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勝朝
(河南省水土保持監督監測總站,河南 鄭州 450008)
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河南省實施規劃(2013—2017年)治理范圍共涉及我省13個縣(市),主要位于我省的大別山區和太行山區。項目區集革命老區、貧困區、水土流失區于一體,水土流失嚴重,經濟發展滯后,農業基礎薄弱。據調查統計,截至目前河南省大別山區尚有水土流失面積8 976 km2,占總面積的44.2%;太行山區有水土流失面積1 463.59 km2,占總面積的48.9%。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區域生態環境惡化,制約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本次治理范圍涉及13個縣(市)的15個項目區,共60條小流域,土地總面積2 774.3 km2,總人口58.6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6.14萬人。各項目區基本情況見表1。
大別山區地形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平原和洼地俱全,由南向北呈階梯狀分布。南部和西部為大別山、桐柏山中低山區,海拔多在500 m以上。地表巖性以花崗巖、片麻巖和砂巖為主。
太行山區地勢西高東低,溝壑縱橫,起伏不平,海拔200—1 632 m。地表巖性以白云巖、石灰巖、砂礫巖為主。

表1 項目區基本情況
大別山區土壤以黃棕壤土、水稻土和潮土為主。其中黃棕壤是主要土類,廣泛分布在山區、丘陵和崗地,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山沖、丘陵、河谷及沿河平地,潮土主要分布在淮河及其支流的河谷階地。
太行山區土壤以棕壤和褐土為主。棕壤土分布在海拔800—2 000 m的山地,褐土分布在丘陵和山麓地帶。
大別山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15.25 ℃,≥10 ℃積溫4 838 ℃,年均日照時數2 186 h,平均風速3.8 m/s,年均無霜期220 d,年均降水量1 230.78 mm,降水趨勢由北向南遞增。
太行山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13.6 ℃,≥10 ℃積溫5 183.7 ℃,年均日照時數2 480 h,年均無霜期192 d,平均風速2.1 m/s,年均降水量607.6 mm,年內四季雨量分配極不均勻。
根據大別山區、太行山區區內的相似性和區間內差異性,按照《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通則》的有關要求,根據治理范圍內自然環境條件和水土流失特點,將治理區劃分為大別桐柏山低山丘陵區、伏牛山北低山丘陵區、太行山低山丘陵區3個水土保持類型區。
3.2.1 大別桐柏山低山丘陵區
(1)基本情況。該類型區共有7個項目區,涉及6個縣的21個鄉鎮。項目區面積1 324.19 km2,總人口32.0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8萬人;年均降水量1 230.78 mm,年均氣溫15.25 ℃,林草覆蓋率38.71%;項目區水土流失面積905.16 km2,已累計治理面積180.06 km2,本次規劃治理面積644.32 km2。
(2)治理模式。該類型區位于我省大別桐柏山區,區域年降水量較大,現狀植被覆蓋較好,水土流失相對較輕,自然資源比較豐富。近年來,各縣區在保持傳統產業(茶葉)的基礎上,在“人無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大、人大我優”上下工夫,大打綠色牌、珍稀牌,涌現出一批花卉之鄉、銀杏之鄉、油茶之鄉,打造出了茶葉、油茶、水產養殖等特色農業品牌,產生了集聚效應,推進了現代農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根據類型區自然資源和水土流失特點,結合前期國家重點建設工程的實踐經驗,確定該類型區以生態經濟型為主,實行“從上至下布設四道防線,層層設防,攔蓄截排相結合”的小流域治理模式。
第一道防線是水保防護林帶。在山坡中上部,整地營造水保混交林,增加植被覆蓋和土壤入滲。對現有的疏林地、幼林地采取封育措施,將封育與撫育相結合,快速恢復林草植被,進一步提高林草覆蓋率。
第二道防線是經果林帶。在山坡中下部土層較厚的緩坡區,高標準整地,大力發展豐產高產、經濟效益好、經濟價值高的經果林,并配套排水溝、沉沙池、防沖固土等措施。同時對現有坡面經濟林依據其工程和水土流失現狀,采取截水、水平階整地措施加以改造。
第三道防線是水平梯田帶。在坡腳土層厚、土壤肥沃的地方,修建一定數量的水平梯田,并完善田間灌排系統,建設旱澇保收基本農田。
第四道防線是建設溝道壩系工程。在溝道中布設塘堰壩工程,形成村村有塘,溝溝有堰壩,灌排配套的攔蓄排灌及溝道防護體系。
