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露陸
(沈陽市渾河管理中心,沈陽110011)
城市河道的水陸生態系統不僅在排洪和水土保持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還有很重要的景觀價值意義。
河流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河道周圍生物的存在都依賴于河流。河流不僅能給人類提供水資源,還能調節區域內的氣候。
但是目前由于利益的原因,很多河道被占用來修建大型建筑物。造成河流的面積逐漸減少,河道周圍的植被的被破壞,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的破壞[1]。
目前一個最顯著的現象是,很多城市里面都有臭水溝子,生態系統被破壞河流不能夠自行降解污染物。健康的生態環境是保障城市的主要條件之一[2]。
所以,城市河道治理中,良好的生態環境尤其重要。
國外一些發到國家在20 世紀70年代就提出來把河道恢復自然化,提出了要尊重大自然,進行生態治水。
在整治河道生態環境建設中,最有成就的應該是荷蘭的萊茵河的治理。早期荷蘭人對萊茵河的治理加固堤壩,分成小河道,甚至是占用來建造大型建筑物。
后來發現排洪泄洪不暢,進行反思之后提出恢復自然河道[3]。如今萊茵河可謂是恢復了河流生態,逐漸恢復了原貌。
德國在20 世紀70年代周期開始“重自然化”;美國從20 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進行還原河道生態系統;20 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已意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他們引進河流整治概念,保護生物和環境尊重自然規律等很多國家都意識到河道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20 世紀90年代,國內開始摒棄傳統河道整治理念,轉變到河道生態環境建設。有些城市在河道整治中開始對主干道進行貫通,恢復原始河道外貌。20 世紀由于工業的發展,國內的很多城市的河道都被污染,因此研究學者就提出生態字符的理念,采用生物技術晝短對河道進行修復,比如投入生物制劑、種植水生物等手段[4]。
城市河道具有獨立的特性,河道較淺,兩旁的植被較少,所以生態系統比較脆弱。由于前期工業發展中沒能充分考慮河道的整治,造成了現代的河道的污染[5]。
城市的水質被污染,河道淤泥過多等一系列問題。由于污染的嚴重,河水不能進行自行清潔,并且河道的面積被大量建筑物占用,面積逐步縮小。
有些城市在進行河道建設時,為了減少費用和減少河道的面積,選擇硬質水泥磚進行簡單的建造河流的堤壩,造成了河流的生物和微生物失去了生存的環境;污染的加重導致河水自凈能力破壞[6]。另外植物不能生長在硬質斜坡上,因此,整個河道的生態環境就被破壞了。
健康的河道生態系統是河道整治中追求的主要目標。
現如今城市的河道建設成為了衡量城市文明的標準之一,河道生態環境的建設不僅反映了一個城市的文明還反映了城市的文化底蘊和歷史風情。“保護自然景觀,創建生態平衡”是治理河道的理念。
1)綠化河道,在河道兩旁結合城市和河道自然岸線的特點多種植綠色植被,不僅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還可以美化環境。
綠色植物多選用喬灌木。在親水臺與堤頂之間采用斜坡,多種植草皮來防護,種植的植物不能單一,構建多層次的景觀。在比較陡的河岸邊可以修建人工巢穴,提供水生物的棲息之地。另外綠化帶要有蓄水功能[7-9]。
2)治理污染,治理污染主要是為了改善水質,還原居民一個美好的環境。重視河底淤泥的清理,結合下水道進行淤泥稀釋處理,讓河道的微生物有一個適合的環境生存。另外做好宣傳工作,在一些地段打上禁止扔垃圾的標語,讓人們自覺的愛護大自然[10]。
由于工業污水的、生活廢水的排放,導致河水發臭,那么應該采用生物修復技術來進行凈化水質,目前生物凈化是主要的修復手段。另外種植水生植物也是一個重點。
3)注重河道設計,在對河道進行設計時要營造人與自然的親近氛圍,景觀設計要結合城市的文化歷史。
另外還要考慮河道設計的豐富性,結合河段的特點,在保護河道生物的基礎上進行精心構思,使河道景觀更具有觀賞價值,符合城市人們的生活需求。
要保護河流的生存和繁殖,河道治理中的設計和建設理念要以自然為基礎,使整治后的河道能夠成為城市發展強有力的支撐。
4)采用復式斷面。傳統的河道護岸建設中,采用的是重力式護岸,由于河段斷面的特殊結構,不能夠過多的采取措施進行生態環境保護,這影響了河道的生態環境建設。
在河道的河堤建設防洪堤壩時,避免采用一個坡度,要根據河道的特點和本地雨水的特點來進行考核,盡量采用復式斷面的結構進行構筑。這樣可以在斜坡上進行綠化建設,既能防洪又能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閑之地[11]。
城市河道治理生態環境建設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現階段河道整治中,生態護岸意也是一個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
在河道整治中要注重生態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型的河道,多借鑒國外的成功案例,從而保持城市的生態系統健康,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1]白憲臺,王軍文,崔遠來,雷聲隆,宋卓勛,張瑞生. 城市河道雨洪系統優化運行規則研究[J]. 水科學進展,1997(04):42-48.
[2]盧文健,韋甦,李軍. 關于杭州市城區生態護岸的探討[J]. 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學報,2009(04):65-68.
[3]曹仲宏,劉春光,徐澤. 現代城市河道綜合治理與生態恢復[J]. 城市道橋與防洪,2010(01):9,86-88.
[4]王鵬,白海濱,蔡永鋼. 城市河道生態化治理的設計方法[J]. 現代農業科技,2010(02):272-273,275.
[5]朱國平,徐偉,齊實,楊海龍,周利軍. 山東省招遠市城東河河道近自然治理設計初探[J]. 水土保持研究,2004(01):162-164,183.
[6]王福濟. 綠色生態技術在城市河道堤防護坡中的應用[J]. 東北水利水電,2005(10):56-58.
[7]何蘅,陳德春,魏文白. 生態護坡及其在城市河道整治中的應用[J]. 水資源保護,2005(06):60-62.
[8]蘇東彬,張書函,陳建剛,潘艷艷. 城市雨水利用技術體系構建研究[J]. 水利科技與經濟,2011(05):32-33,38.
[9]韓玉紅. 淺談城市河道整治與水生態修復工作[J]. 才智,2011(16):237.
[10]徐海波,宗瑞英. 談城市河道生態護坡技術[J]. 工程建設與設計,2005(01):57-60.
[11]朱麗向. 對城市河道治理規劃問題的探討[J]. 水利規劃與設計,2009(02):10-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