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忠
摘 要:自古以來,英雄出少年,奇人源民間。緣自何因?智者說:玩與動腦、興趣與毅力的結果,成功來自于興趣,興趣來自于探索。
關鍵詞:兒童;天性;成功
世界上很多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以及其他奇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成長旅程。他自小愛玩愛動、愛研究,對某種事物有特別的興趣,興趣中產生多疑、多問,更進一步產生探究好感,有目標地去學習。再玩,再探究,再學習,直到找出答案。成人后不斷更新知識,升華理念,追求目標,超越前人,走上巔峰。古今中外,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理論家、思想家、軍事家等,名人奇人層出不窮,他們都是從玩中、運動中探究發展成長起來的。
你看,諾貝爾和愛因斯坦經常冒著很大的生命危險,做無數次的實驗,發明了很多重大的科學技術。張衡小時不斷數星星,長大后研究天體,制作出了神奇的地動儀。祖沖之從小對數字有濃厚的興趣,長大后推算出了世界上最早最精確的圓周率。商鞅喜歡研究改造社會,最后形成一套改革科學理論,秦始皇采用后,統一了中國。錢學森對原子核有濃厚的興趣,報著無限愛國思想,回國后研制出了兩彈一星,為祖國的國防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袁隆平研發了噸畝產雜交水稻……他們之所以都有造福人類的成就,就是因為從小愛玩愛動、愛思考、愛探究。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成功的源泉,玩中充滿著豐富的動態和想象力,有利于發展潛力,培養人才。
筆者記得兒時,特別喜歡玩水、玩土、玩造車蓋房子、畫畫。父親守水磨時,我經常去送饃饃、蔬菜,一到磨坊,放下東西,即去河邊玩自己的“小水磨”,先是自己開挖小水渠,修堤壩,做水槽,然后用馬蓮葉子編作小輪子,放在下游,讓水的沖力帶動輪子,輪子就會自己轉起來,自個兒欣賞著自己的“杰作”,欣然不已。
還經常與小朋友們在門前土堆上玩打窯洞、壘長城、蓋房子……有時候從山上帶來紅膠泥(一種黏土),合泥揉泥、打團,準備好后就捏泥娃娃、各種動物、車輛等。邊玩邊哼著童謠,多開心。畫畫更是喜歡不得,新書發下來,就把插圖拓印個遍,班級辦學習園地,有的班主任請去畫報頭,小學里我就成了“小畫家”。
玩中學知識,玩中探究問題,成了我的習慣,學習不斷提高,中小學階段一直是優秀生、學習班長,初中畢業后,我幸運地考進了本縣師范學校,畢業后走上了教育事業。
我初次走上教育工作崗位,課堂上除了講課,就是布置作業讓學生機械性地做,不讓學生亂說亂動,更不說探究,課堂氣氛死氣沉沉,發揮不了學生的個性和特長。不是學生駕馭課堂,做課堂的主人,而是做教師的機器人。這就很大程度上違背了教學規律,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性和創造性。
記得有一個故事:一個文學家與一位帶著孩子來做客的人閑談時,不經意,孩子看見放在桌子上的一塊機械手表,他拿到手里很好奇,想拆開來看個究竟,結果弄壞了手表,客人看見后氣憤地打了孩子一巴掌,主人見狀趕緊對客人說:“不要打孩子,拆壞是好現象,使他看個清楚,他是在研究”,緊接著又說:“我們中國的好多天才就這樣打掉了”。這句話意味深長,語意深刻,道出了教育上的弊端,反映出了教育上的盲目性、愚蠢性、陳舊性,一味追求分數,忽視了人才的素質培養。
略覽國外教育信息:日本小學生畢業時,小家電壞了不出門可以自己修理解決,而中國人常找電器修理師;美國小學生四年級以上能寫出五頁左右的心得論文、觀察報告、實驗報告,而中國只有大學生才能寫出來。而且他們在校時間短于中國三小時左右,中國人聽了不可思議。發達國家人才多,社會發展快,其原因就是重視培養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提高素質涵養的結果。
雖然新的教育方針、線路制定好了,但是由于幾千年的應試教育模式根深蒂固。作為教師,我們要從學生實際出發,使青少年活潑、愛動、興趣、探究、想象豐富的天性得到尊重和放飛,回歸教育科學規律,讓每個學生走向成功。
筆者從教三十余年,期盼著讓素質教育科學發展之夢早日成為現實。
(作者單位 青海省大通縣城關鎮中心學校)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