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張施騰
(遼寧潤中供水有限責任公司,沈陽110166)
在城市作為一定區域經濟和社會活動的中心,水是其生命保障。我國669 座城市中有400 多座城市缺水,其中110 座城市嚴重缺水[1]。城市一旦缺水,就會嚴重制約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因此建設城市節水型社會是解決城市水問題的一項重要措施,同時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以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發展加快,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致使城市生活用水增長迅速,同時工業發展迅猛,其結構不斷完善,工業用水也呈現快速增長態勢。由此產生的生活用水、工業用水問題重重,排污量日益加大,環境污染加劇,嚴重滯緩了城市的發展進程。
全國城市供水資源有1/3 來自于地下水。由于對地下水的多年超采,造成了采補失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形成局部下降漏斗,嚴重時造成地面下沉。
城市水資源管理法規體系還不夠健全,缺少對違規行為相應的處罰手段;在水管理體制上,還沒有做到供水、用水、排水、污水處理、雨水利用和中水回用等各環節的統一協調,各相關部門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水務統一管理已成為當務之急[2]。
節水型社會是一種社會形態,即指水資源集約高效利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3]。其本質在于建立以水權、水市場理論為基礎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水資源配置中的導向作用,形成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節水機制,建立自律式發展模式,不斷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4]。建設節水型社會是解決我國當前面臨的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和水生態退化等水問題的根本途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977年在阿根廷召開的第一次聯合國水資源大會使水資源問題開始為全世界矚目。自20 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各類水問題日益嚴重,促使了相關研究工作的開展,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迄今為止,我國在節水型社會建設技術方面還普遍滯后于國際同類研究。
2001年朱镕基總理曾在報告中指出:“水資源短缺,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要把節水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合理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和水價形成機制,全面推行各種節水技術和措施,發展節水型產業,建立節水型社會”。同年全國節約用水辦公室批復了天津節水試點工作實施計劃,由此我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真正啟動。2002年水利部在甘肅省張掖市正式啟動了我國第一個區域性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2003年又相繼批復了四川綿陽和遼寧大連兩地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的申請。節水型社會建設在我國正處于積極探索和起步階段。
城市節水型社會建設的主要措施有5 點:建立完善的管理體制、加強城市水源保護、采用新的節水技術手段、合理確定水價,用經濟手段實現節約用水和加強節水宣傳,提高公民節水意識。
政府在城市節水型社會建設必須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加強組織協調能力,確保資金支持,做好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水資源優化配置、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水市場交易規則等管理制度體系建設[5],并通過行政措施予以落實,為節水型社會建設提供體制和機制保障。
隨著城市人口增長以及經濟發展,工業廢水污染與生活用水污染日益嚴重。因此,需要通過加強城市水源保護的途徑,妥善解決水污染問題。加強對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保護,重點治理城鄉供水水源地,同時也要求環保部門在統一規劃與管理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新的污染源,抓緊治理老的污染源,進行城市污水處理,制止對城市供水水源的污染。另一方面應積極地興建地表水源工程,替代一部分已超量開采的地下水源,方能取得一定的成效[6]。
在工業方面,加快淘汰高耗水、低效益的技術和設備,推進工藝流程節水;減少取水量和排污量,提倡一水多用,提高用水效率。在農業方面,采用節水灌溉技術或建立節水高效型種植結構。在城市生活方面,推廣節水型家庭設備,注重改造年久失修的供水管網系統,減少輸配水過程中的水量損失。在生態環境方面,對景觀用水和綠化用水進行限制性規劃,并優先采用再生水源。
通過制定水價政策來促進節水。城市中長期的低水價政策,不僅制約了城市供水事業的發展,也阻礙了節約用水工作的開展。要進一步完善水價體系,將污水處理費明確規定為水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加大征收力度。把單一水價改為分類水價,用以體現不同性質城市用水特征,同時實行累進加價,控制用水量的增長。此外,要實行分質論價,鼓勵中水和循環水的消費,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介,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積極地對公民進行教育宣傳。使公民樹立珍惜水、保護水、節約用水的責任感,提高全民節水意識,普遍理解、接受并參與節水型社會建設,使節水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為[7]。
我國城市缺水是一個十分嚴峻和現實的問題,隨著城市的發展,用水量的增加,水資源供需矛盾將進一步激化。節水型社會建設是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供需矛盾的反映,也是解決這一矛盾的需要。
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根本目的,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結合城市自身發展的特點,利用節水型社會建設的一系列措施改善制約城市發展的水問題,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節水型社會。
[1]吳佩林. 我國城市節約用水的潛力及對策分析[J]. 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1(06):38-42.
[2]余瑩瑩. 區域節水型社會建設綜合評價研究[D]. 揚州:揚州大學,2007.
[3]褚俊英,王建華,秦大庸,等. 我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模式研究[J]. 中國水利,2006(23):36-39.
[4]王修貴,張乾元,段永紅. 節水型社會建設的理論分析[J]. 中國水利,2005(13)72-75.
[5]張永愛. 節水型社會建設的若干機制問題[J]. 山西水利,2008(03):32-33.
[6]任光照. 中國城市用水、節水問題[J]. 水利學報,1991(4):60-67.
[7]王浩,王建華,陳明. 我國北方干旱地區節水型社會建設的實踐探索——以我國第一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張掖地區為例[J]. 中國水利,2002(10):14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