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學
從廣東省東莞市莞城區向西行,過博廈、萬江兩橋,再行六七里,就到了大汾村。
大汾村位于東莞市萬江區的中西部,緊鄰廣州,轄區面積2.63平方公里。在一片縱橫交錯的水網中,它被一南一北兩條河涌溫情地圍住。河涌名叫汾溪,如兩個張開的手掌,將大汾村溫柔地捧在掌心,呵護著這個800多年的古村落一代一代繁衍生息,綿綿至今。
與大汾子孫一樣綿綿不絕的是村里的翰墨飄香。這股翰墨的香氣飄了800多年,歷久彌新;其間名士輩出,終被譽為近代的“四大名鄉”之一。2004年是這一代的大汾人最應該記住的日子;這一年,大汾村榮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書畫之鄉)”稱號。——據說,這是廣東省內迄今為止唯一一個獲此榮譽稱號的村級單位。
進士妙答大汾之“大”
據史料記載,大汾這個地名來源于800多年前。大汾村保存的《大汾何氏族譜》說,大汾立村于南宋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61年),迄今已有853年的悠久歷史。
大汾歷來都是萬江區的一個大村,人口一度逾3000人。據《東莞市地名志》記述,大汾歷史上被欽點的進士甚多。而關于“大汾”村名的來歷,民間廣為流傳的故事是這樣的:有一次,當朝皇帝在欽點之后好奇地問道:大汾稱“大”,到底有多大竟生出如此多的人才?一名新科進士巧妙回答到:“上至羅浮尾,下至白市洋;橫行十八鋪(一鋪路等于五公里),掂行(直行)無計數;萬六太醫,千七藥材鋪?!被实勐犃诵南耄哼@大汾上接山、下連海,太醫就有一萬六千個,藥材鋪有一千七百個,的確不小。于是就贊許道:真是名符其實的大汾哪!從此大汾村名揚四方。
其實,那位新科進士玩了一會文字游戲:“羅浮尾”、“白市洋”是當地土名;“橫行十八鋪”并非橫行百里,而是有十八間店鋪;“萬六太醫”的“萬六”亦非數詞,而是一個醫生的名字;“千七藥材鋪”的“千七”則為藥材鋪的鋪名“千七堂”而已。
書畫愛好者眾多
據大汾史料和當地民間流傳,從有明一代開始,大汾村民喜愛書畫之風即盛,臨池習墨者比比皆是。加上當時朝廷開科取士,非常重視他們的字與畫,學子們必須十分用心練筆,學好書法。從明至清,大汾村出了四名進士、三名舉人,他們大都詩、書、畫俱精,名揚四鄉,并多有作品散落民間。書畫之風傳承下來,大汾村里學子個個能書善寫。東莞民間流傳這樣一個民謠:隨便哪一個地方的人都可以到大汾來賣東西,就是不能賣對聯、賣弄文采!因為大汾村民個個都能畫幾下、寫幾筆。
民謠雖然有些夸張,但是一個村里面僅僅近代就出了不少名人。早期以何星榆、何友文為代表人物。蘇觀生,明萬歷賜進第,官拜“產部給事”;和翰,明正德年間鄉進士,授河南封邱縣教諭。清朝咸豐年間舉人何星湖、何日賓、&之祿等等。至當代,廣東省的中醫名家何炎燊,書法家何為、何鏡賢等等?,F在,你隨意彎到村里走一走,也許就能遇見幾個握筆拎墨之人,或為鶴發似雪的耄耋老人,或為總角宴宴的黃嘴小兒。
人物眾多,事跡突出,自然越來越受到政府重視。1978年1月,東莞縣文化館舉辦書法展覽,大汾村的作品占有七成多。當年5月,東莞縣文化局在大汾村召開了全縣書法創作現場會。30年之后的2008年,東莞市在市博物館舉辦了“大汾社區首屆書畫展”, 共有50多位大汾書畫社成員以及大汾外出鄉親書畫愛好者的作品111幅展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書畫展是東莞市首次舉辦的社區級大型書畫展。2010年東莞市文化系統又在大汾的何氏大宗祠舉辦書畫名家作品巡展。還有一件讓大汾村民引以自豪的事:2004年10月,大汾村被廣東省文化廳授予“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書畫之鄉)”稱號。據說這個也是廣東省首次給一個村級單位頒發的藝術之鄉稱號。
