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新
(遼寧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沈陽110006)
中小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措施
王啟新
(遼寧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沈陽110006)
清河水庫始興建于1958年,1960年底竣工,經過50 a的運行,特別是2010年洪水的考驗,水庫大壩及其它樞紐工程呈現出一些病險問題,因此必須進行除險加固工作。文章介紹了清河水庫壩址區地質情況,大壩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對壩端穩定性進行評價。
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措施;地層巖性;穩定性
清河水庫是遼河流域的重要水利樞紐工程之一,位于遼河支流清河下游。水庫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工業供水、養魚、旅游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工程規模為大(2)型水庫。防洪標準按500 a一遇洪水設計,5 000 a一遇洪水校核。水庫正常蓄水位131.00 m,興利庫容6.30×108m3,設計洪水位135.50 m,校核洪水位137.61 m,總庫容9.40×108m3,死水位109.70 m,相應庫容 0.56×108m3。水庫經多年的運行,特別是2010年洪水的考驗,水庫大壩及其它樞紐工程呈現出一些病險問題,因此必須進行除險加固工作。本次地勘工作主要圍繞壩肩,溢洪道、左右岸泄洪洞及右岸出口段及排水渠段等問題進行。
清河水庫壩址位于清河干流山谷的末端,下游既是遼闊的遼河平原。由于長期風化侵蝕沖刷結果,水庫兩岸山脊大都已削平,壩址附近河流流向近東西,坡降1∶200 ~1∶900,河谷寬度1 500.00 ~1650.00 m,河床高程99.00~100.00 m,兩岸岸坡,左岸較緩,坡度最大達1∶1.3,山脊高程160.00~165.00 m;右岸較陡,坡度一般在1∶1.4左右,山脊高程在170.00~178.00 m。河床寬度400.00 m。河谷寬而平,一級階地發育較好,沿河谷兩岸,山脊受河流側蝕作用,形成單面山,兩岸山地因長期受風化及剝蝕作用,坡殘積層較厚,沖溝較發育。
上部以粉質黏土為主,主要分布于河床高漫灘及臺地的頂部;下部以砂礫卵石為主,為壩基河床的主要沉積組成部分,厚度一般5.00~8.00 m。
碎石夾土及全風化巖的砂狀土,分布于兩岸壩端,左岸五條大溝和右岸放牛溝中,左岸較厚,為2.00~8.00 m。
構成壩址區的地層巖性主要由前震旦系(Ptlhlr)片麻巖,白堊系(J3n)紅色砂巖、礫巖及巖脈等組成。本區巖層多為火成巖、沉積巖、變質巖,按地層巖性及分布情況分述如下:①花崗片麻巖,暗綠色,片麻構造不明顯,結晶為中粒、粗粒。分布于左岸二道溝與頭道溝溝口山頭處。②長英質片麻巖,灰白色長石和石英結晶體有方向性排列,結晶中粒~粗粒,分布于左岸壩端東側近分水嶺處。③石英質片麻巖,灰白色,暗色礦物較少,具有不明顯的片麻理構造,結晶中粒~粗粒,分布于南岸壩端山脊。④綠泥石片巖,灰綠色,片理構造不明顯,細粒~中粒結構,局部有綠泥石及暗黑色碳酸鹽類礦物,礦物呈條帶構造排列,分布于河床及兩岸臺地。為構成壩址的主要巖層。⑤白云母片麻巖和白云母片巖,灰綠~灰白色,片理構造明顯,質軟,易風化,風化后呈黃色,分布于左岸壩端中部及西側左岸泄洪洞進口處以及小分水嶺一帶。該層巖體破碎,對壩端滲漏影響較大,并有沿節理面滑動可能。⑥石英片巖,灰白色,中粗粒結構,片理不明顯。分布于左右兩岸臺地綠泥石片巖中,與綠泥石片巖接觸關系不明顯。⑥花崗斑巖,淡肉紅色,巖石致密堅硬,呈條狀或塊狀侵入體,分布于右岸壩端。⑦正長斑巖,肉紅色,斑狀結構,巖石致密堅硬,斑晶為較大柱狀長石和斜長石,多呈巖床狀出現于左岸壩端。⑧偉晶巖,結晶粗大,主要礦物成分以石英、長石為主,在河谷變質巖中以細小脈狀零星出現。⑨輝綠巖,暗綠色,輝綠結構,在壩址區變質巖中均有零星分布。⑩集塊巖,灰黑色,巖石致密堅硬,礫石磨圓較好,呈東西相分布于右岸壩端。?凝灰巖,暗綠色,巖石致密堅硬,具有標準凝灰質結構,分布于右岸壩端、溢洪道進口兩側。?花崗質角礫巖,灰黑色,角礫構造明顯,有輕微碳酸鹽化現象,巖石堅硬,膠結較好。
