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飛
(貴州省安龍縣灑雨鎮水利站,貴州 安龍552404)
保護環境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托,增強全民水土保持法律意識,是搞好水土保持工作,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全社會沒有足夠的法律意識和職能部門的監察,以及強有力的法律措施作保障,就不可能在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因此,應以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為指導,以增強全民族的水土保持法律意識,建立和完善管理、科技、投入三大環保體系的需要出發,規范環?;?,從建立、管理、使用到積累增值全過程的運行機制,才能使環境保護投資向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運營目標不斷邁進,不斷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從而取得“三個效益”的同步發展。
目前,我國經濟已全面走向市場經濟,我國的生產建設投資資本已加大了投入,由于生產投資的不科學化。影響人類生態環境的一系列問題漸漸地擺在我們的眼前。導致如洪水泛濫、沙塵暴、白色污染、水源緊缺等等的生態環境惡化現象。已經嚴重地影響和干擾我們正常的生活秩序,同時也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環境問題已成為擺在人類面前的社會性問題[1]。多年來,雖然治理年年有投入,歲歲有進步,但治理效果和人們的期望仍有較大差距。主要是歷史欠帳太多,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不合理等諸多原因造成的。但也有環境投入資金不足,或資金使用分散,執法力度不夠,人們對水土保持法律意識淡薄等因素則是制約環境質量改善的重要原因。所以,必須迅速地大力宣傳水土保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目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的有關規定,我國已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符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的水土保持管理機構,為進一步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它是一個兼職機構。沒有形成獨立的純行政管理性的機構。它的工作的開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不能全面地發揮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本著找準基點、循序漸進、逐步到位的原則,先組建相對獨立的行政管理機構,待條件成熟后,再完成向獨立的實體的跨越,是符合環境問題不是很突出的地區的實際情況的[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第三條、第六條、第七條、第八條,明確規定了水土保持機構的主要職責,為水土保持工作指出了方向和道路,即第三條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水土資源,防治水土流失的義務,并有權對破壞水土資源,造成水土流失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第六條規定:“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主管全國的水土保持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轄區的水土保持工作?!钡谄邨l規定:“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調查評價水土資源的基礎上,會同有關部門制編水土保持規劃。水土保持規劃須經同級人民政府批準??h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準的水土保持規劃,須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水土保持規劃的修改,須經原批準機關批準。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水土保持規劃確定的任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安排專項資金,并組織實施??h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依據水土流失的具體情況,劃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進行重點防治。”第八條規定:“從事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生產建設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采取措施保護水土資源,并負責治理因生產建設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以上這些規定,已經明確了職能部門的職責。只要我們的職能部門認真履行職責,嚴格依法辦事就是。
本著有利轉變職能,加強宏觀調控,搞好微觀服務,強化管理的原則。應當建立并逐漸完善的一整套水土保持方案管理的工作程序:各項生產建設項目必須申請水土保持方案許可證→水土保持監督管理部門審批→水土保持監督部門頒發《水土保持方案許可證》→下達計劃和組織實施→水土保持治理驗收→交付使用。此工作程序涵蓋了從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申請到生產建設活動后、治理后循環使用全過程的操作內容。強調了生產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從項目的立項、論證、施工驗收的全過程目標管理。突出規范化、科學化和系統化的操作規程,從而增強了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的全民意識化[3]。
水土保持規劃是搞好水土保持的首要條件,在規劃中要首先考慮重點項目的規劃,要在優先保證重點治理的前提下進行監督管理,要提出年度和階段治理計劃,在監督管理中要具備以下原則:即重點性原則,就是實行全面監督管理中應最大限度地突出重點流失治理;針對性原則,要集中財務、物力、人力對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實行定期不定期的檢查。
公眾參與環境監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所賦予的權力。實行公眾參與,也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前提。隨著《水土保持法》及環境法管理論的不斷完善和社會公眾對環境質量的日益關注。公眾參與水土保持監督工作既有理論依據,又有群眾基礎,也是歷史的必然[4]。
由于《水土保持法》在西部省實施較晚,水土保持執法部門在監督檢查中,還不太被監督部門的落意接受。水土保持在他們眼中可有可無,可執行或不執行,自覺的執行之,不自覺的拖掉。在這種情況下,法律強制措施不跟,下一步的工程就難以執行,就無法保障該法的正常施行,因此,必須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原則,維護法律的尊嚴,保護環境。
增強全民水土保持法律意識的目的是保護好環境,以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發展經濟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以犧牲環境來發展經濟的代價已有前車之鑒。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隨著工業和交通等的發展,有可能或正面臨同樣的問題。因此,我們不能再步入其履,應在加強項目管理的同時,始終為治理單位提供優質服務效能放在重要的位置。使治理效果和環境效益得到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1]貴州省水利廳. 水利法律法規匯編[M]. 貴陽:貴州省水利廳政策法規處,2007:37-41.
[2]張新國,劉泓蔚. 環保融投資運營問題與發展對策思考[J]. 環境科學動態,2001(02):1-4.
[3]楊耀明. 公眾參與環境監督的理論與實踐[J]. 環境科學動態,2001(02):4-6.
[4]許春麗,李保新.日本大氣污染的控制對策及現狀[J].環境科學動態,2001(03):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