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營


灃溪從寨東向寨西流去,把寨子精心地縈繞呵護著,臨灃寨也因此而得名。靜臥在河上的石橋和曲折的紅寨墻好像于水中脫穎而出,夕陽余輝中的臨灃寨就像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將臨灃寨美而不媚的美演繹到極致。沒有都市塵囂的干擾,也沒有濃妝艷抹的裝飾,無論世事怎樣變遷更迭,她似乎都那么怡然自得,靜如止水。
環繞村子的一汪清水千年不竭,靜靜地見證著歷史的古老。始建于明末、重修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的臨灃寨,其寨墻是由淺紅色條石砌筑而成,故當地人又稱臨灃寨為“紅石寨”。寨墻有6米多高,全長約1100米。臨灃寨有東、西、南三個寨門,西寨門取名“臨灃”,東寨門取名“溥濱”,意為此寨瀕臨灃溪、利溥兩水。南寨門叫“來曛”,“來曛”包含著祥和美好、喜慶大吉之意,寄托著當地人對生活和平安寧、財源興盛的期盼。白居易在《首夏南池獨酌》中寫道:“薰風自南至,吹我池上林”,“薰(今同熏)風南來”由此而來,它和“紫氣東來”有異曲同工之妙。從臨灃寨寨門的名字可以感受到一個小村寨厚重的文化底蘊。
明朝萬歷年間,中原地區暴發瘟疫,人口銳減,山西洪洞縣一支朱姓人家移民至此。朱紫貴、朱振南和朱紫峰三兄弟靠鹽業貿易發跡,據說鼎盛時期三兄弟分家時都是用抬筐來分元寶的。朱氏三兄弟發跡后以樂善好施、行俠仗義而為外人尊崇。清朝咸豐末年,面對紛繁亂世,朱氏三兄弟對自家擁有的巨額財富非常擔心,他們商議扒掉土寨墻,修建石寨墻。
改造工程很快開始了。寨墻為外石內土結構,外墻60厘米長的紅色花崗巖取自紫云山,內墻的建筑材料則就地取材,全部是挖自護寨河的土。據說當年給寨墻放線時為求得公正,由一朱姓老人用黑布蒙住雙眼,手提裝滿白灰面的籃子放線,于是就“走”出了人們今天看到的彎彎曲曲的寨墻。寨子里遍布機關,有暗道、死胡同和射擊孔。寨子的修建暗合九宮八卦方位,主建筑朱鎮府,有三條暗道分別通向三個寨門。一百多年來,不知有多少土匪強盜想要洗劫臨灃寨,可最后都無功而返。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的一支精銳部隊久攻臨灃寨不下,只好灰溜溜地繞道而去,一時淪為笑談。
徜徉在寨內一座又一座古老幽靜的庭院,像是走進了歷史深處,油然而生一腔訪古之幽嘆。臨灃寨展示出一冊悠久的村寨建筑史,陳列著一幅歷史民俗風情畫,暗藏著朱氏兄弟創業致富的傳奇故事。
在朱鎮府的官宅,盡管雕梁畫棟凋謝了朱顏,但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磚雕仍舊透出豪門大戶的榮華與富貴。灰磚青瓦的建筑都是內斂而含蓄、樸素而古雅的。寨內大部分是清代民居,尚有明代民居3間,和北京的四合院十分相似,尤為珍貴。這些建筑殘留著風雨剝蝕的痕跡,仿佛每個精雕細刻的門與窗子都回蕩著凄婉的韻味,不由自主地顯示著古色古香。
在臨灃寨,路邊隨便找一位上點年紀的人,他都能跟你娓娓道來一段段傳說,還會領著你參觀一間間明清時期的房屋,告訴你里面的講究和說法。比如,寨子里的老人會告訴你有句成語叫仗勢欺人,其實應該是“丈石欺人”。因為過去的房屋的門廳前都有一條橫石,最長的尺寸是9尺9寸,叫做丈石。這個規格只有房子的主人達到一定級別才能使用,家有丈石,那是有權勢的大戶人家的標志。紈绔子弟橫行鄉里,無惡不作,才有“丈石欺人”的說法,后來演繹成了“仗勢欺人”。再如,長兄如父,就是長兄的房子格局可以跟父親的一樣,其他的只能比父親的房子低一點、小一點。這些在臨灃寨的朱鎮府都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出來。
在朱家的正房樓上,是朱家女兒的繡樓。房間內光線暗淡,窗子上釘有鐵條,樓梯口有扇上鎖的門。據說,大戶人家的女兒要七歲上樓,不到出嫁是不能下樓的,吃喝都要丫鬟侍候,如果一輩子找不到門當戶對的人家,就要老死在繡樓里。現在看來,封建時代的大家閨秀無異于是生活在一座牢籠里,真不如現在普通人家的女兒幸福啊。
我沿著幽深的街巷漫步,穿梭在屋舍民居,看見舊時的拴馬石還在墻上,但再也不見駿馬華車。昔日輝煌的朱家后來逐漸沒落,如今朱家的后人過著閑適平淡的生活;今日的臨灃寨也沒了往日的繁華喧囂,而眼下的這份幽靜卻也讓人回味無窮。這里就像夢里的桃花源,使人留戀,讓人陶醉。
臨灃古寨能夠保存下來,得益于一場洪水。遙想當年,地勢低洼的村子最初建寨的起因是防匪患,也可能是為了防洪水。1958年這里曾發過一次水,水位線達到今天寨墻的高度,本來被計劃扒掉的寨墻從此保留了下來,但水位線以上的地方還是被拆掉了。
如今的臨灃寨讓我不免有一些遺憾,因為我曾見過它原生態的樣子:過去的街道是紅石鋪路,而后人為了方便,前幾年在紅石頭上鋪了一層水泥;最早出去打工掙了錢的村民就把自己家的老房拆掉,建成了鋼筋混凝土筑成的房子;兩個兄弟在分家時把一個雕花屏風一鋸兩半,做了盛糧的缸蓋……當然,現在不會再有這樣的現象了,村民們已經知道這里的一磚一瓦都是寶貝了。
歲歲枯榮的蘆葦,曾是朱洼人的搖錢樹,他們用蘆葦編織成葦席、葦筐等制品出售。那些年,串街趕會賣席之人不用問就知道是朱洼的。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很少人再用葦席了,加之前些年到處在填湖造地,朱洼的蘆葦自然也沒能幸免。失去了這些蘆葦,河里的水小了,鳥走了,朱洼好像也失去了靈氣。好在人們已經認識到失去的珍貴,正在著手恢復蘆葦蕩,但愿不久之后我們能夠重新看到那擋不住的勃勃生機。
厚重的古寨臨灃,真如一本意趣盎然、圖文并茂的書,它獨特的人文歷史和自然風光,讓久居喧鬧之中的人們向往留戀,這也許是人們返璞歸真的心理使然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