原生態的藝術部落
大汾村的書畫活動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社區既重視培育書畫活動骨干,又積極引領多種群眾文化藝術發展,是東莞市生機勃勃的群眾文化活動的一大亮點。其原生態的歷史文物多多,是滋生和灌溉這個村子生生不息的文化香花與大樹的源泉和活水。幾百年來,大汾村民酷愛書畫藝術的傳統,追根溯源,完全來自它悠久而厚重的歷史文化。
大汾存有眾多文物古跡。古橋就是“大汾十二景”之一。它一共有三座——連步橋、種德橋、青云橋,均為明朝年間所建,1993年被列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連步橋和種德橋皆于明嘉靖年間由大汾鄉人何應陽所建,后裔何啟亨于康熙年間重修。前橋由紅砂巖砌筑,長15.7米、寬3.6米、高4.8米?!洞蠓诤问献遄V》記載:“連步橋頭鐘韻,橋下有神奇梵語,交峙遠近。登斯橋邊,鐘聲裊裊,隨風送至,音韻悠揚。”后橋則為紅砂砌墩式平拱,長13米、寬4.1米、高3.1米。兩橋仿佛“姐妹”般相向而望?!洞蠓诤问献遄V》說種德橋:“橋下風帆,橋上人蹤,往來相繼?!薄叭绽飰m囂,夜間嫻靜可親”。青云橋于明朝萬歷年間由鄉人何景瞻等籌建,清朝同治二年(公元)重修,為梁式平拱橋,長17米、寬4.1米、高3.4米。橋身仍是紅砂巖所建,橋面欄桿和望杠均為花崗巖,極具濃郁的水鄉特色。族譜里有言:每當潮漲溪頭,鷗鳥尋盟,浦里漁歌互答;眺玩于斯,愈暢雅懷。如今這三座古橋依然保持很好的面貌,只有些許的磚石被歲月磨損,橋下的河涌已被填埋成了“旱橋”,留給后人無盡的遐想。另外,何氏大宗祠、文昌廟、素庵和多個家塾等等的文物古跡,在滄桑歲月中依然屹立在大汾村,依然一日復一日地注視和影響著它的子民后裔。
厚重的歷史文化沉淀,濃郁的書畫藝術氛圍,名家輩出的人物榜樣,已經越來越吸引了許許多多的游客和文化藝術愛好者紛至沓來,也使得一些學者專家前來觀光考察。為進一步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將保護盒開發并舉,大汾村自2012年起開始有計劃維護這個難得的“原生態藝術部落”,以保護為主,適當開發,目標是成為東莞市書畫創作基地和文化創意產業基地,讓祖先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魅力。當地文化工作人員告訴我,大汾村正在圍繞書畫主題,逐步建立起一個以自然村落為單位,以九座祠堂展示路線為主軸的藝術創作、藝術交流中心,使大汾村慢慢地真正變成原生態的“藝術部落”,在表現大汾書畫文化藝術魅力的同時,展現嶺南傳統文化的光輝與燦爛。endprint
沃土新苗:
何澤鑫和他的百翠閣
1978年5月出生的何澤鑫是地地道道的大汾人,衣著簡樸整潔,談吐優雅斯文,一副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模樣。也許自幼耳聞目染的緣故,他自小學四五級起就愛上了書畫,從學校的墻報到村里的各類宣傳欄。畫著畫著不知不覺就特別愛畫竹子。成年以后,他更是一心一意醉心于畫竹子,與竹子結下了不解之緣。經過二十余年的磨練,他潛心學習,觸類旁通,博采畫竹大家之長,每每力求做到胸有成竹,意在筆先,慢慢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觀摩他的竹子畫,呈現在眾人目前的是一幅幅栩栩如生、清新灑脫、生機盎然的竹子畫卷,令人仿佛置身在青山翠竹的海洋之中。
