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庫
(哈爾濱市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76)
綠色水產品的概念是從綠色食品延伸而來的,綠色水產品實行“從水體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管理模式。它是經專門機構認可,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無污染、安全、優質的營養水產品。目前,綠色水產品養殖生產還面臨著以下幾個問題:
苗種是水產養殖業的基礎,好的苗種是指種質基因良好、沒有退化、抗病力強、生長快速、飼料利用率高、肉質良好、有一定遺傳穩定性的種類,并且應該是由原種繁殖的子一代——良種。提高苗種的質量主要有以下措施:
1、雜交育種。將優良的品種或品系通過人工雜交育種的手段,定向培育出生長快、抗病和抗逆能力較強的種類供廣大養殖者進行養殖。這是我國目前最主要的育種方式之一,如銀鯽、豐鯉等。
2、生物工程技術。通過雌核發育、家系選育并結合多系雜交育種,或通過人工誘導使水產品種的染色體加倍來進行育種。如建鯉、單性羅非魚等。如工程鯽,三倍體的品種具有生長快、個體大的特點。現在人們對DNA認識越來越清楚,其通過分子水平育種技術也將日趨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出現越來越多運用DNA技術培育出來的符合人們意愿的健康品種。
3、無病害苗種的生產。在集約化養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養殖品種的病害也越來越多,尤其是病毒性疾病。故現在常規苗種的培育中,提倡“健康育苗”、“無病毒或無菌育苗”即在整個育苗過程中嚴格選擇親本,嚴格控制水體中細菌病毒和其它有害生物的數量,使降到最低的程度,利于今后的養殖。如現在許多蝦苗的培育用此法,如無特定病毒的蝦苗SPF。今后還將從基因水平提高其抗病力。
4、養殖種質的遺傳特性檢測。我國目前的養殖業,對養殖品種僅停留在引種、開發及馴養的階段。隨著養殖業的發展許多優良品種因長期的近親繁殖,其生長等遺傳特性有所變化,必須對其進行定期的檢測,做到心中有數。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做得比較好,我國在這方面的工作做得較少,在養殖生產上也帶有一定的盲目性。
5、嚴格控制盲目引種。我國近幾年來養殖品種的增加比無論哪個時期和哪個國家都多,這也帶來了嚴重的后果。無論從國外或從省外(包括跨地區)引種都必須進行嚴格的檢疫(尤其前者),搞清楚該區系原有的病害和本身該品種的帶菌及發生的病害情況,引進后將對本地的病原區系產生的影響及對本地主要經濟養殖品種的危害評估;搞清引進該品種對生態平衡和種質資源的影響將是如何的,才能引種。盲目引種對我們原有養殖及引進品種的危害而造成損失已經很多,特別是蝦蟹鱉養殖中的病害。應嚴格執行農業部頒發的“水產苗種管理辦法”。
6、優良種質的復壯。即對生產上大規模養殖的品種進行種質的復壯,目前主要的做法是定期引進原產地或天然的種質,改善因養殖時間長而造成的養殖生長特性下降或個體變小的變異。許多養殖品種中存在這一問題,如青蝦、河蟹品系的混雜和近親繁殖,使商品的規格在同樣的養殖條件下,變得越來越小。
養殖水環境隨著工業的極大發展造成的污染越來越嚴重,這是世界性的環境問題,包括水體的直接污染、陸地的污染和大氣的污染,但最終都將污染水體環境。而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其本身的生物污染也日益嚴重。環境條件惡化,必將造成養殖品種病害的增加,又促使養殖者用藥的增加,使得重金屬和農藥越積累越高,也使抗生素的殘留增加,從而影響了產品的質量。改善養殖水體環境的主要措施有:
1、場址和水源的選擇。新塘的開挖則必須考慮到場址的選擇。開塘一定要選在水源充足,水質清新,未受或少污染的水源附近。要了解周圍全年的工業污染、農藥污染的情況,必要時進行水質檢測,使其符合我國的漁業水質標準。
2、底質的改良。每年除清除過多的淤泥外,最好在冬季讓其干置,通過冰凍和日曬殺死大量的有害病原體及其孢子、芽孢、休眠卵等,減少來年發病的數量。并且使底質龜裂后可使空氣與土壤充分接觸,使底質中的有機質充分氧化,將有機物礦化成無機鹽,可成為來年池塘中餌料生物的營養源。每年放養之前,使用足量的生石灰,與淤泥充分混合,一可保持水質pH的穩定和微堿性的水環境,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的繁育,減少病害;二可使底部淤泥較為疏松,增加通透性。
3、徹底清塘。清塘可以在年底干塘時或來年放養之前,主要目的是清除池塘中的野雜魚蝦和病原體,利于養殖的成活率和減少養殖過程中的發病率。
4、清除過多的淤泥。對老塘顯得尤為重要,淤泥往往是病菌大量繁生的場地,而且過多的淤泥又會造成養殖過程中的過多耗氧,也會引起養殖旺季病害的暴發。一般只留10cm左右的淤泥即可。
