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1日,中國證監會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優先股試點管理辦法》,這也意味著優先股正式落地A股市場。當日,A股市場呈現暴漲走勢,上證指數上漲2.72%,重新收復2000點。
優先股究竟會帶來哪些利好?優先股又能否拯救疲弱的中國股市呢?我們認為,盡管優先股不會改變中國經濟和股市的基本面,但從制度建設的角度來看,任何有助于股市制度完善的政策都可以視作利好。短期來看,其有利于藍籌股的企穩,也為2000點保衛戰增添了重要的籌碼。
何為優先股
所謂優先股,是相對于普通股而言的。主要指在利潤分紅及剩余財產分配的權利方面,優先于普通股。優先股股東沒有選舉及被選舉權,一般來說不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優先股股東不能退股,只能通過優先股的贖回條款被公司贖回,但是能獲得相對穩定的分紅。
在成熟的海外證券市場,優先股作為一種特殊的股票形式,一直充當普通股有力補充的角色。美國優先股快速發展始于上世紀90年代。據統計,美國優先股市場規模從1990年的530億美元增長到了2005年的1930億美元。相對于同期美國股市9.5萬億美元的市值,和4萬億美元的公司債市場,優先股的規模相對來說還是較小的。
而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優先股的作用有了充分的體現。資料顯示,為了拯救美國金融業,2008年,美國政府宣布用1250億美元購入花旗銀行、摩根大通等9家主要銀行的優先股,穩定了當時的資本市場,也讓各大型金融機構渡過一劫。此后的結果是美國政府因為持有優先股獲得了豐厚的股息,金融公司仍然自主經營沒有控制權旁落之虞。優先股在美國的發展不能不說也是時勢所致。
根據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的介紹,此次發布實施的《優先股試點管理辦法》共9 章70 條。《辦法》主要內容包括:
一是上市公司可以發行優先股,但不得發行可轉普通股的優先股。非上市公眾公司可以非公開發行優先股。
二是三類上市公司可以公開發行優先股:其普通股為上證50 指數成份股;以公開發行優先股作為支付手段收購或吸收合并其他上市公司;以減少注冊資本為目的回購普通股的,可以公開發行優先股作為支付手段,或者在回購方案實施完畢后,可公開發行不超過回購減資總額的優先股。
三是上市公司發行優先股,可以申請一次核準分次發行。非公開發行優先股,可以采取儲架發行的方式。
四是公司非公開發行優先股僅向本辦法規定的合格投資者發行,每次發行對象不得超過200 人,且相同條款的優先股的發行對象累計不得超過200 人。
五是優先股交易或轉讓環節的投資者適當性標準應當與發行環節保持一致;非公開發行的相同條款優先股經交易或轉讓后,投資者不得超過200 人。
業內人士認為,整體來看,優先股發行條件較此前的《征求意見稿》更為放松,但發行類型較《征求意見稿》有所縮減。
高盛高華董事總經理索莉暉表示,開展優先股試點是在注冊制的思路下監管部門推動市場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為企業提供新的融資工具,增加企業長期資金來源,而且也為投資者提供了新的固定收益產品,滿足投融資雙方多元化的需求。
對市場整體偏正面
對于此次優先股試點出臺對A股市場的影響,各方看法不一。但從二級市場表現來看,的確對股市產生了短期的正面刺激。至于后續的影響則有待進一步的觀察。
星石投資首席策略師楊玲認為,優先股試點利好A股市場,特別是大盤藍籌股,主要邏輯有四點。第一,優先股試點為大盤藍籌公司提供了新的融資工具,既有效緩解了大盤藍籌股的融資壓力,又不對股票二級市場造成明顯沖擊;第二,引入優先股有利于改善企業的治理結構,為國企特別是金融企業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可供選擇的模式;第三,優先股的引入增強了銀行、保險等行業龍頭公司實力,有助于加快行業整合進程,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第四,優先股介于股債之間,增加了投資者的選擇,對于保險、養老金等穩健的長期投資者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則認為,上證50發行優先股,無疑激活了沉睡的藍籌股,涉及并購、回購相關企業能發行優先股,證監會向來也是支持企業并購和回購股票,這三方面對市場都是重大利好。“優先股政策是一個轉折點,是激活藍籌、垃圾股泡沫破滅的分界線。價值投資機會才剛開始。”