每當有人問起為何醉心畫竹子時,何澤鑫總是凝神靜氣地回答說:竹在中國文化中是氣節、堅貞和骨氣的象征,是“歲寒三友”之一。他從小就對竹子有深厚的感情,非常崇尚竹子的精神與品格。二十多年來,竹子的神韻和形態以及所表現出了的高潔,在何澤鑫的心里深深扎下了根,不可抹滅。特別是2011年他參觀蘇州博物館,那些傳世的畫竹名作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他畫筆下的竹子,體現了他對社會、人生、自然和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展現了他的人文情懷。
2012年11月,他的畫竹之作《君子圖》入選并參展“廣東省政法系統第三屆美術書法攝影作品評選展覽”,并刊登在2014年1月號的《廣東黨建》雜志上。2013年10月,由東莞市書法家協會和東莞市美術家協會主辦的“此君日日報平安——何澤鑫書畫展”在萬江區圖書館開幕,展示了何澤鑫二十余年畫竹的40多幅代表作。開幕那天,書畫界領導、同事、朋友和參觀者絡繹不絕,展覽廳里面處處呈現議論、贊許和鼓勵的聲音?!赌戏饺請蟆芬浴?0余載畫竹不輟》專題報道,本地廣播電視臺也以“本土青年書畫藝術家何澤鑫書畫展今日開展”為題廣泛宣傳,以贊揚和激勵這位青年藝術家的勤奮和成果。何澤鑫參加了東莞市的書法家協會、美術家協會,并擔任萬江區的書法協會副會長、美術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還是加拿大書法協會海外名譽顧問。2007年9月,他的書法作品送到加拿大參加“首屆加拿大國際書法藝術大展”,被對方稱贊是“對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弘揚中華書法藝術及親善友誼作出了貢獻”。
2013年8月,他自籌資金,把已有120多年歷史的祖屋加以改造、裝飾,整理出來近200平方一個簡樸、優雅、書香味極濃的書畫工作室。因為極愛竹子,又很喜歡現代大作家袁鷹的著名散文《井崗翠竹》,所以他把工作室取名為“百翠閣”。百翠閣內錯落有致地分布著五個功能各異的房間,有創作室、茶室、書室、作品展覽室,供良師益友們互相學習、交流。為了給對書畫有興趣又好學上進的學生輔導和培訓,為了繼承和保留古圣先賢的文化傳統,他還專門布置了一間上課培訓室,招收了40余名本村少年兒童來此學習書畫。他還打算邀請一些志同道合的有識之士來此共建書畫活動室,并開展中華傳統文化的讀經活動。他相信,在當代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偉大工程里面,一定有中華傳統文化的元素。
百翠閣門前,黃菊花郁郁蔥蔥;院內蘭花香氣陣陣,年桔金果燦燦。尤其是一盆盆的小葉竹子,蒼翠欲滴,挺拔似劍。還有懸掛在堂前室內的一幅幅竹畫作品,把這個簡樸又充滿古風韻味的書畫工作室裝點得優雅、靜謐,散發著濃郁的翰墨香氣。百翠閣前,寬寬的母親河汾溪水蜿蜒而下,在陽光下像一條金色的紐帶,滋養和護衛著這個800多年的古老村落,也撫育和照耀著這個咿呀學語的稚子百翠閣。
何澤鑫看到記者來采訪他,一邊在古樸、典雅的茶室給記者泡茶,一邊略帶靦腆地擺手搖頭。他很謙虛地說,自己生長在農村,不是書畫科班出生,又沒有正兒八經地拜過名師,愛畫畫那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自學成長。記者贊揚他是“沃土新苗”。他微微點點頭,又說到,可能是因為沒有名師指路,所以進步緩慢,甚至常常走彎路。但也正因如此,他的藝術沒有條條框框,沒有因襲老路,往往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形成竹畫風格多樣,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臨別之際,何澤鑫送了一本他的《百翠閣書畫工作室活動》和《何澤鑫書畫墨痕》給記者。放眼望去,汾溪河堤上,一排排隨風搖曳的岸柳和榕樹枝,就好似預示著何澤鑫與他的百翠閣,正沐浴著明媚的陽光,乘風破浪,朝向光明的未來前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