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芝
(建昌縣水土保持局,遼寧 建昌125300)
大凌河是遼寧省西部地區最大的河流。大凌河流域面積為23 263 km2,在遼寧省境內面積為19 998 km2,干流河道全長447 km。大凌河白石水庫以上基本為山區段,除建昌縣城、朝陽市城區段等城市河段有堤防外,其它河段基本為天然狀態,大洪水在兩山之間自由滿溢,河道演變以自然演變為主,其中建昌縣城段及朝陽市城區段由于堤防、護岸、攔河閘壩等形成人工節點,限制了河道自然演變,成為相對歸順的河道。該段平面擺動較小,彎道相對固定,歷年來險工位置變化不大;大凌河白石水庫以下(尤其是義縣以下河段)進入平原區,該段河道展寬,兩岸基本有連續堤防,大洪水被限制在兩堤之間,河道演變主要體現在主槽變化上。由于進入下游泥沙多且細,河沙與床沙交換頻繁,河道演變相對劇烈,彎道上提下挫時有發生,險段位置經常會發生變化,河道具有游蕩型河道特點[1]。
由于大凌河干流防洪工程能力低下,且從未進行系統性的治理,防洪工程體系不完善,洪水極易成災,嚴重威脅沿岸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制約沿岸社會經濟的發展。主要存在著的問題:下游平原區防洪標準低、防洪工程不配套,堤防不能達標連線,與保護區內的人口、土地、油田、企業及新建城市等保護對象的等級標準極不相稱;城市段特別是縣城段防洪工程建設滯后,防洪體系不完善,不能滿足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要求;現有堤防斷面瘦小、質量較差,遠未達到相應標準,一旦遭遇較大洪水,極易發生潰決;河道游蕩、險工較多,嚴重威脅著村屯、堤防的安全;排澇設施老化失修,易產生內澇;洪水預報預警系統不健全,防御超標準洪水能力更是低下[2]。
遼西地區植被退化嚴重,生態功能下降,生態系統對氣候的調節功能減弱。大凌河流域水資源短缺,是本省貧水地區,加之大量城市廢污水的排放,造成河流水質惡化,水環境承載力變低。
大凌河流域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378 m3,畝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199 m3,是全省畝均水資源占有量577 m3的1/3,是全國畝均水資源占有量1 440 m3的1/8。大凌河流域目前存在著水資源短缺,干旱缺水,是我省貧水地區,而且水利工程基礎設施十分薄弱。
大凌河流經城鎮、工礦企業的生活和工業廢、污水多數都不經處理直接排放到凌河干、支流河道中,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排污總量不斷增加,加之徑流減少,河道的自凈能力不斷降低,并且大凌河干流上水庫較多,水源保護問題十分突出[3]。
大凌河中上游河段現狀無堤,河道管理范圍不明確,雖然進行過確權劃界,但侵占河道現象依然嚴重,部分河段主河道被耕地、林地擠占的只剩十幾米的寬度,造成河道自然行洪能力嚴重萎縮。河道采砂管理不嚴格,一些河段濫采濫挖現象較嚴重,不但破壞河道生態環境還影響防洪安全。由于排污與河道治理分屬不同部門管理,缺乏統一監管,造成水環境破壞嚴重。
遼寧省在從“七五”時期開始每5 a集中整治一條大江大河,“十五”期間集中整治繞陽河之后,由于多種原因,“十一五”期間未能專項啟動對大凌河的集中整治。大凌河流域目前還沒有流域綜合規劃和防洪規劃,也沒有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前期技術支持和政策支撐比較缺乏,綜合治理工作缺乏系統性。
大凌河流域河道加大治理保護力度必然涉及到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矛盾沖突。主要表現為城市發展建設與河爭地,河道內資源過度開采,地下水襲奪地表水,致使河道徑流顯著減少,尾礦壩侵占河道嚴重,河灘地農耕與封育保護相矛盾,經濟發展導致水污染壓力加大、占河違建等問題突出。
從世界干旱地區的河流包括美國西南部干旱地區的最大河流科羅拉多河和中國最大的內陸河塔里木河及黃河等河流的治理歷程來看,恢復干旱地區的河流健康生命已成為世界性難題。干旱河谷地區往往生態環境惡化和旱、澇、泥石流等災害頻繁,極大地制約和影響了區域內的生態系統平衡和地區的經濟發展,而兩者之間在某種程度上呈現出錯綜復雜的惡性循環關系。
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和省委一號文件出臺,聚焦水利,突出強調河流綜合治理,為大凌河河道治理與保護提供了重要的戰略機遇。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減災、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有利于水利科學發展的制度的4個體系。”省委一號文件提出“綜合治理渾太河、大小凌河等15 條主要江河”;“到2015年,大江大河干流主要地段,地級城市防洪標準達到50 a一遇以上,主要支流、中小河流重要河段達到10 a或20 a一遇,部分重要河段防洪標準達到20 a一遇以上。”遼寧省委、省政府實施了“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的國家戰略,通過凌河保護區的成立,建立新的河流治理和保護體制,實現讓凌河休養生息。逐步加大大凌河河道治理保護,把加強水利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修復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
“十二五”是遼寧省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和全面振興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也是實施突破遼西北戰略的重要時期。因此,凌河保護區必將面臨著工業化、城鎮化高速發展所帶來的壓力和挑戰,工業污染、城鎮生活污染排放總量存在潛在增加趨勢。此外,大凌河干流沿線4 市8 縣(市)是遼寧省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地區,必將帶來更大的生態環境壓力。因此,加快推進大凌河河道治理保護,對保障社會安全,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突破遼西北戰略,促進遼寧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大凌河承載著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壓力,極不完善的防洪工程體系已嚴重威脅著經濟社會發展之安全,長期的高強度區域開發導致流域內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和水資源嚴重不足,水資源承載能力面臨著嚴峻挑戰,不僅威脅了大凌河生態安全,而且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流域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生存質量,引發不同程度的民生問題。
[1]諸繼東,朱玉春,張麗萍,等. 大凌河存在問題治理對策[J]. 防護林科技,2006(01):69-70.
[2]孫丹,王輝. 從白石水庫環境問題看綜合治理大凌河的必要性[J]. 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11(06):41-42.
[3]王再祥. 淺議大凌河流域北部治理區生態建設途徑[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06(0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