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安邦
摘 要:看圖作文是小學作文訓練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小學生很喜歡的一種寫作形式,然而對地處農村的學生來說,由于受地區差異的影響,基礎知識薄弱,口頭表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加之受地方方言的影響,難以用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所觀察的畫面內容,想寫好它,難度較大。但看圖作文最能鍛煉學生的觀察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
關鍵詞:農村;看圖;觀察;畫面
在九年義務教材小學四年級第七冊語文園地六中就遇到“看圖作文”的習作題,這對于初寫看圖作文的學生來說,是一件棘手的事,如何把握畫面內容,引導學生抓住重點,有條理地進行敘述,是此次習作的基本要求。于是,我對學生講:要想把畫面內容寫完整,并用生動、形象、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就必須按以下幾個步驟去做。
一、看圖
看圖就是仔細地看畫面內容,圖畫是“看圖作文”的重要依據。
若要看懂圖畫,就在“仔細”上下功夫,在“看清”上花氣力,其目的是為了達到兩點要求。
1.要搞清是人物畫還是景物畫
如,看圖習作《勝似親人》是人物和景物相結合的畫面。
2.在了解圖畫全貌的基礎上,應該抓住主要內容
《勝似親人》畫的是一位苗族老奶奶雙手摟著漢族小姑娘的臉,黝黑的臉龐緊緊貼在小姑娘的臉上,是那樣的親密。但對畫面上所有的細節內容都必須觀察清楚:圖上都有誰,她們在干什么,小姑娘挽著褲腿,圍著圍裙,挽起袖子在做什么,老奶奶為什么那么高興地把小姑娘摟在懷里。重點是她們的神態、衣著及院中搭在桿子上的床單、洗衣盆里的衣服等。只有看得“細”才能看得“真”。如果要看懂圖畫,還必須按照一定的順序,就要掌握以下幾種基本方法:
(1)從整體到部分,再由人物到景物看。
(2)從主題到陪襯物,再由主到次地看。
(3)按方位,從中央到四方,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從內到外(或從外到內)地看。
二、分析
分析就是把觀察到的內容仔細想想,作出正確的判斷。如,根據圖中人物衣著,草木的枯榮,推知季節,根據畫面的太陽(或光線)的位置,推知方向,時間;根據畫面上人物的活動,推知畫面反映的事件等??傊?,要把觀察到的一切內容進細致分析,才能在敘述過程中作出生動、具體的結論。
三、想象
畫面本身是靜態,然而,在教學中我們要在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生活中的經驗,把畫面上的內容加以合理的想象。想象是看圖作文的翅膀,但這翅膀是在現實的土壤里長大的。以《勝似親人》為例,小姑娘為什么要給老奶奶洗衣服?老奶奶沒有親人依靠嗎?為什么說她們勝似親人?這其中的前因后果必須由想象來完成,以此來突出畫面內容,讓靜態畫面活起來,才會栩栩如生。
四、表達
表達就是用準確的文字把“看圖→分析→想象”的經過,根據故事的內容,精心設計開頭、結尾及文章結構,中間部分生動具體。有條理、有重點、有目的地運用各種修辭方法,具體、想象地表達出來。
只要做到以上幾點,學生就能生動、形象地寫好看圖作文了。
(作者單位 青海省大通縣城關鎮中心學校)
編輯 韓 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