大壩為黏土斜墻砂礫壩。壩頂高程138.10 m,防浪墻頂高程139.10 m,壩頂寬度6.5 m,壩長1622.0 m,最大壩高39.60 m。壩頂采用漿砌石防浪墻,墻寬0.5 m。大壩迎水面坡比自上而下分別為1∶2.75,1∶3.00,1∶3.50,在1∶2.75和1∶3.00變坡高程127.00 m處設2.00 m寬馬道,1∶3.00和1∶3.50變坡點高程為116.00 m。壩面采用0.40 m干砌塊石護坡,下設0.35 m厚卵石墊層。大壩背水面坡比自上而下分別為1∶2.25,1∶2.25,1∶2.50,分別在127.00 m高程和116.00 m高程處設置2.00 m寬馬道,背水面采用0.15 m碎石護坡,103.00 m高程下設置貼坡排水體。
壩頂漿砌石防浪墻存在多條貫穿性裂縫,壩頂瀝青路面存在垂直壩軸線的裂縫;上游塊石護坡厚度不足,上游護坡塊石嚴重風化,局部塊石松動、隆起、塌陷;強度及耐久性均不滿足要求;下游碎石護坡凸凹不平,高低起伏,平整度差,碎石風化已相當嚴重,含泥量很大。壩腳貼坡排水體塊石普遍風化,裂縫發育較多、強度較低;大壩南北兩側岸壩結合部位存在滑坡堆積物,需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證大壩安全穩定。
經收集資料及地質測繪得知:兩岸壩端上部坡殘積層厚約0.50~5.00 m,由腐植土及風化黏土夾碎石組成,含有大量有機物,水浸后易發生滑坡,施工中應全部清除。左岸壩端以石英質片麻巖、白云母片巖、白云母片麻巖為主,巖體較完整,從壓水資料得知,滲透率為0.21~0.61Lu,無繞壩滲漏問題。片麻巖飽和抗壓強度多在31.00~78.20 MPa,泥灰巖飽和抗壓強度在35.00 MPa左右。左壩端巖體自然坡角為30°~45°,由巖性及構造條件分析,左壩肩巖體較穩定,不會發生較大塌方和巖石崩塌現象。右岸壩端基本為綠泥石片巖夾薄層大理巖、片麻巖及石英片巖,靠右岸山底處有花崗質片麻巖。右岸壩端變質巖系中有正長斑巖、輝綠巖脈侵入,且有深層風化帶和東西向斷裂破碎帶通過,但大部巖石抗壓強度滿足設計要求,斷層物質較好。該地段基巖上部由于風化裂隙發育,無法進行壓水試驗。弱風化巖體透水率0.25~2.10Lu。右壩肩巖石飽和抗壓強度多在31.00 MPa~78.20 MPa。右壩端巖體自然坡角在30°~50°,巖石風化程度較弱,偶見風化落塊。總之水庫經過半個世紀多年的運行,兩岸壩端巖體仍穩定,表面局部風化嚴重,無繞壩滲漏問題[1]。
1)壩址左岸壩端:以石英質片麻巖、白云母片巖、白云母片麻巖為主,巖性較完整;右岸壩端基本為綠泥石片巖夾薄層大理巖、片麻巖及石英片巖。經查兩岸壩端巖體穩定,無不良構造問題,無繞壩滲漏問題。
2)壩頂漿砌石防浪墻存在多條貫穿性裂縫,壩頂瀝青路面存在垂直壩軸線的裂縫。
3)上游塊石護坡厚度不足,上游護坡塊石嚴重風化,局部塊石松動、隆起、塌陷;強度及耐久性均不滿足要求。
4)下游碎石護坡凸凹不平,高低起伏,平整度差。壩腳貼坡排水體塊石普遍風化,裂縫發育較多、強度較低。
5)大壩南北兩側岸壩結合部位存在滑坡堆積物,需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證大壩安全穩定。
[1]劉麗.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拱施與實例[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2,40(11):137 -138.
T697.3
B
1007-7596(2014)07-0181-02
2013-11-30
王啟新(1980-),男,遼寧本溪人,工程師,從事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地質實驗及地基處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