3.2.2 伏牛山北低山丘陵區
(1)基本情況。該類型區共有4個項目區,涉及3個縣(市)的10個鄉鎮。項目區面積631.68 km2,總人口9.6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30萬人;年均降水量998.6 mm,年均氣溫14.8 ℃,林草覆蓋率29.1%;項目區水土流失面積526.06 km2,已治理面積155.47 km2,本次規劃治理面積322.76 km2。
(2)治理模式。該類型區內林地面積較大、林種豐富,同時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資源,其中的舞鋼楊莊項目區、確山薄山湖項目區位于石漫灘水庫、薄山湖水庫上游及周邊。因此,確定該類型區以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為主,兼顧生態旅游,實行“以建設水保林和坡耕地改造為重點,以涵養水源、減少面源污染、控制水土流失為目的,坡溝兼治相結合”的防治模式。
第一道防線。以植物措施為主,采取“封、補、造”方法建設林草植被。對項目區內的大部分疏幼林、灌木林進行封育,提高其生態自我修復能力;在各小流域上游及山坡上部發展以火炬松、側柏等為主的水源涵養林,提高項目區植被覆蓋度,涵養水源。
第二道防線。在山坡中部及離村莊較近的坡耕地及荒坡地,根據條件進行整地,營造以楊樹、五角楓、板栗等為主的水土保持用材林、景觀林、經果林,發展以生態清潔為主兼顧旅游的特色產業;通過坡改梯建設基本農田,修建蓄水池、截排水溝等,完善田間灌排體系,提高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減少面源污染,控制水土流失。
第三道防線。在溝道中,從溝頭到溝口,節節修建谷坊、堰壩等攔沙蓄水工程,形成灌排配套的攔蓄排灌及溝道防護體系。
3.2.3 太行山低山丘陵區
(1)基本情況。該類型區共4個項目區,涉及4個縣的20個鄉鎮。項目區面積818.40 km2,總人口16.9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6.04萬人;年均降水量607.6 mm,年均氣溫13.6 ℃,林草覆蓋率21.4%;項目區水土流失面積659.25 km2,已治理面積195.36 km2,本次規劃治理面積430.98 km2。
(2) 治理模式。該區域人口密集,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根據類型區的自然及水土流失特點,結合已建工程實踐經驗,確定該類型區治理模式以生態經濟型為主,兼顧生態清潔工程建設,以建設水保林、生態修復和坡耕地改造為重點,推廣集水節灌技術,實行坡溝兼治的防治模式。
第一道防線。在山坡上部進行疏林補植、封禁,樹立標志牌,安裝網圍欄,營造大面積水保及水源涵養林,有效增加植被覆蓋面積。
第二道防線。在山坡中部通過水平階、魚鱗坑整地,發展經果林及水保林。
第三道防線。將坡腳土層較厚的坡耕地改造成高標準石坎梯田,配套建設集雨水窖等集水節灌工程。
第四道防線。以谷坊群為主,從溝頭到溝口層層攔蓄防護體系。
4.1.1 大別桐柏山低山丘陵區
該類型區涉及7個項目區的29條小流域,規劃治理面積644.33 km2,其中坡改梯23.17 km2、水保林110.97 km2、經果林105.04 km2、封禁治理405.15 km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有塘堰壩413座、蓄水池窖333個、排灌溝渠245.84 km、生產道路135.41 km。
4.1.2 伏牛山北低山丘陵區
該類型區涉及4個項目區的16條小流域,規劃治理面積322.75 km2,其中坡改梯19.98 km2、水保林30.76 km2、經果林64.11 km2、封禁治理207.90 km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有塘堰壩144座、蓄水池窖130個、排灌溝渠103.68 km、護地堰4 380 m。
4.1.3 太行山低山丘陵區
該類型區涉及4個項目區的15條小流域,規劃治理面積430.98 km2,其中坡改梯23.97 hm2、水保林89.19 km2、經果林28.32 km2、封禁治理289.50 km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有谷坊135座、蓄水池窖616個、排灌溝渠169.15 km、生產道路90.40 km。
4.2.1 大別桐柏山低山丘陵區
該類型區以生態經濟小流域治理為主進行措施布設。工程總體布局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相結合的辦法,從上到下,因地制宜,布設四道防線,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綜合防護體系。
4.2.1.1 坡面綜合防護體系布局