飼料是水產養殖的物質基礎,各養殖品種因其特性不同對飼料的營養需求也不同,而且同一品種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飼料的營養要求也不盡相同。在眾多的養殖品種條件下,至今我國對各主要養殖品種的營養需求基礎研究不夠、飼料生產的行業管理不夠健全,所以各飼料生產廠家各自為政,標準不一,添加成份不同、原料差異較大,超標準使用合成類促生長劑。結果是各營養成份不一定能滿足需要,原料或飼料變質,或是添加的粘合劑等化學物質不達標,或是添加的藥物不規范。對生產造成的影響是:
首先是營養性疾病,出現諸如脂肪肝、高糖肝等肝臟病變,或是體內脂肪積累過多,或是許多的維生素缺乏癥,或是生長不良。其次,造成養殖品種的體質下降,易被病原體感染易發病,影響成活率,其結果是養殖者增加用藥量并造成殘留量增加。第三,最終產品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改善主要措施有:
1、首先對養殖品種的營養需求必須搞清楚,確實根據養殖品種及不同階段的營養需要來確定相應的飼料配方,配方要科學合理。在此同時呼吁必須加大對水產養殖飼料和營養方面的基礎研究工作。
2、對生產飼料的原料要嚴格把關,變質的、污染的和不符合要求的原料應拒用。
3、對于添加劑的使用(營養性添加劑和非營養性添加劑,如維生素、無機鹽、抗生素、粘合劑、天然促生長劑)要符合規范,尤其是后三者。化學合成的粘合劑,雜質多或不符合健康標準的堅決不能用。制藥餌用的抗生素不能濫用,要了解其殘留的特性和是否符合獸藥典,上市前必須有足夠的休藥期(15-20d不等)。
4、成品飼料的儲藏應在規定的時間內使用,不能過期或變質后再繼續使用。
5、對一些需在投餌時添加的物質(如油類),產品的說明中應給予明確指出:添加的量、種類、比例、要求,不能隨意添加。
6、在養殖生產中為降低飼料成本,或出于提高飼料效率,或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而使用的動物性或植物性飼料,必須堅持不變質、不受污染、適量使用的原則。
7、各地的水產或農業主管部門和飼料檢測監督部門應按國家或地方標準嚴格規范和管理當地的飼料生產廠家,進行依法管理。對銷售商家同樣必須進行規范管理,嚴禁銷售偽劣產品。
8、進行科學投飼。從養殖的角度來講,還是應該堅持合理科學的“四定”投飼方法,以減少病害,提高成活率,減少用藥,保證養殖品種的健康狀況。
水產品種類繁多,養殖環境又分海水、淡水和咸淡水,在整個養殖過程中由于苗種、飼料、管理、技術、水質、溫度、氣候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或多或少會有疾病發生,嚴重的會影響成活率和產量,甚至絕產,所以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是水產養殖中的一項重要工作。為提高產量和效益,提高水產品的質量,對所養殖的水產品提倡預防為主的方針,一旦發病需做出正確診斷,合理選擇藥物進行治療,盡量使所用的藥物發揮最大作用而藥物的殘留降低到最低水平。從健康養殖的角度出發應實行以下措施:
1、正確診斷病因,合理選用藥物,嚴格掌握藥物的適應性和理化特性。正確的診斷是成功治療的首要條件。注意藥物發揮療效需要一定的時間,不能指望用藥的當天就能迅速見效,有時在用藥后的一二天常有死亡增加的現象,如果藥物的劑量是在安全的范圍之內,可能是由于藥物把動物體內的病原菌殺死后促使細菌細胞同時釋放出內毒素,造成動物的急性中毒死亡。這種情況下一般在3-4d后死亡率即會下降;否則應考慮藥物劑量過大。疾病發生的后期往往會出現多種病原的混合感染,臨床上常見的有車輪蟲和細菌混合感染的爛鰓病,病毒和細菌混合感染引起的腸炎,這時必須有針對不同病原的治療方案。正確診斷后根據藥物的適應來選擇藥物,并采用合理的投藥方法。
2、使用藥物宜早不宜遲。發病動物一般最早出現的癥狀是食欲喪失,也就不能攝食藥餌,口服藥物對發病的動物不起作用,已發病的不易治好。而投用的藥物對當時尚未發病的動物起了預防性的保護作用,所以對養殖動物來說真正的治療是很少的,故水產養殖上更顯示出預防重于治療的重要性。動物發病后如果治療太遲,發病率就會迅速增加,給治療帶來困難。
3、內服外用藥物結合使用。兩種給藥具有不同的作用。對于細菌性疾病無論是體表感染還是全身感染都應內服和外用相結合,對于體表寄生蟲感染,一般只需使用外用藥物即可,但有時采用內服給藥也可奏效。
4、必須強調綜合治療措施。應用抗菌藥物治療細菌性疾病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認識到動物自身免疫力的重要性。過分依賴抗菌藥物的功效,而忽視飼養管理及水質環境的改善常是失敗的主要因素。
5、注重藥物各類的選擇。所選藥物應在獸藥典中所列的品種中選出,并盡可能選用中藥,或選用已經臨床試驗、安全性好、品質保證、殘留量少、殘留時間短的藥物,對藥物的殘留標準和程度要做到心中有數,對水產養殖中的常用藥物更應了解其特性,必要時需要有休藥期,以避免盲目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