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東
(本溪市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遼寧 本溪117022 )
人的發展進程與河流密不可分,形成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河流是一個城市發展建設的資源提供者,也是市民生活環境的服務者。經濟的發展使城市人口劇增,隨之而興起的工業浪潮對河流系統造成了巨大沖擊,導致了嚴重的污染。一些違規建筑也破壞了河流的防洪灌溉功能,使得人們開始關注城市河流的生態問題。
河流系統在河流生態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體構成包括河流、灘地河汊以及湖泊等要素。
河流系統在運作過程中可以實現3個層面的效能:
1)給生物提供棲息場所。
2)實現物質、能量以及信息的流轉運輸。
3)起到屏障和過濾的功效。
這3個效能的作用媒介就是河流的外貌條件以及景觀布局。
判斷一個河流的健康程度,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展開:
1)河水流向的間斷性。
2)橫側向的隔斷性。
3)信息、物質以及能量的流轉通暢性。
河流在平面上呈現出蜿蜒曲折的形態,造成淺灘與深潭并存的水利態勢,形成復雜的水利系統,在洪水的沖刷作用下,讓魚類等浮游生物可以在水里完成生長過程[1]。
為了順應發展的需求,20 世紀50年代我國在城市建設中開始對水利資源進行控制,在水利系統中各個要素之間建設了諸多閘壩,使河流橫側向的隔斷問題凸顯,造成了其連通性被阻斷。
此外,城市建設中的土地資源的擴張利用侵犯河道資源,使城市中的水利面積大幅度縮減。
同時,工業化進程的加深,使污水排放問題日益突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很多河流成為污水的排放地點。
此外,為了解決洪水問題,建造堤壩,改變了原有的河流形態,破壞了河流的生態平衡。
這個過程中,對于河流周圍的地貌形態的改變過程就是城市河流的渠道化。
城市化進程帶來的問題難以避免,使城市的淡水資源受到嚴重挑戰。
另外,它也對城市的水文循環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變換作用。
比如植被面積縮減,建筑物劇增、土地硬化現象蔓延。
為了解決這些生態問題,因而提出了其自然化要求。
城市河流自然化實施的前提就是保證河流為城市保留服務功能的前提下,在人力的作用下使河流重新擁有自然特性,讓河流的生態問題得到解決[2]。
自然化的落實應該從2個方面入手。
1)做到改善水質,城市的河流污染問題的解決刻不容緩,因為這嚴重影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一旦遇到暴雨驟降,這些污水就會四處流動,造成污染物的擴散蔓延。
2)改進水文條件,城市在進行建設用地規劃的過程就應該注意到河流面積的問題。
應該根據以往生態狀況良好時期的河流面積設計城市建設用地面積和河流面積的比例,使之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
同時也要實現地下水的改善。在明確了治理目標之后,治理工作就有了前進的方向[3]。
城市回歸自然的過程是復雜的,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人們應該結合現實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尋找對策。
城市河流回歸自然對策主要有以下4 條:協調建設用地與河水面積、改變觀念、恢復生物的生存系統和恢復自凈能力。
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政府的有關部門應該頒布相應的法令,規定工程建設用地不能侵占河邊的土地。對那些形態較小的河汊不允許隨意采取填埋行為;對于歷史上曾經存在的河流應該進行適度恢復。在國際上,一些國家已經開始對以前進行城市建設而掩埋的水系進行挖掘,想要讓城市回歸自然形態[4]。
一直以來,我國在進行與河流有關的工作的進程中,都是將保護人的生命和社會財產作為首要目標,這樣的做法具有合理性,但是在實現這個目標的同時也應該兼顧河流的保護,關注河流的生態問題。在以人為本的觀念的指導下,實現讓人和自然保持和諧關系的目標,讓人們回歸自然的訴求得到滿足,樹立起對河流的情感。
因此,在對河流進行改善的過程中,在保證人員安全的基礎上,秉持開放、休閑的原則,保持其自然特色,讓整個城市富有自然氣質,促進城市健康發展。
河流邊緣地帶有很多水陸交匯的形態地表,原有的自然生物的生存系統依附于這樣的地貌確立起來,使生物種類多樣,各種生物的生存景象欣欣向榮。
但是現實情況就是,這些地帶在人為行為的作用下,使原有的地表形態受到破壞。植被種類的豐富性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人類種植和修剪的草坪。
在這種情況下,河流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原本流露的自然氣質消失,讓整個城市的自然美感流失。因而必須恢復豐富多樣的生物系統,讓城市流露自然之美。
目前,對于河道的治理仍然運用傳統的技術,依舊人工式的生硬堆砌,無法滿足水中生物的生存條件,致使河內生物較少,河水本身的自凈能力遭到破壞。
現實證明,這樣的修復結果無法滿足現實要求,更無法令人滿意。我國應該借鑒外國的作法,引入近自然的治理方法。經過實踐證明,這種治理方法的效能很高,對于城市河流順利回歸自然狀態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河流的生態問題必須受到治理者的關注,讓城市河流回歸自然,與自然和諧發展。城市河流與鄉村的流域不同,其發展過程中受到城市建設、水利工程以及生態等因素影響。
本文闡述了城市河流的渠道化問題,對于城市自然要求進行概述,進而探索出城市河流回歸自然的對策。
[1]田碩. 對北京城市河流生態治理的理論與方法初探[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8:88-89.
[2]朱偉,夏霆,姜謀余,趙聯芳. 城市河流水環境綜合評價方法探討[J]. 水科學進展,2007,18(05):736-744.
[3]姜麗麗. 我國城市河流近自然治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 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2:121-123.
[4]董哲仁. 城市河流的渠道化園林化問題與自然化要求[J].中國水利,2008(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