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盼盼,鄭 林,2,曹 昀,2,徐宇陽
(1.鄱陽湖濕地與流域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江西 南昌 330022;2.江西師范大學 地理與環境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土地利用科學是地理科學和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備受關注,尤其是土地利用變化的研究一直是國內外學者關注的核心領域之一[1-3]。而農戶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主體,又是土地利用的主體[4],因此有關部門與學術界針對農戶對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做了相關研究[5-8]。這些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與研究意義,但卻忽視了對農戶個體差異的研究。鄱陽湖沙區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區,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極易破壞生態環境,影響當地的生態安全,但目前對鄱陽湖沙區的土地利用研究多停留在相對宏觀的層面上,沒有同農戶緊密聯系起來,難以實施行之有效的措施促進當地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本研究從微觀角度——農戶角度出發,以南方沙化典型地區江西省都昌縣多寶鄉為例,依據農戶調查數據,對農戶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旨在探討鄱陽湖沙區農戶影響土地利用變化的主要因素及其影響機理,并提出建議措施,以促進鄱陽湖沙區土地的合理利用與人地關系的可持續發展。
多寶鄉總面積66.8 km2,共有 4 967戶18 386人,人口密集,人口密度281人/km2(來源于《都昌縣統計年鑒》,2010年)。當地農戶多以種植水稻、棉花、油菜、小麥、芝麻為主,漁業為輔。
由于水蝕、風蝕和人類活動等自然、人為因素的作用,在多寶鄉出現了以沙丘、沙山為主組成的“水鄉沙漠”特殊景觀[9]。全鄉共有沙地1 304.54 hm2,占全鄉總面積的19.7%,具有南方沙化土地的典型特征。多寶鄉受風沙危害較嚴重[10]:曾出現過嚴重的“沙進人退”現象;治理前每年有近4 hm2耕地出現不同程度的沙化,肥力下降,作物減產。趙小敏[11]利用TM影像做的鄱陽湖沙地的遙感影像調查研究顯示,自1991年至1999年鄱陽湖沙地面積有所減少,這得益于鄱陽湖上游地區及湖區的水土保持和沙地治理工作成效[12]。但是當地農戶仍會受到沙地不同程度的影響,受風沙危害較大的主要有多寶、寺前、昭興、仁義、長平、金沙6個行政村,共1 800余戶9 000余人,耕地984 hm2,其中旱地444 hm2、水田540 hm2。
本文研究的是農戶是否發生土地利用變化,這是一個定性的二分變量,即有或者沒有發生土地利用變化。Logistic模型適用于因變量為二分變量的分析,是分析個體決策行為的理想模型[13-17],因此選用Logistic模型進行回歸分析。根據Logistic回歸建模的要求,設X1,X2,X3,…,Xp是與Y相關的一組向量,P是某事件發生的概率,其表達式可寫為
(1)
作Logistic變換得
(2)
式中:P為農戶發生土地利用變化的概率;X1,X2,…,Xp為農戶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因素,即解釋變量;β0為截距項;β1,β2,…,βp為相應影響因子的回歸系數。根據二元Logistic模型的定義,文中因變量的量化取值,當農戶土地利用發生變化時取值為1,當農戶土地利用未發生變化時取值為0。
本研究中所應用的基礎數據包括兩種,一種是政府提供的農村報表、統計年鑒等統計數據,另一種是2012年8月對研究區內農戶進行的訪談及問卷調查,二者相互補充,力求掌握更多信息。調查訪問的內容包括農戶基本信息、家庭經濟狀況、生態環境意識及農戶行為意識等內容,共走訪了靠近沙地的6個行政村25個自然村,抽樣調查了252戶,總計家庭人口955人,調查中共發放問卷252份,收回有效問卷238份,有效率為94.44%。
受農戶影響的土地利用變化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方式變化和土地流轉兩方面[18],二者往往會對土地利用結構、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的集約化程度等方面產生影響。經實地調查,當地農戶受風沙危害嚴重時往往采取撂荒、調整種植作物、退耕還林等方式。土地流轉則包括土地流入與流出,研究區域以土地流入為主。在農戶調查中,撂荒田地有3.493 hm2,土地流入16.287 hm2,流出3.54 hm2,具體匯總情況見表1。

表1 土地利用變化總體情況
土地變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類活動與自然生態條件變化的綜合影響。因此,農戶土地利用變化應從多方面進行考慮。針對研究區沙化土地多、人口多、水土流失危害大等特點,我們選取農戶家庭特征與農戶個體特征兩大類主體,共計17個指標,具體說明見表2。

表2 主要變量及其含義
