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磊+李宏濤



靜靜的潁河蜿蜒纏繞在禹州神垕大地上,猶如一位純樸慈愛的母親哺育著這塊古老而神圣的黃土地。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陶瓷藝人在這里辛勤地探索和創新,使這里一件件作品都在傳承著鈞瓷藝術的靈韻。
在中國的版圖上,或許神垕鎮顯示的只不過是逗號那么大小的一席之地,而提及中國的鈞瓷,人們就會把傾慕的目光投向這里。這里是陶瓷的王國,更是陶瓷藝人播撒希望和收獲成果的樂園。
許昌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鈞瓷燒制技藝傳承人、鈞天工坊鈞窯的創始人苗紅立就是這一代又一代陶瓷藝人中的一員。他留給記者的印象是戴著眼鏡、談吐文雅,談及鈞瓷尤其激昂和興奮。兒時的他耳聞目睹前輩們為了營生,生產日用陶瓷的艱辛。后來他僅以幾分之差沒能被高等學府錄取,失去了到大學進一步學習的機會。在青春期的俳徊躊躇中,他被那時人們極為羨慕的國營瓷廠錄用為正式工,當時他腦海里就閃現出這輩子注定要與研發陶瓷為業的念想。于是,他抱定決心,苦心學藝,以鈞瓷藝術的傳承創新為追求目標。在接下來的幾年間,他跟隨老一代鈞瓷藝人夜以繼日地搞陶瓷研發,不斷開發出新的陶瓷系列品種,他陶醉于鈞瓷藝術的創造中,夢想著建立自己的鈞藝博物館。
他這樣講述,早些年他研制的陶瓷作品并沒什么特色,造型、工藝、釉色都是中規中矩,只不過是幾件純凈、晶瑩的月白釉筆洗和缽罷了。后來造型比比皆是,鈞釉種類繁多,先期的展廳里雖然五光十色,姹紫嫣紅,但缺乏厚重的文化內涵。研制出的鈞瓷造型設計隨意,釉色飄浮,尚有不少模仿的痕跡。當時,有資深的業內人士到他的展廳欣賞了他的作品后,直言不諱地告訴他,做鈞瓷看似簡單,其實是一門很深奧的藝術。你必須靜下心來,去研究造型、釉色、工藝,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并脫穎而出。為此,他陷入了苦苦的思索中……
那一次,業內人士的造訪對苗紅立觸動很大,他開始深居簡出,長時間在家“修煉”。
2014年春節前夕,記者一行走進鈞天工坊的展廳時,立馬感覺到了展廳的大氣和魅力。展柜上的作品造型簡約且大氣,釉色瑩潤,窯變自然,色澤沉穩,工藝精湛,讓人看了心曠神怡。尤其是他的月白釉作品,均為手工拉坯成型,潔白純凈,乳光瑩潤,玉質感強,令人愛不釋手。徜徉在展廳中,瀏覽著一件件精美絕倫的鈞瓷珍品,就像在享受鈞瓷文化的饕餮大餐,在場人士無不被精湛的鈞藝文化所熏陶。
苗紅立坦言,他這些年一直都在思考著現代鈞瓷該如何做,應該做什么樣的造型,用什么釉,并潛心研究鈞瓷與其他瓷種的不同之處。他的理解是“鈞瓷以其蘊潤雅致、五彩斑斕的釉色著稱于世,同時也是釉和造型完美結合的產物。鈞瓷造型既要講究實用功能,符合生活的客觀規律,又要考慮到藝術美。鈞瓷的釉層豐滿且有流動性,為了適應鈞釉的這種特點,在造型上除了注意圓、扁、方、長、曲、直、縮、張格局合稱和虛實得當之外,還必須做到渾厚端莊、典雅大方、裝飾簡練、線條明朗、棱角突出、起伏得當,從而增強鈞釉的藝術美。鈞瓷傳統造型之所以能流傳千年,就在于器物簡約到了極致,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而且器形規整,窯變深沉細膩,體現了皇室崇高的法度?!?/p>