從資金層面影響來看,盡管優先股有助于吸引養老機構等長期投資者入市,構成利好。但也有分析人士認為,優先股本質上來說,仍然是一種融資的方式。因此,對A股市場仍存在增加供應壓力的負面作用。
財經評論員皮海洲就指出,從《優先股試點管理辦法》的定位來看,優先股主要還是定位成了上市公司再融資工具。“雖然投資者與一些業內人士曾對優先股寄予厚望,希望能夠在IPO環節引入優先股制度,讓優先股能成為改善IPO公司股權結構的利器,把IPO公司控股股東過多的持股轉化為優先股,但遺憾的是,市場的這個美好愿望并沒有成為現實。優先股最終還是以再融資工具的面目出現。”
對此,高盛高華董事總經理索莉暉表示,優先股在發行方式上有公募和私募之分,公募發行會在交易所市場交易,而私募方式,將在機構之間交易,如果采取私募形式將不會對A股二級市場產生明顯沖擊。
大藍籌將迎來估值修復行情
業內人士表示,對于上市公司來說,發行優先股有利于改善其資產負債結構、降低財務風險、增強償債能力,且不會稀釋普通股股東的控制權,公司估值水平可能會因此而提升。以上證50為代表的大盤藍籌股公司有望成為成為優先股試點,因此大藍籌在本輪反彈行情中的表現明顯強于小盤股。市場出現了階段性的風格轉換,大藍籌走出估值修復行情可期。
開源證券認為,優先股的推出將將利好大盤股,特別是金融業和一些面臨兼并重組、結構調整的行業。優先股一方面改善藍籌估值,另一方面滿足低風險客戶投資需求,將為2000點保衛戰增添力量。
不過,也有分析師并不認可藍籌股的估值水平會因此提升的論調。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策略師洪灝就表示,公司的估值由其能產生的現金流及資本成本決定;而公司為了產生現金流而承擔的系統性風險決定了公司的資本成本。現金流以何種融資方式產生,及不同投資者之間如何分配公司收益,均與估值無關。
但即使相對悲觀,洪灝也認可,優先股短期將成為小盤股向大盤股風格轉化的催化劑之一。“若我們非要下一個非常短暫的賭注,我們會押注短期內大盤股跑贏小盤股。”洪灝如此表示道。
銀行、券商、地產、周期等板塊受益明顯
從行業與板塊的受益來看,銀行、券商、地產、周期性行業等板塊可能受益最為直接和明顯。
上證50 成份股中,最多的是金融業股票,共有19 只,其次為制造業股票,共有14 只。除新華保險、中國太保、中國人壽和方正證券在2011 年出現虧損外,其余46 只股票均滿足公開發行所要求的連續三年盈利的條件。尤其對于銀行、券商等業績與凈資本掛鉤的行業而言,優先股作為股權融資工具既可以為其提供多樣性的資金來源,又可以豐富其可投資品種,將有效提升銀行券商等金融企業的融資能力和盈利能力。
冠基投資投資總監胡祖榮就表示,推出優先股對銀行來講可謂是及時雨。“目前,銀行融資能力已經很弱,有些銀行二級市場的價格已經跌破凈資產,優先股募集資金的方式可以增強銀行融資能力,況且融資成本較低,還能提升資本充足率,從而使銀行業績會有新的改善空間。”
事實上,大型銀行已經做好了發行優先股的準備。農業銀行副行長李振江在日前召開的業績說明會上就表示,農行一直在跟蹤研究,并已經做好了發行優先股的準備。“目前還在等待銀監會關于商業銀行發行優先股作為一級資本補充的管理規定,一旦該規定出臺,包括農行在內的各家銀行發行優先股補充一級資本的條件就具備了。”李振江表示。
此外,優先股的推出,也將會利好券商投行業務結構的改善。東興證券分析,如果優先股發行量達到350億元左右,可以為券商貢獻業務收入達10億元左右,提升投行業務收入6%。同時,優先股在一定程度上穩定券商經紀業務收入,并且有利于資管產品端的創新。
地產作為高負債率行業也將受益優先股的推出。這將給房地產投資增長提供向上空間,并帶動水泥需求的改善。同時,優先股的發行將修正前期過度悲觀的需求預期。在此作用下,周期股有望形成向上修復的動力,特別是低估值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