本研究先采用Enter方法對17個因素進行強迫分析,H-L(Hosmer-Lemeshow)統計值P為0.064(>0.05),且分類準確率(Percentage Correct值)為72.7,模型可以擬合總體樣本數據,17個自變量可以對因變量進行解釋,但模型性能不穩定,效果不好。因此,為了有效分析農戶因素對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分析土地利用變化的顯著影響因素,我們采用向后逐步剔除法(Backward:conditional)并結合H-L顯著性檢驗進行逐步回歸檢驗分析。
該分析檢驗模型共有14步,其中第11步H-L分值達到0.89,Percentage Correct值也較高,這說明模型在此步驟中能夠很好地擬合樣本數據,自變量對因變量能夠進行很好的解釋,因此我們主要采用這步分析結果,最后一步分析結果為參考,結果見表3。

表3 模型回歸結果
通過兩種回歸模型方法對比檢驗,在對選取的17個因素進行逐步回歸模擬檢驗后,發現7個因子可以對土地利用變化進行很好的解釋,經層層檢驗篩選后模型仍保留距沙山距離、風沙造成損失、農地面積和農戶狀態4個因素,分別在1%和10%上顯著。因此,我們對這7個因素,尤其是模型最后保留的4個因素進行深入分析。
(1)距沙山的距離與土地利用變化呈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54,說明距沙山越近土地利用變化愈激烈,反之則不明顯。該地區水土流失、風沙危害嚴重,距沙山較近農戶不得不把受風沙危害嚴重地塊撂荒、改種耐旱作物,或承包、租種一些遠離沙山、地勢平坦、土壤較為肥沃的地塊來維持家庭生計。部分農戶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在耕種自家田地維持家庭基本生計情況下選擇外出打工或通過個體經營來增加收入,這樣使得一些地塊發生流轉,而一些土地貧瘠、生產狀況不佳的地塊則被撂荒。距沙山較遠農戶受風沙和水土流失影響較小,土地耕作較為穩定,土地撂荒與流轉現象較少。
(2)風沙造成的農業損失是影響土地利用狀況的最重要因素,其顯著性分值為0。農戶最根本的目的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當風沙或水土流失給農戶帶來嚴重的財產損失時,他們必然會采取措施來維護自身利益,如退耕還林、植樹造林、調整種植的作物、土地流轉等。分析顯示農戶受風沙危害損失不同,發生土地利用變化的概率也不同:農戶沒有受到損失、受到輕微損失、受到嚴重損失時發生土地利用變化的概率分別為0.30、0.53與0.76,二者呈很好的正相關分布。
(3)農地面積與土地利用變化呈正相關,農地規模越大,土地利用變化系數則越大。這是因為農戶擁有的農地規模越大,農業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就越大,農戶對土地依賴程度就越高;同時,農戶擁有的農地面積越多,地塊受沙山危害機會就會增大。因此,他們不得不采取改變土地利用方式或調整土地利用結構等對策來增加農業收入。
(4)農戶狀態。研究區域外出打工農民年齡基本集中在21—45歲,尤其是受教育程度較高、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較強的年輕人,他們從事農業生產的意愿較低,土地已不是他們生活的主要保障,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對他們并沒有太大的影響,他們可能只愿意將土地轉出獲取一定的補償。而年齡較大的農民則在家務農,他們不愿意或者不能改變現有的生產生活方式,只能被動地調整土地利用方式以應對自然災害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并且農村還存在著大量喪失勞動能力的老人需要贍養。這樣,農村將面臨著勞動力缺乏、農戶負擔沉重等問題。我們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有的村子年輕人全部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高齡老人,造成土地無人耕種的現象,這對現代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是一種巨大的挑戰。
(5)家庭能源結構、農戶植樹造林和生態環境變化對當地土地利用變化影響不顯著。沙山地區的生態環境變化與農戶的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生態環境對土地利用與土地可持續發展的影響不容忽視。當地家庭能源結構基本上為薪柴、液化氣、電力3種能源形式,大部分農戶以砍柴或者收集秸稈來作為日常生活能源,這樣的能源結構不利于當地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土地的可持續利用,而改變這種現狀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植樹造林。