對鈞瓷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后,苗紅立開始反思自己以前的作品。他分析道:“以前作品的造型隨意性大,耳飾過繁,有畫蛇添足之感;釉色追新求異,反而失掉了傳統釉色的神韻?!庇谑?,他重新給自己定位,從傳統的造型和釉色做起,在傳承中不斷創新,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苗紅立從傳統的出戟尊、梅瓶、虎頭瓶、鼓釘洗、掛盤做起,使用傳統老釉,各道工序都力求精益求精。一段時間之后,他感覺到自己的作品不知不覺中上了一個檔次,器型規整,釉色瑩潤,窯變雖不艷麗,卻自然天成,耐人尋味。尤其是一些顧客的稱贊,著實讓他吃了一顆定心丸。之后,他開始大膽創新,而這些創新都是在遵循器型為釉服務的基礎上的創新。每一件新設計的造型,他都給釉的流動和窯變留足了空間。
苗紅立把一件榮獲“第八屆中國鈞瓷文化節”特等獎的靜心尊拿給記者一行觀看。該器物造型從宋代的雙系罐演變而來,簡潔大氣,耳飾簡約,比例恰當。六個鼓釘既起到了美化器物的作用,又使器物顯得古樸雅致。器物表面釉色流動感強,窯變細膩。更令人稱道的是器物內壁呈現純凈的藍色,就像藍天碧水,讓人感覺到純潔、清新、靜心。每一位觸摸器物的人,大有心靈洗滌之感。
采訪中,記者獲悉,經他研制的一件掛盤為手拉坯成型,中心窯變出一只展翅的鳳凰,鳳凰回頭仿佛在欣賞自己美麗的羽毛,釉畫清晰,惟妙惟肖。后經幾位業界大師和鈞瓷藏家鑒賞后,一致其作品造型古樸端莊,器型規整,釉質有玉的溫潤感,光澤柔和,釉面流動感強;窯變色彩、紋路、斑點、意境渾然一體,給人整體的美感,得到了業界大師和藏家們的高度贊譽,這更使他堅定了對鈞藝精高的追求。他獨自創作的靜心尊現已被嵩山少林寺選中,今后將作為該寺的高端禮品贈送國際友人。
《龍之音》是他龍年精心創作的生肖作品,被評定為“最具創意鈞瓷作品金獎”。他匠心獨具地將龍與傳統樂器琵琶設計在一起,龍首的造型準確而不夸張,威猛而不失溫和,長長的龍須飄拂于琴弦之上,平添了幾分動感,好像龍真的在用胡須拂琴,彈奏美妙的樂曲,呈現出天人一體的美感、濃厚的文化氣氛及創新的時代特征。
記者看到這件作品是以琵琶的共鳴箱作洗面,又似兩個玉碗相環,器身即可視為琵琶,又可視為如意,上端以龍頭為飾,以示吉祥。整體線條流暢,形神兼備,栩栩如生。整體造型典雅別致,釉色溫潤天成,備受業界大家之稱道。
作品《龍之韻文房四寶》是他將龍的造型巧妙地融入文房四寶中的筆洗、筆筒、筆架和鎮紙中,使作品既融入了新時期的藝術特征,又呈現出濃厚的文化內涵。其筆洗,洗面呈云朵狀,又似如意形,沿口上方兩側以龍頭為耳飾,構思巧妙。整體造型端莊大氣,既像潛龍騰淵,又像龍行云端,形神兼備,栩栩如生。
其筆筒,整體以龍為型,龍尾似魚尾上揚,又似中國古代酒器,蘊涵著中華民族質樸、敦厚、樂觀的民族性格以及中華文化所獨有的審美意趣。
其筆架,以龍頭為型,神氣活現,兩端及底部以浪花為襯托,好似波濤洶涌,玲瓏剔透,古樸典雅。
其鎮紙,以龍王降雨為型,噴出的水花化作如意紋底,寓意風調雨順,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與鈞瓷相融合,使其擁有多元文化的氣息。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弊蛱斓某煽兪撬醚鼓傻囊坏里L景,苗紅立清楚地知道,山有多高路就有多遠,他在不斷地探索、拼搏、奉獻。他有信心和決心,因為他相信心中只要有夢,腳下自然生風。他苦心研發,精藝求精,只為將更多更美的陶瓷作品奉獻給社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