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惠華
學生在成長發展的過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有時易陷入“誤區”,心理上會產生一些矛盾和斗爭,此時如果未能加以適當的引導,就將會導致學生的性格走向極端。對學生而言,一般都會受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方面的影響,而學校教育對學生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教育中,尤其是班級教育更為重要。因為班主任老師與學生的接觸最為密切,能在第一時間內掌握學生的一些信息與動態,進而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道德教育,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少走一些彎路,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從而建設一個和諧奮進的班集體。
一、關注——家校教育齊下
教學中我們要重視與家長的聯系。在每個學期的開學初,我都會及時地與每位學生家長取得聯系,了解學生在家的一些情況,同時也了解到家長對我們學校教育的一些看法。在相互交換意見后,我向家長提出要求:(1)希望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多一些關心,不要過多地盯著分數看,而是要看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努力了多少;(2)要與孩子及時地進行溝通和教育,講一些大道理對孩子而言是沒有用的,要具體指出孩子的問題所在,才能幫助孩子改正,才會使孩子進步;(3)其實孩子最好的老師應該是父母自己,父母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孩子的一生,請與自己的孩子一同努力,做孩子的榜樣。這樣的提議,雖然做起來有點難,但是家長們都欣然接受了。
平時我不定期地與家長溝通,盡可能多地了解孩子們在家里的一些小小的進步,同時把孩子在學校近階段來的良好表現反饋給家長,使家長對自己子女的教育更有信心。說來也怪,當與某個學生家長進行溝通的那個階段,這位學生各方面的表現都進步了不少。看來孩子還真的需要老師與家長的共同關注。
二、榜樣——開啟心靈鑰匙
戰國時有說齊王曰:“凡伐國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勝為上,兵勝為下。是故,圣人之餞國攻敵也,務在先服其心。”我想借用在班集體建設上,轉變一個孩子同樣也可采用“攻心”一說。
為了能使學生打開心扉,有個學習的榜樣,在課余時間我經常會給孩子們講一些勵志的故事和他們身邊鮮為人知的小事。大故事讓學生們知道凡是有大成就的人無不是經過認真努力地學習和經歷常人難以想象的磨煉成就一番事業而流芳百世,古有孫臏、司馬遷,今有桑蘭、劉翔等,告訴學生命運是不公平的,卻又是公平的,“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時,一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我們能做的不是在命運前自暴自棄,而是要學會自強不息。小故事讓學生了解身邊同學的小事,知道他們是怎樣克服困難,用功學習的,告訴學生“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甜”。班上有個叫陳章的學生家里條件不好,去年期末考試不及格,在我一次次的事例教育下,有一天他對我說:“老師,我想學習!我不要再這樣下去了!”大出老師們的意料。
“攻心”效果不錯,我發現班上不只是像陳章那樣的后進生開始用功學習,和他一起成幫結隊的學生也陸續拿起書本認真學習了,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問;那些學習較好的學生想在今年有更好的表現而加倍認真學習著,班級的學風好了一大截。
三、期待——給予成長空間
看到學生都進步了,我打心底里高興。可我深深地知道單憑這股力量是不會長久的。我分析了他們的情況后發現這些孩子成為后進生是因為他們內心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而事實上卻事與愿違。在這矛盾的作用下,內心飽受煎熬,在經過多次的失敗經驗后,學生產生了放棄的心理。就這樣,他們心里除了只想著找一些“樂子”外,做其他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勁兒來,也就成了我們眼中的“落后分子”。
在一次班隊課上,有個孩子向我發問:“老師,在您的心中只有像張媛、徐佳璐(全班讀書最好的)那樣的學生,才是好學生,對嗎?”我知道這是學生對我的考驗,也是一次教育的轉機,于是回答:“在老師心中,沒有好學生與壞學生的區別,只有快與慢的區別。每個同學都會變成好學生的,那只是時間的問題。”我的心中在期待著這些“搗蛋鬼”從自己的“蝸牛殼”中慢慢地爬出來。為了給他們加速,我要給他們提供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一些自我肯定的機會。學校開運動會了,原本以為本班學生素質參差不齊,不太有希望獲勝的。可就是這幫“搗蛋鬼”嚷嚷著:“老師,長跑是我的長項,我一定拿個第一給你!”“老師,我短跑挺快的,可以為班級爭光的!”“老師,還有哪個項目沒人參加呀,我來報名好了!”“老師,……”多么讓人感動的話呀!正是在這幫學生的積極帶領下,我們班的學生熱情高漲,甚至在比賽場上有幾個學生不小心在運動中受了傷,還含著淚,咬著牙堅持到終點,他們憑著頑強的毅力感動了全班同學,也讓我這個班主任為之熱淚盈眶。
我在班級里還時常舉行一些活動。為了能使每位學生都能參加活動,融入班集體中,活動都是采用分組進行的。如開展一次以“濃濃鄉情”為主題的活動;開展猜字謎、做字謎,收集歇后語等綜合性實踐活動;開展制作環境小報活動;開展辯論賽活動等等。分組后,每位學生都能感受到自己是組內不可或缺的一份子,都能為小組爭光。通過一次次的活動,學生慢慢地學會如何正確地、客觀地評價自己。
四、分享——互助共同提高
班級是一個集體,孩子們同在一個教室內上課,共同游戲,生生相處的時間比師生相處的時間要長很多。我聽到班級里有一種聲音:“他們是垃圾,我們要把他們掃出教室!”“我不喜歡他們在我們這一組,老是拖后腿!”聽到這些,我真感到寒心:發現這確實是一個問題,這種思想一方面扭曲了學生的心靈,使學生戴著“有色眼鏡”看人,另一方面殘害了一些學生的思想,使他們看不見溫暖的集體。為了讓學生的心靈得以凈化,我在班級里推行同伴互助方案。
起先,孩子們并不明白該怎樣去做,我舉了一個例子:在我帶上一個班級的時候,有這樣一個小女孩,她一點都不起眼,成績也不怎么好,但是她卻能把自己所知道的東西拿出來與同桌分享,這是最讓我感動的地方,也是最讓我欣賞的地方。聽完這個故事后,孩子們漸漸明白我的意思了:學習的快樂還在于分享,在于互助,在于共同提高。每當一個月過去后,我總會組織學生記錄“班志”,以漫畫的形式表現出你這個月的心得、體會,再與全班同學分享;每當在學習中發現有更好的方法時,我也及時地組織學生分享其中的秘密;每當那些有困難的學生需要“救助”時,總不時會看到一個個小小的身影俯下身來教他們,而另一些學生認真地、虛心地接受著同學的幫助……我想當學生覺得學習是快樂的時候,也就是學生學得最好的時候了!作為一個班主任,還有什么能比看到自己的學生愛學習而感到更幸福的呢?
我們知道教育學生沒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我們結合新形勢不斷地去探索一條最適合學生的路,我們也知道學生的行為具有反復性,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是一個漫長的歷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還要與他們的行為反復做抗爭,直到他們完全蛻變。但我堅信只要我們內心充滿著對學生的愛,時刻關注著學生的心理動態,將教育化作絲絲細雨沁入學生的世界,將會使他們的明天變得更美好!
(作者單位 浙江省臺州市天臺縣新中小學)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