“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而多寶鄉土地利用呈現“農地資源緊張”與“閑置土地”并存的極不合理現象。這是因為,一方面,當地水土流失嚴重,對土地與農業生產危害大,農地損失嚴重,雖然近幾年來鄱陽湖沙區農戶獲得了糧食補貼并享有良種補貼等惠農政策,但是當地農戶參與治沙的補償機制不完善,沙山治理與農戶自身利益聯系有限,農戶防沙治沙意識不強,這樣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土地問題;另一方面,土地管理制度的缺陷、土地流轉制度的不完善使農民不能長期有效地實施管護,無法進行規模化經營和生產,農戶的切身利益難以保障,并且農戶的種植收入往往低于非農收入,導致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這些都不利于耕地的保護、人地矛盾的緩解、土地的集約利用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當地政府應該利用政策、技術、資金等手段,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農戶生存條件,為發展農村集約化、現代化農業開辟道路。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1)切實保障農戶利益,完善農戶補償機制,提高農戶參與治沙的積極性,制定相應的政策與法律法規,引導農戶合理利用土地。
(2)當地應在加快發展教育的同時,加強農業生產和水土保持技術的推廣,提高當地農戶的文化素質和農村勞動力的農技知識水平,促進現代農業與農村經濟的發展。
(3)健全土地流轉市場,同時也應多渠道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強流轉農戶的可持續生存發展能力,讓農戶更好地分享城市化發展的成果,減少農戶對土地流轉的顧慮,如建立健全社會養老制度、發展第三產業等,讓農戶離開土地后依然可以就業生存。
(4)優化農戶能源結構,增強農戶環境保護意識。宣傳環境保護政策,發展沼氣、太陽能等新能源,保護該地區的林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在本文的調查和寫作過程中,得到了都昌縣多寶鄉人民政府和都昌縣國土局等部門的協作與支持,在農村調研和數據整理過程中,研究生李蘭輝、楊綺清、彭友斌和本科生李冬冬、熊姍參與了問卷調查和統計工作并提出了有價值的建議,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 李秀彬.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核心領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國際研究動向[J].地理學報,1996,51(6):553-558.
[2] 劉成武,李秀彬.1980年以來中國農地利用變化的區域差異[J].地理學報,2006,61(2):139-145.
[3] 韓超峰,陳仲新.LUCC驅動力模型研究綜述[J].中國農學通報,2008,24(2):365-368.
[4] 王鵬,黃賢金,張兆干,等.生態脆弱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戶土地利用變化研究——以江西省上饒縣為例[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9(6):815-821.
[5] 徐烜.農戶土地流轉與土地利用變化的實證分析——以浙江省龍游縣為例[J].濟寧學院學報,2010,31(5):74-77.
[6] 馬玉芳.毛烏素沙地農戶土地資源利用行為及對荒漠化影響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8.
[7] 卓仁貴.農戶生計多樣化與土地利用[D].重慶:西南大學,2010.
[8] 吳瑩瑩.農戶生計多樣化和土地利用變化[D].重慶:西南大學,2009.
[9] 莫明浩,湯崇軍,涂安國,等.鄱陽湖泥沙及沙地研究進展評述[J].中國水土保持,2011(8):45-47.
[10] 龔旺初,沈云龍.江西省都昌縣多寶沙山治理及其效益分析[J].江西水利科技,2001,27(1):24-28.
[11] 趙小敏,傅建春.鄱陽湖地區沙地遙感調查及治理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3,10(4):94-95.
[12] 莫明浩.鄱陽湖泥沙及沙地研究綜述與展望[C]//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首屆中國湖泊論壇論文集.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13] 張成寶,翁貞林,黃玉婷,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戶土地流轉行為的實證研究——基于273戶農戶的調研[J].中國農學通報,27(29):177-181.
[14] 郭玲霞,高貴現,彭開麗.基于Logistic模型的失地農民土地征收意愿影響因素研究[J].資源科學,2012,34(8):1484-1492.
[15] 劉衛柏.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中部地區農村土地流轉意愿分析——來自湖南百村千戶調查的實證研究[J].求索,2011(9):81-83.
[16] 陳煜,陳銀蓉,馬文博.基于Logistic模型的水庫移民安置區居民土地流轉意愿分析——四川、湖南、湖北移民安置區的調查[J].資源科學,2011,33(6):1178-1185.
[17] 周潔紅.消費者對蔬菜安全的態度、認知和購買行為分析——基于浙江省城市和城鎮消費者的調查統計[J].中國農村經濟,2001(11):44-52.
[18] 歐陽進良,宋春梅,宇振榮,等.黃淮海平原農區不同類型農戶的土地利用方式選擇及其環境影響——以河北省曲周縣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04,1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