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芙蓉
摘 要: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定要利用好現有的教材來指導教學:一方面,在確定學習目標時要學會取舍,類似的課文要學會歸類;另一方面,在講課的時候要及時進行拓展延伸,補充有關的課外知識;再一方面,在教材中要學會課外閱讀的指導方法,和學生同步閱讀。
關鍵詞:取舍歸納;適時補充;同步閱讀
現如今的初中語文版本,我知道的就有人教版、蘇教版、北師大版三種,或許還有其他的。這些版本都有各自的特點,很難說哪個好哪個不好。其實,每一個版本都有一個完整的學習體系,只是選擇的范文不同,對范文的編排不同而已,都嚴格遵循了語文教學中工具性、人文性相統一的原則,而且這些范文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教學的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利用這些僅有的范文,讓這些范文發揮出它們應有的價值,我想這也是那些編者們所期望的。
一、學會取舍,學會歸類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北師大版是按不同的話題來編排每單元的課文,這只是一個宏觀目標,其實單元里每篇課文都有各自獨特的一點或兩點,因此,我們在設計每課的學習目標時,就應該懂得取舍,不要面面俱到,一課可以讓學生掌握一個或兩個知識點,然后去突破、去掌握。比如,《人民科學家的精神風采》一文的特點就是通過具體的事來體現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精神品質,那么這一課的學習目標就可定為: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目的是讓學生學會概括故事的方法;《范進中舉》一文的亮點是文中范進和胡屠戶的形象刻畫得很成功,那么學習目標就可設計為:如何細膩地刻畫人物形象。目的是讓學生不僅會賞析人物描寫的句子,而且還要讓學生學會描寫人物的方法;朱自清的《春》是以寫景為主的抒情散文,我們就可以把學習目標定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欣賞文中寫景的妙處。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學會賞析寫景的句子。諸如此類,我們要做到一課有一得、一得有突破、得得相聯系。
另外,我們在教學中還應該學會把教材按照不同的技能訓練進行歸類,同類的技能訓練我們只講一課,用一課學到的方法去解決其他文章中類似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打破單元限制、年級限制,這既能減輕師生的負擔,也能讓學生有一個系統的學習。比如,在講《與朱元思書》時,我們可以同時學習酈道元的《三峽》、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掌握三篇文章中借景抒情的寫法;在講張潔的《挖薺菜》時,就可以讓學生學習一下《范進中舉》和《我的叔叔于勒》,學習這三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這樣的例子也很多,我們老師只要用心鉆研教材,就能找到好多同類的文章。當然,這些只是對學生技能訓練方面的歸類,還遠遠達不到語文學習的終極目標,語文應是“大語文”,更注重其現實意義,所以我們還可以把同話題的文章放在一起來學習,對學生進行不同的情感教育。比如,在學習《孔孟論學習》一課時,我們可以同時學習《黃生借書說》與《送東陽馬生序》,讓學生懂得一個道理:學習不僅靠科學的學習方法和謙虛的學習態度,還應有勤奮刻苦的學習精神。
二、適時補充課外知識
課外知識無邊際,我們沒必要刻意對學生進行這一方面的針對性訓練,盲目抓瞎,我們可以在學習課內范文的同時及時補充一些相關的課外知識。比如,在學習文言文《愚公移山》時,我們可以在“達于漢陰”一句時,給學生介紹古代漢語中“山南為陽,山北為陰;水則相反”的知識;由“始齔,跳往助之”一句中的“齔”進行延伸,給學生補充古代漢語中表示年齡的稱謂都有哪些。在學習《范進中舉》一課時,我們可以讓學生了解一下封建科舉制度的發展歷史及其特點和內容,還可以由《儒林外史》講到中國古代的四大譴責小說。在學習《蒹葭》《關雎》時,我們可以讓學生了解《詩經》“六義”的同時,再讓學生了解“四書”“五經”及造字法“六書”。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其實,很多課外知識就是這樣一點一點滲透在我們的教學中,這樣既豐富了我們的課堂,又大大提高了語文學習的興趣。當然,學生也應該增加課外閱讀量,讓自己的知識面更寬,這將是我們更愿意看到的。
三、指導學生閱讀
我們老師都贊成學生多讀課外書,尤其是名著,但大多是放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抽空去看,至于學生真正讀了沒有,讀得怎么樣,很少過問,好像考試只是學生自己的事情,作為老師只負責布置任務就完事了,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老師一定要和學生一起讀,并要和學生進行交流、探討。因為學生畢竟是學生,普遍對名著不感興趣,并且對名著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局限,老師只有和學生同步閱讀,才能讓學生逐步喜歡上名著,逐步走向作者的內心,真正讀懂名著。那么,教師究竟該如何指導學生去閱讀,我們教材中就有例子,每冊課本的附錄二就安排了課外閱讀指導,包括我國名著《西游記》《水滸傳》《朝花夕拾》、俄國作家契訶夫短篇小說、舒婷的詩歌,很有代表性。這一板塊的設計給我們師生就不同著作作了全方位的分析,為我們指明了以后欣賞名家名篇的方法。因此,我希望老師們不要忽略了這一部分內容,不要辜負了編者們的良苦用心,把它作為我們師生共同走進名著的良方。
多年的考試下來,老師們都清楚,課內的知識考的很少,但這并不是說課內的東西就不重要,講不講都行。相反,這樣的考查形式正是給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何讓學生用在課內學到的知識與方法去解決課外問題。因此,我希望每位老師都能夠正確對待教材,讓它成為我們整個教學中一個堅實的拐杖,支撐著我們師生能從“小語文”順利步入“大語文”。
(作者單位 山西省永濟市城北中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