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燕,陳曉春,戴小英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浙江杭州 310003)
丙酸血癥(propionic acidemia,PA)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是一種臨床少見的有機酸代謝異常疾病[1]。以反復發作的酮癥酸中毒、發育遲緩、腦電圖異常和骨質疏松癥為特征。大部分病例與缺乏線粒體丙酰輔酶A(CoA)羧化酶有關,導致體內大量丙酰CoA、丙酸及其代謝產物異常堆積,引起一系列生化異常、神經系統及其他臟器損害。該病患病率有種族和地域差異,美國活產嬰兒患病率為1∶100 000,格陵蘭因紐特人患病率高達1∶1 000,我國無相關報道[2]。2012年1月至12月,本院收住丙酸血癥患兒5例,經精心治療及護理,病情好轉出院。現將護理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5例,男4例,女1例;年齡2月~4歲;均確診為丙酸血癥,因胃納差1月入院1例,因嘔吐1~5 d入院4例,發病前體格發育均正常,發病后精神運動發育正常2例,大運動輕度落后2例,年齡小有待觀察1例;5例均出現代謝性酸中毒,血氣分析:酸堿度(pH)7.14~7.37、剩余堿(BE)2.9~18.9 mmol/L;低血糖2例,血糖2.4~3.1 mmol/L,高血氨3例,血氨69~112 μmol/L,低血鉀3例,血鉀2.1~2.8 mmol/L。父母均體健且非近親結婚。
1.2 治療與轉歸 治療以終止蛋白質攝入、靜脈輸入葡萄糖、糾正酸中毒、維持電解質和生命體征穩定為主,保證高熱量供給和防止蛋白異化分解,應用精氨酸降低血氨,應用左旋肉堿和甲硝唑促進體內有機酸排出。經治療5~8 d,5例急性期癥狀均得到控制,血氣分析、電解質、血糖指標恢復正常出院。
2.1 病情觀察 本組患兒由于病情危重,均告知病危。予心電監護,每小時監測脈搏、呼吸、血壓;密切觀察患兒意識、瞳孔、嘔吐情況及尿量;快速建立有效靜脈通路,及時留取血氨及血氣標本送檢,根據血氣、血氨結果制定補液及用藥方案。
2.2 對癥處理及護理
2.2.1 高血氨 丙酸等可抑制尿素循環中氨甲酰磷酸合成酶的活性,致血氨增高,高血氨有神經毒性,可致腦神經元細胞死亡,需及時控制血氨水平,對持續嚴重高血氨者(血氨>600 μmol/L),需通過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去除代謝物[3-5]。本組3例患兒有高血氨(69~112 μmol/L),出現肌張力下降、納差和智力落后等,遵醫囑靜脈滴注精氨酸20 mg/(kg·d),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釋4~5倍,在4 h內輸完,輸注過程中密切監測肝腎功能,觀察有無因輸液過快出現皮膚潮紅、嘔吐等;開塞露灌腸每天1次,保持大便通暢,以促進氨的排泄及減少丙酸吸收。經治療3 d,患兒復查血氨均恢復正常,醫囑停用精氨酸及開塞露。
2.2.2 酸中毒 由于催化丙酰CoA轉化為甲基丙二酰CoA的丙酰CoA羧化酶活性缺乏,進而體內丙酸及其前體丙酰CoA、甲基枸櫞酸和丙酰甘氨酸等代謝產物異常增高,導致體內血液和組織中酸性物質堆積,出現酸中毒。本組患者均出現酸中毒,4例表現為精神不振、口唇櫻紅,1例出現呼吸深大、血pH 7.14,遵醫囑將5%碳酸氫鈉(ml)=(-BE)×0.5×體重(kg)稀釋成1.4%碳酸氫鈉,首次補半量,4 h后查血氣分析,當pH>7.3時停用。5例患兒經使用1.4%碳酸氫鈉治療酸中毒未能糾正,醫囑予左旋肉堿靜脈滴注3~5 d、口服甲硝唑2~3 d,酸中毒得以糾正。
2.2.3 低血糖 低血糖是本病的嚴重并發癥之一。全血血糖<2.2 mmol/L可診斷為低血糖,輕者表現為多汗、吸吮力差、反應差、嗜睡、呼吸暫停、易激惹,重者表現為紫紺、震顫、尖叫、肌張力低或抽搐,更多患兒臨床癥狀不典型。晚餐后、中餐前后、黎明、午夜的低血糖發生率相對較高[4]。本組2例出現低血糖,立即予10%葡萄糖2 ml/kg以1 ml/min的速度靜脈注射,再給予10%葡萄糖液微量泵維持,進糖速度10~15 ml/(kg·min),30 min后復測血糖恢復正常,低血糖癥狀消失;為防止低血糖復發,葡萄糖按5 ml/(kg·min)逐漸減量,即按進糖速度總量的半量減量,減量后2~3 h完全停止輸液,監測血糖正常。
