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興
摘 要: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質疑、協作、探究”,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把學習的舞臺交還給學生,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創新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是每一位教師優化教學環境、優化學生學習環境的措施之一,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畢生探索的目標。
關鍵詞:創新;能力;動手;動腦;設疑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初中物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重要環節。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質疑、協作、探究”,將學習的主動權和舞臺交還給學生,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是創新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體現。學生創新能力包括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等。
一、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古人云:“教人未見奇趣,必不樂學。”愛因斯坦也說過:“教師要適應學生求知的要求,培養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興致勃勃地去探究自然的奧秘。”興趣是從事一切活動的原動力,是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最好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初中物理教學內容緊密聯系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的特點,結合學生自身的認知特點,把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跟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樂見的現象聯系起來,深入淺出地把書本知識轉化為能力和興趣傳授給自己的學生。如,在講授“光的現象”時,引導學生討論“雷聲和閃電是同時產生的嗎?”“雨后的彩虹是如何形成的?”在講授“光的折射”時,引導學生討論“插入水中的筷子為什么向上折了?”“海市蜃樓是如何形成的?”“湖水為什么看起來比實際的要淺?”在講授“聲現象”時,引導學生討論“聲音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固體、液體、氣體傳播聲音有什么不同特點?”“電話線為什么能把聲音傳到幾千里之外?”在講授“電磁現象”時,引導學生討論“電流通過時,為什么白熾燈會發光、發熱?電熨斗會發熱而電動機卻會轉動?”用一系列生活中常見的、好奇的現象有意識地去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潛意識,并鼓勵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生活,親近自然,提出疑惑。通過師生、生生質疑和討論,創設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環境,使每一名學生都以高昂的熱情投入、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去。
二、巧設問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是知識技能的應用,而提出一個問題卻需要學生有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應用是在提出問題、思考討論、解決問題三個環節中完成的。給學生造疑、設疑、質疑、存疑,激發學生濃厚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是學生創新思維的源泉。如在講授“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電阻”時引導學生討論“能不能只用一只電壓表或電流表測未知電阻值?”在講授“電磁鐵的應用”時,引導學生討論“生活中、家里面哪些用電器都利用了電磁鐵的性質?”“電冰箱上的磁條是永磁體還是軟磁體?”“雷達是利用什么發現敵方目標的?”今天,我們生活在物理學的世界中,書本上的每一個知識點都來源于社會實踐又服務于日常生活,學生能夠親身觀察到、感受到、觸摸到物理學跳動脈搏,只要教師能夠科學、合理、恰當地去引導,通過解疑、釋疑、討論、探究等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逐步誘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開發學生的潛能,就一定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三、注重參與,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要解放學生的頭腦,讓他們去想;解放學生的眼睛,讓他們去看;解放學生的雙手和雙腳,讓他們去實踐;解放學生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去發展。”參與式教學活動就是要解放學生的頭腦、眼睛、雙手、雙腳、時間和空間,把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把表演的舞臺讓給學生,張揚學生個性、放飛學生心靈。通過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小組交流、個別發言等不同形式,鼓勵學生對所學知識設問、質疑、發表不同的意見和見解。在討論、爭論的過程中求同存異,達成共識。在物理教學中,更要注重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如,在講授“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小燈泡的電功率”和“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電阻”兩個實驗時,學生分小組討論兩個實驗的目的、儀器、試驗步驟和方法的異同點,自己動手動腦設計電路圖,進行實驗、觀察實驗現象、收集實驗數據、分析總結實驗結論。通過小組代表交流發言,比較兩個實驗的異同點、實驗中要注意的問題和存在的問題等。使每一位學子都體會到自己是教學環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每一位學子提供一個公平的展示自己才華的平臺,從而在教學過程中避免教師滔滔不絕地講授,學生被動地、灌輸式的接受知識或教師習慣性地一手包辦代替教學的所有工作,使課堂教學長期束縛在“應試教育“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掌握適合學生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自我實踐的能力,使其終生受益,學會求知。
學生的學習能力千差萬別,學習方式和方法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而創新是每一名學生個性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教無定法、學無止境,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如何更好地優化教學環境和學生的學習環境,使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得、學有所用、樂學和善學,沒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每一位教師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去思考、去探索、去研究、去總結、去實踐,常言道:“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坐舟。”讓所有的教師以此共勉,讓我們的教學活動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充滿生機、活力和創造力。
(作者單位 甘肅省山丹縣南關學校)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