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先
(普蘭店市水利勘測設計院,遼寧 大連116200)
從古至今,河道都是廣大民眾生存息息相關的生命線。而現如今,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帶動下,出現了水體污染以及難治理的諸多問題,人們對此問題也日益關注,并在河道整治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在這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難題,需要相關部門和人士加強河道整治的問題研究。
在這個政治、經濟以及社會日益進步的今天,河道的設計與規劃都是按照社會需求來制定的,而目前我國的河道整治理念還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以往的河道整治理念主要集中在河道的防洪以及航運等方面,對生態環境以及水資源的保護沒有充分重視,這也是造成水資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現代人對于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人們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因此新時代的河道整治應該將原有的理念更新,走出一條集經濟、資源與環境和諧統一的創新道路[1-3]。
河流一般流經多個地區,這在一定程度上給河道整治帶來一定的困難,在傳統的河道整治過程中,常常采用各自治理的方式,正因為如此,使得河道的治理模式缺乏規劃,或者是即便是有了規劃也很難上行下效[4]。
1.2.1 河道環境破壞,在格局上趨于單一化
1)對于河道斷面來說,其河床的改造更適應于河道的施工,并且將河道設計地更加平直,有助于輸水性的提高,然而這樣做同時也造成了河道的單一化。傳統的河道整治側重點在于防洪和清淤,忽視了河道環境的保護,以至于河流的生態合理性難以保證,整個河道在格局上呈現出單一化的特點。
2)對于河道岸線來說,為了便于航運的發展,常常將河道的施工設計成直道,大大改變了自然狀態下河流的流向狀態。
3)對于河道護岸來說,傳統的護岸施工一定要將河道的水土保持充分考慮在內,因此硬質護岸在我國河道中廣泛使用,這樣就使得面向水流的坡面格局改變,無法接觸到水流[5-7]。
1.2.2 河道整治開發不符合生態要求
目前河道的河岸帶已經沒有了原有的生態活力,長期的人工改造使其自然環境退化,失去了大自然賦予的屬性。河流的自然沖刷有利于河岸帶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態意義。
現在,很多施工部門頂著防洪排澇的名義,在河岸帶建設人工景觀,使得水土硬質化,由此將帶來很大的生態改變,如生物多樣性的降低、地下水水位的降低等等[8]。
1.2.3 水環境生態系統破壞嚴重
城市高速發展的同時帶來了大量的尾氣、化工原料的排出以及廢料的排放,河湖生態系統難以維持平衡。
此外還有農業用地方式與水環境之間的矛盾,以及污染治理的滯后等,造成了水環境的富營養化,環境日益惡化。
現在的河道整治的方式十分單一而且簡單,在真正實施整治的過程中往往只注重形式上的改進,卻忽視了在技術以及管理模式上的提高。河道修復技術得到了眾多專家的認可,為河流的生態環境恢復提供了保證,但是如果在技術和管理上得不到提高,將無法體現出修復效果[9]。
意識對物質起到了能動的作用,河道整治工程也是如此,只有改變了傳統理念,并對其進行創新,才能促進河道整治的發展,當然這是建立在全面了解河道環境的前提下進行的。
現代的河道整治要充分考慮環境生態問題,進而提出水平衡的新觀念。
和諧是河道整治的基本觀念。大型水庫的建立解決了洪澇問題和居民用水問題,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其生態功能,因此在治理上要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做好河道整治與城市之間的協調關系以及做好河道生態工程與水利工程的協調關系[10-11]。
2.2.1 調整河道結構
由于傳統的河道結構趨于單一化,河道以直道為主,難以保證河道的原有面貌。因此應該盡量保持河道的自然水體形態,并且有一定的彎曲狀態,寬的河道可以蓄水,窄的河道可以用于景觀。
2.2.2 保證水安全,控制水污染
可以根據河道的自然水體狀態,制定相應的防洪措施,因地制宜,更好的降低防洪壓力。此外還要在生態環境上加以重視,防止水體污染,提高河流的自愈能力。
2.3.1 制度上嚴格執行
建立完善的河道管理模式,實施定量的需求管理模式,并且對水的功能、防洪的功能以及防污的功能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進而提高管理技術水平。
2.3.2 建設上加強信息化
信息化在十八大報告中重點提出,它在河道整治方面也發揮著關鍵作用,以信息化帶動河道管理技術的發展。
2.3.3 管理上加強監督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實際的河道整治給予更多的監督,保證施工的合理進行[12]。
河道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它屬于水利管理和生態保護兩種屬性,具有十分關鍵的現實意義。同時河道整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先進的技術、嚴格的管理以及可靠的規劃,因此河道整治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實踐努力。
[1]卜全民,李鳳英. 污染河道生態修復技術研究[J]. 安徽農業科技,2010,36(36):330 -331,336.
[2]孫麗娜,劉曉敏,陳星. 河道整治存在問題與解決方法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1(10):385 -386,396.
[3]潘鶴,郭小平. 淺議河道整治中的植物護坡技術[J]. 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07(01):29 -31.
[4]朱國平,王秀茹,王敏,齊實,高甲榮. 城市河流的近自然綜合治理研究進展[J].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6(01):96 -101.
[5]鄭民,明宗富,王軍. 西藏尼洋河八一鎮河段防洪工程與防護措施分析[J].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8(02):31 -32,35.
[6]鄭杰. 適應多功能的城市河道整治[J].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9(11):39 -41.
[7]許杰民. 援科特迪瓦格格杜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特點淺析[J]. 山西科技,2000(S1):29.
[8]金曉琴. 河道整治規劃設計中造床流量的探討及應用[J]. 甘肅農業,2004(11):70.
[9]賈海娟,馬俊杰,王伯鐸,林積泉,周立波. 灃河綜合治理與橡膠壩工程效益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05(04):219 -220,241.
[10]王雄. 淺談黑河中游河道整治及引水口門合并改造的必要性[J]. 甘肅農業,2008(09):67 -68.
[11]邱雪妹,羅強,姚凱文. 青浦區河道整治的問題與對策[J].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6(02):97 -98.
[12]郭赟. 淺談河道生態護岸形式及應用[J].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1(07):124 -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