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環境保護相鄰權制度是現代民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對當代環境問題的有效回應。我國的環境保護相鄰權制度既植根于相鄰不動產環境保護的現實土壤,在制度理念和法律技術上又借鑒了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和地區的立法和司法經驗。
環境保護相鄰權制度發軔于羅馬法。
在羅馬法時期,已經孕育相鄰環境保護的意識與理念。古羅馬的羅馬法學家拉貝奧(公元前50~公元20年),認為,如果你在你的土地上施工、挖掘、播種、砍伐、修枝及建筑,將污染、惡化或改變某人在這一年中正當地通過你的土地導流的水,你的行為將會被禁止。
古羅馬法學家阿里斯多則主張,因經營奶酪作坊需要不斷生火而產生大量的煙,和在自己的土地上因安排家庭生活而以通常方式生火所產生的煙,在法律效果上是有區別的,對于前者,高地的所有人可以對低地的所有人提起訴訟,主張其無權排煙。在羅馬法學家看來,對于一般情況下的污水或煙霧侵害,其程度輕微者,相鄰人無權請求加以禁止;而排出過量的煙霧或流出大量的污水則屬于禁止之列。這些“權利不得濫用”的意識和“容忍”的觀念,正是現代環境保護相鄰權制度的核心理念。
我國較早規定相鄰權的是民事法律,當然其內容是包含環境保護相鄰權在內的傳統相鄰權。《民法通則》第83條規定:“不動產的相鄰各方,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采光等方面的相鄰關系。給相鄰方造成妨礙或者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
環境保護相鄰權與傳統相鄰權相比,有共同點——都體現了經濟價值;也有不同點——環境保護相鄰權還體現了健康價值、美學價值、生態價值等。健康價值是指公民能夠在清潔、舒適的環境中生活;美學價值主要指人精神層面的享受,比如優美景觀眺望權;生態價值是一種隱性價值,即通過環保相鄰關系在一定范圍內的調整,最終達到對整個生態環境有益的效果。因此,傳統的相鄰權規定,無法有效保護遭受環境污染的相鄰權人。
之后,我國一些環境方面的單行法規,諸如《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等對噪聲污染等環境保護相鄰權進行了規定,但是仍然缺乏涵蓋所有環境保護相鄰權范疇的一般法律規定。
2007年,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物權法》。針對現實生活中迫切需要規范的相鄰不動產環境保護問題,該法第90條確立了相鄰不動產環境保護的一般規則:“不動產權利人不得違反國家規定棄置固體廢物,排放大氣污染物、噪聲、光、電磁波輻射等有害物質。”這是我國從法律層面確立了環境保護相鄰權。
在現代社會,人們生活環境的質量日益受到重視,各國政府都在加大環境保護的力度,其中重要的舉措就是加強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立法。但是保護環境不能只靠環境保護法,在確定侵害環境的民事責任等方面,也需要民法“出場”,這就是物權法規定環境保護相鄰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