2.2.4 低血鉀 患兒入院前存在嘔吐、納差,鉀丟失過多及攝入減少導致低鉀血癥。主要表現為精神軟弱、少哭少動、哭聲低下和胃納欠佳。本組3例出現低血鉀,用10%KCl 1.5~2 ml/(kg·d),靜脈用1/2量,靜脈滴注濃度不超過0.3%,靜脈補鉀時間不少于6~8 h,余1/2量分3次口服。補鉀過程使用心肺監護儀監測心率、心律,每8 h復查血鉀,3例患兒2~3 d后血鉀恢復正常。
2.3 飲食護理 4例患兒因嘔吐入院,入院后禁食,予8%~10%葡萄糖溶液100~120 ml/kg 24 h均勻輸入。能進食后,需限制天然蛋白質的量,蛋白質攝入量控制在1.5~2.0 g/kg,每日所需總蛋白質以淀粉類、蔬菜類供給為主,可進食蛋、奶、肉類,不足部分以不含蛋氨酸、蘇氨酸、纈氨酸,含少量異亮氨酸的配方奶替代,病情嚴重者終止蛋白質攝入[5]。喂養時注意少量多餐,同時避免饑餓,防止肌肉組織和脂肪組織代謝抑制導致必需氨基酸缺乏[6]。本組3例小嬰兒用能全特XM-1 XMTVI特殊奶粉喂養,每3 h喂養1次,每次奶量60~90 ml;2例幼兒三餐予普通低蛋白飲食,兩餐間加食水果或餅干類食物。
2.4 輸液護理 本組患兒年齡偏小,輸液濃度高,因此,選擇相對粗的靜脈,以四肢靜脈為主,避免用頭皮靜脈;為避免長時間一路靜脈輸液導致外滲及補鉀引起疼痛,故用兩路靜脈;由高年資護士行靜脈穿刺,用透明敷貼固定,利于觀察穿刺點滲血滲液情況;每小時巡視,注意有無液體外滲和局部腫脹,每3 h更換靜脈通路;輸液時用蠕動泵控制輸液速度。本組患兒未發生靜脈炎。
2.5 用藥護理
2.5.1 左旋肉堿 左旋肉堿能促進體內有機酸以乙酰肉堿的形式經尿排出,增加機體對天然蛋白質的耐受性。急性期以100~200 mg/(kg·d)靜脈滴注;穩定期以50~100 mg/(kg·d)口服,用餐時服用,保存溫度要求在25℃以下,避免受潮和陽光照射。因該藥可誘發和加重癲癇,并可引起消化道反應,服藥期間注意觀察抽搐、嘔吐及腹瀉情況。本組2例用藥后出現腹瀉,大便黃色稀糊狀,6~8次/d,經口服滅活凍干嗜酸乳桿菌(樂托兒)5 d后好轉。
2.5.2 甲硝唑 體內丙酸一部分是由腸道細菌代謝產生,甲硝唑可抑制腸道細菌的繁殖,從而減少丙酸產生。但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腸道內菌群紊亂。本組2例以10~20 mg/(kg·d)口服,2次/d,3 d后停服。
2.6 健康教育 本病系先天性缺陷并終生存在,若控制不當易引起病情反復發作和加重,告知家長患兒須終生用藥并堅持飲食控制,強調避免進高蛋白飲食的重要性;患兒出現出汗、面色蒼白、精神差等,警惕低血糖發生;多食蔬菜,每天腹部按摩,以防便秘;避免使用丙戊酸、大環內酯類藥物,以免左旋肉堿消耗致甲基丙二酸等代謝產物排泄障礙,慎用蛋白制劑、血液、脂肪乳劑等[7]。
隨著醫療診斷技術的提高,丙酸血癥的診斷年齡越來越小,為及時有效的治療和護理提供機會。護理重點為加強病情觀察,及時糾正高血氨、酸中毒、低血糖及低血鉀,做好對應護理,注重飲食護理,控制蛋白質攝入并予合理喂養,做好輸液護理及用藥護理,重視對家長的健康教育,以改善患兒疾病預后。
參考文獻:
[1] 韓連書,高曉嵐,葉軍,等.串聯質譜技術在有機酸血癥篩查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兒科雜志,2005,43(5):325-330.
[2] 韓連書,胡宇慧.丙酸血癥發病機制及診治研究進展[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8,23(20):1561-1563.
[3] 王斐,韓連書.甲基丙二酸血癥診治研究進展[J].臨床兒科雜志,2008,26(8):724-726.
[4] 劉碧紅,鄭曉萍,戴小英,等.新生兒糖尿病6例的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3,12(2):145-146.
[5] 徐紅貞,余君,馬美麗.4例有機酸血癥患兒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5):434-435.
[6] 何建平,鐘雁,楊學芳,等.新生兒甲基丙二酸血癥20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9,24(3):181-183.
[7] 侯新琳,錢寧,楊艷玲.甲基丙二酸尿癥研究進展[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5,7(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