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民
(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哈爾濱 150080)
城市濱水區景觀設計綜述
王浩民
(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哈爾濱 150080)
城市濱水區作為連接陸地與水域的紐帶區域,是一種獨特的現狀景觀,是構成城市形象的主要要素之一。同時,城市濱水景觀也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綜合體。文章對城市濱水區的概念和特征進行了闡述,總結了濱水景觀設計的原則,指出城市濱水區景觀及模式,對濱水植物景觀設計和濱水設施進行了闡述,并對某濱水區景觀設計實例進行了剖析。提出了城市濱水景觀在提升城市形象、擴展城市休閑空間,發展城市旅游,最終促進城市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濱水區;景觀設計;設計原則;濱水植物;濱水設施
濱水區對于人類有著一種持久的、內在的吸引力,城市濱水區是最能引起人們前往的地方。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建設如火如荼,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已遠遠不滿足對物質的追求,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上的愉悅與滿足。在這一內因推動下,城市濱水區建設除了要滿足最基本的防洪、水利功能要求,更要充分利用濱水特有的自然要素,將濱水區建設成為具有吸引力、體現生態和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間。因人們喜水的天性,不論是居住區、廣場、公園,甚至學校,濱水景觀的建設隨處可見。
而對于城市中有著重要地位的河流、湖泊,其濱水區發展肩負著大規模城市更新的重要職責。它在整個城市景觀系統中起著統領全局的作用。現代城市濱水景觀設計在整個景觀設計中是最具綜合性、復雜性,也是最富有挑戰性的。
城市濱水區概念與特征主要從2個方面入手:
1.1 城市濱水區概念
城市濱水區是城市中特有的空間地段,是與水域相毗鄰的特定區域。濱水空間將城市路網形態有效延伸至濱水區,將城市與濱水區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1]。城市濱水區中,水體與陸地彼此滲透,各景觀要素互相融合、交相輝映,共同構成環境的主體要素,成為城市中特殊的一處景觀空間。
1.2 城市濱水區特征
城市濱水區因其水陸交匯的地理優勢,而使該空間具有發展的多樣性。由于濱水區特有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與水密切聯系的特有文化特征,使濱水區具有其區別于城市其他區域的環境特征。主要體現在5個方面:
1.2.1 開放性
作為城市公共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濱水區是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重要組成,是人們戶外活動的重要場所。
1.2.2 多樣性
在城市濱水區進行多樣性的綜合社區建設,以達到城市的用地平衡。其多樣化的娛樂、貿易、碼頭等功能,為人們提供豐富的連續印象和真實體驗,提升了濱水區的魅力。
1.2.3 歷史、文化性
在古代,城市濱水區多數是在已有的港灣設施的基礎上建設而成,延續了一座城市文化的發展,見證了一座城市逐漸繁榮的過程,參與了城市的歷史變化。
1.2.4 敏感性
城市濱水區作為城市的重要空間,具有景觀、生態、社會等多方面的敏感性。
1.2.5 生態性
城市濱水區景觀建設離不開植物景觀的營造。通過合理的植物配置,充分發揮植物特有的生態功能。豐富的植物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小氣候環境,緩解城市熱效應,為城市注入新鮮空氣。同時,使人置身于植物的世界,融入于自然中,達到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美好境界。
城市濱水區的景觀設計重點是借助濱水區在自然條件上的特點,凸顯濱水區親水、近水的優越性。城市濱水區建設的首要功能是滿足城市防洪安全。然而,現實生活中城市與水多數被隔離,人的行為與視線受到阻礙,濱水區的親水性漸漸消失。
