然后將氣放掉,重復上述動作,每分鐘吹氣球5~8次?;颊哒莆找I后可調整吸吹時間,吸氣1~2s,吹氣3~4s,每組練習20~30次,以不感到勞累為宜,每天練習4~5組。本組患者術后均能順利完成呼吸功能訓練。
2.4.2 有效咳嗽排痰 術后由于切口疼痛,妨礙深呼吸,排痰困難,分泌物潴留,易引起肺不張及肺部感染,甚至可導致呼吸衰竭[4]。術后麻醉清醒后即可進行咳嗽排痰,1次/h,10min/次,護士協助制動胸廓以減輕疼痛,用杯狀手叩擊胸背部,必要時用手指在胸骨上切跡刺激氣管誘發咳嗽,在霧化吸入后進行效果更佳。當患者出現排痰困難或肺不張時,可行氣管內吸痰或支氣管鏡下吸痰。本組患者術后能有效咳嗽排痰,1例術后早期出現肺不張,經纖支鏡吸痰、抗炎治療后治愈。
2.4.3 體位療法 體位療法是通過改變體位防止胸水積留在胸腔某一部位,使其更易排出,減少胸腔積液特別是包裹性胸腔積液的發生,同時促進余肺的膨張,縮短拔胸管時間[5]。從術后第2天開始,輪流行側臥位、半俯臥位、半仰臥位,每個體位持續20min,1h/次,2次/d。側臥位時注意患側在上,腰部墊軟枕,屈曲雙髖和雙膝關節,放松腹肌以利于腹式呼吸。本組患者平均拔除胸管時間為(3.6±1.3)d。
2.4.4 早期活動 患者術后麻醉清醒后即可在床上活動四肢關節。術后第1天起指導患者床上活動,在床尾系1根布帶,讓患者自己憑借布帶的牽引力坐起、躺下,進行雙側膝關節、髖關節、肘關節、肩關節的主動與被動屈伸活動。若病情穩定,術后第2天即可下床室內活動,3~4次/d,活動量每日遞增,以患者感到輕微呼吸困難為度。本組30例患者均在術后第2天即下床活動。
肺功能不全肺癌患者手術風險較高,通過術前系統規范的呼吸功能鍛煉,改善肺功能,為手術創造條件和機會,同時教會患者掌握有效的咳嗽、排痰方法,使其更好地配合術后治療和護理;術后盡早進行呼吸功能訓練,有效地進行咳嗽排痰,重視體位療法,指導早期活動,以降低肺功能不全肺癌患者手術后并發癥,改善肺功能,促進恢復。
[1]廖佳,姜楠.開胸手術圍手術期呼吸訓練器的應用[J].當代護士,2010(1):55.
[2]Sokolova VS,Strel’tsov VP,Talambum EA,et al.Methods of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after lung surgery[J].Probl Tuberk,2002(10):56-63.
[3]沈君,韓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呼吸功能訓練方式的研究[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20):68-70.
[4]李彬,盧菁,陳慧,等.胸外科患者圍手術期排痰的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4):46-47.
[5]施萍,張驊.影響慢阻肺患者呼吸功能鍛煉依從性的因素分析和對策[J].臨床肺科雜志,2010,15(5):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