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建霞
(貴州省遵義市第一人民醫院介入室,貴州 遵義 563000)
腦血管介入術后穿刺點的觀察及護理
駱建霞
(貴州省遵義市第一人民醫院介入室,貴州 遵義 563000)
目的探討腦血管介入術后穿刺部位并發癥的防治措施。方法對780例經股動脈穿刺行腦血管介入術患者穿刺部位發生并發癥的67例(8.59%)進行分析,并采用相應護理措施。結果穿刺部位血腫24例(3.07%),局部滲血16例(2.05%),皮下瘀斑25例(3.20%),假性動脈瘤2例(0.26%)。結論對于腦血管介入術后并發癥的患者進行嚴密觀察和系統的護理,可以控制并發癥的進一步發展,減少和避免嚴重并發癥的發生。
腦血管介入術 穿刺點 觀察 護理
全腦血管造影術是應用高科技手段進行疾病診斷和治療的一種微創性技術,是診斷和鑒別腦血管疾病的唯一“金標準”[1]。經股動脈穿刺是作為腦血管介入術最常選用的途徑之一。2006~2013年我院神經科對780例患者行腦血管介入術,術后67例(8.59%)患者穿刺部位發生血腫、滲血、皮下瘀斑、假性動脈瘤,經積極采取護理措施,均好轉,無嚴重并發癥發生,現將觀察護理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6年4月~2013年5月我院行腦血管介入術780例,其中,男517例,女263例,年齡35~86歲。行全腦血管造影術患者652例,血管內支架植入術患者128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Seldinger法經皮穿刺股動脈建立血管通路,置入6F或8F導管鞘管后,在鞘內注入肝素3 000U,采用標準Judkins法進行左、右頸內動脈造影,術畢拔除鞘管,局部壓迫20min,繃帶加壓包扎24h,并制動術側下肢,觀察下肢血循環情況。
1.3 結果 780例患者中,皮下血腫24例,局部滲血16例,皮下瘀斑25例,假性動脈瘤2例。并發癥發生率約為8.58%。所有患者經護理后,癥狀均緩解,無遺留相關后遺癥及死亡病例。
2.1 穿刺部位出血、血腫 (1)加強常規護理:1)視:沙袋是否移位,肢體位置是否恰當,有無活動障礙,局部皮膚是否有青紫、蒼白、腫脹、包塊等;2)觸:觸摸穿刺部位是否有明顯壓痛,足背動脈的搏動情況,是否觸及搏動性包塊,用以區分血腫與假性動脈瘤;3)聽:注意聽診穿刺部位局部有無雜音,用以區分血腫,假性動脈瘤與動靜脈瘺;4)查:密切監測血常規,出凝血指標,抗凝劑的用量,全身皮膚有無瘀斑,特別是受壓,穿刺的部位等;(2)觀察時充分暴露患者穿刺點周圍皮膚,及時觀察到穿刺點周圍有無血腫、瘀斑、滲血,除仔細觀察穿刺點敷料外,還應揭開患者衣服,充分暴露穿刺點及周圍皮膚;(3)如出現穿刺部位膨隆、遠端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可能為局部血腫壓迫動脈。密切觀察下肢末梢血運情況,及早發現股動脈栓塞及明確栓塞程度。觀察足背動脈有無減弱或消失,皮膚顏色是否蒼白及溫度是否下降,毛細血管充盈時間是否延長;穿刺側下肢有無疼痛和感覺障礙;若患趾端蒼白、小腿疼痛劇烈、皮溫下降、感覺遲鈍,則提示有股動脈栓塞的可能,及時通知醫生進行相應處理。小的血腫可不處理,幾天后可消退,大的血腫24h后給予硫酸鎂濕熱敷,如無改善應手術切開或減壓止血。
2.2 腹膜后血腫 股動脈穿刺點過高致使術后壓迫止血困難,可引起腹膜后血腫,血腫大時可引起髂靜脈、膀胱和神經壓迫癥狀。少量出血可采取保守治療,合并大量出血可危及生命,需要積極治療,在維持生命體征同時可緊急行對側插管造影,發現活動性出血,可采用球囊壓迫止血、安置帶膜支架以及手術處理等方式積極治療。
2.3 股動脈假性動脈瘤 是指經皮穿刺后,血液通過動脈壁裂口進入血管周圍組織,并形成一個或多個腔隙(瘤腔),收縮期動脈血液經過載瘤動脈與瘤腔之間的通道(瘤頸部)流入瘤腔內,舒張期血流回流到動脈內的一種病理現象[2]。護理中應注意觀察包塊大小、局部瘀斑范圍的變化,并通過床旁血管超聲了解假性動脈瘤的變化,監測雙側足背動脈的搏動情況及皮溫,繼續患肢制動,持續地給予沙袋壓迫,根據血管超聲結果決定壓迫時間。
2.4 下肢股動脈血栓形成 術后患者肢體嚴格制動、加壓包扎過緊、血流速度減慢均可導致下肢動脈血栓的形成。術后每15min觀察1次雙側足背動脈搏動和穿刺肢體遠端皮膚色澤及溫度等,若搏動減弱或消失、肢體發麻、皮膚發紺、皮溫降低等癥狀,則可能是由于包扎過緊而形成下肢動脈血栓,應及時處理放松繃帶,以避免下肢動脈血栓的形成[3]。
2.5 動靜脈瘺 表現為穿刺部位有局限性搏動腫塊,還可聞及血管雜音。應在床邊B超指引下,壓迫瘤頸部、瘺口處,促使瘤腔內形成血栓、瘺口閉塞,壓迫前需局部注射2%利多卡因5~10ml鎮痛。
腦血管介入術具有安全、創傷小、痛苦感輕、恢復快、療程短、治療確切等優點,受到廣大臨床醫生和患者的青睞[4]。但因該項技術需要進行股動脈穿刺,損害了動脈血管完整性、損傷了血管內皮、或過度使用抗凝劑,破壞了凝血機制,再加上術后穿刺部位壓迫方法不當、壓迫時間過短、患者過早活動等因素的影響,術后有可能發生穿刺局部出血及血腫、動-靜脈瘺、假性動脈瘤等并發癥。我院加強對患者的術前教育、心理護理、患肢制動和活動的護理,加強對穿刺部位包扎敷料的觀察及對患者全身狀況的觀察和護理,及時發現相關并發癥,立即與醫生配合,并給予相應地處理,有效地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減輕患者痛苦,幫助患者早日恢復健康。
[1]韓新巍.介入治療臨床應用與研究進展[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8:47.
[2]陳曉娟.股動脈穿刺并發假性動脈瘤的護理[J].健康之路,2013,7:286.
[3]周建偉,張義.全腦血管造影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和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14):265.
[4]孟鸝,羅曉勘,周詠梅.循證護理在腦血管介入術后并發癥的應用[J].現代臨床醫學,2010,36(3):224-225.
Cerebral vascular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 Puncture Observation Nursing
駱建霞(1972-),女,貴州,本科,主管護師,從事臨床介入護理工作
R473.74,R743
B
1002-6975(2014)13-1243-02
2014-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