(1)生物防護措施。充分利用和開發流域內“四荒”資源,綠化荒山荒坡,控制水土流失,大力發展項目區經濟。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采取“造、封、退、改、補”等生物治理手段,調整林種結構,合理安排林草配置模式。經過林草措施的治理,形成喬、灌、草結合的生物屏障,構筑控制坡面水土流失的頭道防線,并為林業、畜牧業生產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打下堅實基礎。①結合退耕還林工程和生態公益林保護工程建設,在遠山荒坡營造以馬尾松為主的水保林,恢復植被。②在近山緩坡和群眾房前屋后種植油茶、茶樹發展經果林。③對現有水土流失較嚴重的疏林、幼林等未成林地進行撫育補植和改造,實行生態修復,進行封禁治理。
(2)工程防護措施。對亂墾濫伐的山場,結合退耕還林項目建設,全面實行停墾禁伐,按照統一規劃,以“改”為主,根據不同的坡度和土層,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①25°以上的坡耕地一律退耕還林。②將山坡中下部土質條件較好的15°以下的坡耕地,建設成水平梯田。③修建截(排)水溝、沉沙池、生產道路等梯田配套工程。
4.2.1.2 溝道工程防護體系布局
(1)小型溝道蓄水及防護工程。為建設旱澇保收、穩產、高產農田,提高流域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塘堰壩等蓄水保土工程,改善和擴大農田灌溉面積。
(2)其他工程。為加強工程綜合配套,發揮綜合效益,配套興建排灌溝渠、沉沙凼、蓄水池窖、生產道路等綜合配套工程。
4.2.2 伏牛山北低山丘陵區
該類型區以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為主進行措施布設。工程總體布局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相結合的辦法,從上到下,因地制宜,布設三道防線,形成以建設水保林和改造坡耕地為重點,以涵養水源、減少面源污染、控制水土流失為目的,坡溝兼治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
4.2.2.1 坡面綜合防護體系布局
(1)生物防護措施。①對項目區內現有水土流失較嚴重的疏林、幼林等未成林地進行撫育補植和改造,實行生態修復,進行封禁治理。②在項目區山坡上部發展水源涵養林,提高項目區植被覆蓋度,涵養水源。③在山坡中部及離村莊較近的坡耕地及荒坡地,根據條件進行整地,營造水土保持用材林、景觀林、經果林,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發展旅游等特色產業,增加群眾收入。
經過林草措施的治理,形成喬、灌、草結合的生物屏障,構筑控制坡面水土流失的頭道防線,并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打下堅實基礎。
(2)工程防護措施。①25°以上的坡耕地一律退耕還林。②將山坡中下部土質條件較好的15°以下的坡耕地建設成水平梯田。③修建截(排)水溝、蓄水池、沉沙池等梯田配套工程,完善田間灌排體系,提高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
4.2.2.2 溝道工程防護體系布局
采取谷坊群,結合塘堰壩進行多層攔蓄,防止溝道下切。對于溝岸擴張和溝頭溯源侵蝕嚴重的溝道,還要輔以植物措施,建立一套完整的、全方位的溝道防護系統。
4.2.3 太行山低山丘陵區
該類型區以生態經濟為主兼顧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進行措施布設。工程總體布局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相結合的辦法,從上到下,因地制宜,布設四道防線,以水保林建設、生態修復和坡耕地改造為重點,推廣集雨利用技術,最終形成山頂林、山腰果、山腳田,頂、坡、腳、溝立體開發,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防治體系。
4.2.3.1 坡面綜合防護體系布局
(1)生物防護措施。①根據本類型區特點,采用魚鱗坑或穴狀整地方式,在適宜的荒山荒坡布設水保林。②選擇通風透光、土層較厚、距村莊近、便于管理的坡耕地,通過水平階整地后,栽植經濟價值高、適應性強的經果林。③疏林補植后封禁治理,布設網圍欄,以提高林草覆蓋度,達到保持水土的目的。
(2)工程防護措施。選擇坡度較緩、土層較厚、交通便利的坡耕地進行改造,建設高標準石坎梯田,并修建生產道路。在有地表徑流的路旁和新修梯田低凹處布設蓄水池(窖)等坡面配套工程,大力推廣山區集雨利用技術。
4.2.3.2 溝道工程防護體系布局
以谷坊群建設為主,進行多層攔蓄,防止溝道下切,建立一套完整的、全方位的溝道防護系統。
經綜合治理后,水土流失治理度達到92.3%,林草覆蓋率將由治理前的40.1%提高到69.2%,林草面積占宜林宜草面積的84.5%以上,保土效率74.88%,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減少入庫泥沙,凈化水源區水質,減輕自然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