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又邁出一步。以石油企業為首,將向民間資本開放鐵道和通信等領域,其目的是提高經營效率和透明度。“以開放促改革”也成為媒體熱議的話題,不過既得利益集團的反抗十分強烈,改革能否具有深度,受到關注。
在石油領域,中石油等三大國有石油巨頭壟斷著市場,每年賺取巨額利潤。另一方面,其生產的石油被視為品質低下,大氣污染物之一硫磺含量是日本的15倍。這很大程度是因為國有三大巨頭怠于實施環保投資。
習近平領導層將石油大企業視為低效經濟的象征。事故和腐敗問題頻發的鐵路企業也是一樣。計劃向民間資本開放城市地鐵、連接地方城市的城際鐵路以及用于資源開發的專用鐵路的所有權。
中國基本上不允許民營資本進入通信、金融和電力等眾多行業,市場競爭原理很難發揮作用。習近平領導層計劃以對民間資本開放為主要措施,引入市場機制,促進國有企業實施改革。
最大的阻礙來自既得利益集團。石油大企業與政府中樞存在利益關系。習近平領導層計劃通過反腐削弱其實力,不過反抗也非常強。
開放政策也讓人覺得會半途而廢。中石化只允許民間企業在“不超過30%”的范圍內對下游企業出資。這樣一來,民間企業作為股東將無法發揮影響力,光是資本被使用了而已。
改良精煉設備和安裝脫硫設備的環保投資方面離不開引進海外的最先進技術。不過,由于石油是中國的國策業務,政府不愿對外資開放。浙江吉利控股集團的李書福董事長表示能夠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的培育仍不充分。
迄今中國對烏克蘭危機的回應,似乎與環球小姐選美大賽中的國際關系理念如出一轍:中國希望看到世界和平,希望各國和睦相處。無論莫斯科、華盛頓或者國際媒體如何努力,試圖迫使中國在這場爭端中選邊站隊,北京方面愿意作出的最大限度表態是,各方應當“保持冷靜克制”,尋求“和平解決”。這更像是盧森堡和新西蘭這樣的小國對這場沖突可能采取的政策,但中國就是不準備在明顯處于別國勢力范圍的地方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與此形成反差的是,在本國所處的地區,中國已明確告別過去的被動狀態,轉而公開形容其外交政策是“積極”的。這一點如今在中國的一切行為中顯而易見——從不久前在東海劃設覆蓋爭議島嶼的防空識別區,到展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海上搜尋行動,尋找失蹤的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H370航班。
中國經濟在今年頭兩個月大幅走弱,這使得外界對于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或將進一步減速的擔憂加深。現在,中國高層領導人需要進行艱難抉擇,決定是否應該將短期內可能打擊增長的經濟改革措施擱置一邊。
法國興業銀行中國區經濟學家姚煒稱,李克強現在面臨著非常艱難的選擇,他既不能說“放棄增長”,也不能說“不惜一切代價保增長”。經濟學家表示,如果未來幾個月經濟增速不回升,中國領導人將會面臨刺激經濟的壓力,他們最可能采取的辦法將是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既要穩增長、保就業,又要防通脹、控風險,多重目標的實現需要找一個合理的平衡點,這可以說是高難度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