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勝
長期以來,教師嚴重流失成為困擾農村教育發展的制約瓶頸。對此,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大力促進教育公平”為軸心,提出了“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戰略部署,改革措施直擊教育熱點,回應民眾關切,有望破解教師流失困局,促使農村教育步入可持續的良性發展之路。
農村教師流失有著多方面的因素,歸根結底緣于教育公平的缺失。教育資源的不合理配置,導致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差,教師福利待遇低,學生生源日趨匱乏,農村教師普遍存在“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的尷尬狀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直面農村教育現實,傾聽基層教育訴求,在總結農村教育實踐基礎上,提出一系列具有針對性、探索性與前瞻性的改革舉措,深得民心,切實可行。
《決定》明確提出:“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破解擇校難題,標本兼治減輕學生課業負擔。”這充分彰顯了黨和政府心系農村教育、力促教育公平的決心與誠意,呈現出多年來少有的亮點與創新。
作為促進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首要措施,“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無疑將有助于推動城鄉學校的建設標準統一、辦學條件規范。過去標準低、條件差的農村學校,勢必享受到各級財政更多硬件資源的投入傾斜。辦學條件的逐步改善,城鄉鴻溝的漸趨抹平,必將為農村教師的隊伍穩定和潛能發揮打造出相對寬松可人的教育平臺,以滿足“環境留人”的現實需要。
教育的主體是教師,教育的發展在人才。從某種意義上講,一位好校長可以成就一所好學校,一位好老師可以帶出一批好學生。相對薄弱的農村學校缺少的正是管理與教學的優秀人才。實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既是教育均衡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教育系統的多年呼聲,更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題中之義。教育部已明確表態,校長教師交流絕非權宜之計,并著手研究制訂相關機制和配套措施。
為鼓勵農村教師扎根基層,奉獻邊遠落后地區,教育部、財政部已于2013年9月啟動了對連片特困地區教師給予生活補助機制,未來鄉村教師收入有望超過城鎮教師。按照“地方自主實施,中央綜合獎補”的實施原則,明確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所需資金由地方財政承擔,中央財政從2013年起,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經費中增列綜合獎補資金,作為義務教育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落實情況獎補。鄉村教師收入超過城鎮教師,又體現出政府“待遇留人”的人文關懷。
生源數量與教師配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明令取締重點學校和重點班,有利于逐步縮小城鄉之間、校際之間的現實差異,彰顯出“教育面前、校校平等”的公平理念;沒有“擇校熱”的功利驅使,農村教師熱衷于跳出農門、進城市入名校的勢頭將隨之降溫,不失為落實就近入學、有效留住生源、防止農村教師流失的務實舉措。
當然,農村教育落后的現狀作為當下社會城鄉二元結構的一個縮影,解決由此衍生的教師流失問題未必能夠一蹴而就。落實“環境留人”與“待遇留人”,更須著力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的綜合提升,切實加大地方財政對教育發展的成本投入,讓“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擁有更大的空間舒適度,以滿足8小時之外精神生活需求;同時,實施交流輪崗也需輪崗年限、質量考評、獎懲問責等方面的配套制度。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隨著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路線圖成為觸手可及的現實,改革的紅利勢必更多惠及廣大農村學校、造福農村貧困學生、激發廣大教師獻身農村教育事業。困擾農村教育發展的教師流失難題,有望成為一去不返的過往。教師安,教育安;農村安,天下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