同時,隨著生態環境被破壞,水質污染、垃圾成堆,人工堤防和水的自然景觀及沿江街道景觀設計不協調,使得市民逐漸遠離水景觀,濱水景觀的親水優勢消失殆盡。因此,改善水質,營造水體可及性,構建水體—堤防—沿江路—建筑(環境)“四位一體”,即實現環境的協調。
2.1 防洪安全原則
濱水景觀設計除了要滿足休閑、娛樂等功能外,還必須具備一項特殊的功能,即:—防洪安全性。在有洪水威脅的區域做景觀設計必須在滿足防洪需求的前提下進行。可以選取石材對防洪坡段進行設計,利用石材的形式變化或者機理變化塑造不同的視覺體驗。
可以選用水生植物或耐水濕喬灌木進行植物景觀的營造,裝飾堤岸環境為游人提供一個休憩的場所,同時,又為水下生物提供食物和棲息地,對生物繁衍生息起到促進作用。
2.2 生態原則
應用生態學理論來指導濱水景觀設計,使設計在最大限度地保護環境的同時又能滿足人們對景觀的欣賞并實現景觀的功能價值。具體體現在4個方面:
1)保持設計地貌的整體性與連續性。
2)遵從設計地貌的生態環境特征,減少人為干擾與破壞。
3)防洪、生態、景觀等多功能兼顧。
4)以綠為主,生態優先的原則。
2.3 空間層次豐富原則
以往的園林景觀更多的是關注美學上的平面構成,而忽略了豎向上的變化給人帶來的視覺感受[2]。對于人的視覺來說,豎向的高度變化遠比平面上的變化更能引起人的關注與興趣。
濱水景觀的立面設計包括硬質景觀設計和軟質景觀設計:
2.3.1 硬質景觀設計
硬質景觀主要運用道路、上下層平臺等手法進行空間轉換和空間高差創造,給視覺以不同的立體感受。
2.3.2 軟質景觀設計
軟質景觀主要是對植物進行合理的配置,形成地面的高差。如在對喬木、灌木、草花進行植物配置時,先堆土成坡形成一定的地形變化,再根據地形和擬達到的視覺效果,結合植物的特性種類分高低立體種植,以達到豐富空間層次的效果。
2.4 景觀統一原則
在濱水景觀帶上結合城市空間總體特征,布置風格統一的空間系統綠地、廣場、公園,營造出宜人的城市生態環境。
可在濱水景觀帶適當的位置上進行節點的放大處理。放大成廣場、公園,在重點地段布置園林小品或城市地標。將這些點、線、面合理結合,使綠帶逐步向城市擴散、滲透,與城市其他綠地元素構成完整的系統。
城市濱水景觀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增加水路交通樞紐、完善城市交通系統、增加城市景觀內容、發展城市休閑娛樂和觀光游覽、保護濱水區生態平衡。
由于濱水區各景觀功能不同,故其各功能所對應的具體景觀模式和空間布置也存在很大差異。因此,為充分展現城市濱水景觀特色,發揮其特有景觀功能,需要科學合理地對景觀進行精心規劃和設計[3]。
3.1 城市濱水景觀道
城市濱水景觀道主要分車行道和步行道兩類,而這兩類景觀道又因特殊的親水性又分親水性和非親水性兩種[4]。
3.1.1 親水性道路
親水性道路指游人在沿途中視線可以直達水系,所以在規劃設計時要充分考慮與水體的布局形式相結合。
3.1.2 非親水性道路
非親水性道路是指游人在沿途中視線不能直接觸及水系,因此需要濱水區的整體空間設計能夠與景觀道路相協調,設計與水系的連接空間。沿水域范圍設計成閉合的濱水景觀道,注意道路的轉、承對游人的視線、親水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全面發揮道路指導景觀視線的作用。使游人在沿途中既可以遠遠欣賞到濱水的整體景觀,又可以更進一步地親水、玩水與之親密互動。
3.2 城市濱水廣場
城市濱水廣場設計應尋求地域景觀與城市景觀的融合,強調廣場景觀設計的地域性和獨特性。使自然景觀類型成為濱水廣場的空間骨架,游憩活動場地融入于自然環境之中[5]。
具體設計時,在一系列連續性的帶狀遞進空間引入自然地理景觀的同時,將水域景觀通過濱水廣場引入城市空間,突出臨水而建的城市特征。
可通過自然泊岸緩坡入水的方式,令人與水自然接觸。也可水中建造人工堆積的小島,棧橋從湖岸延伸入島,游客站在棧橋上,環顧四周的綠意,仿佛置身林中水的中央。使人們從心理上融入環境,為人們創造良好的親水環境[6]。
3.3 城市濱水公園
城市濱水公園既是陸地的邊緣,又是水體的邊緣,是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建設系統交融的城市公共的開敞空間。因其具有開闊的水面成為旅游者和市民青睞的休閑場所,濱水公園具有濱河和公園的內涵,因而具有親水性、生態性和需求多樣性的特點。
濱水植物景觀設計主要包括2個方面的內容:
4.1 濱水植物景觀設計原則
濱水植物的選擇應滿足耐水濕的要求,充分發揮植物特有的生態效應。在植物配置中,選擇的植物能夠形成多層次、豐富的綠化體系,與濱水景觀帶成為統一的整體。以層次分明、富有變化的節奏,增強濱水綠化空間的視覺效果。
4.2 濱水植物配置形式
濱水植物因其多樣的形態、功能,可以通過多種配置形式形成不同的景觀效果,以達到不同的景觀功能。主要有4種形式:
1)選擇體型端莊、姿態優美、開花繁茂的物種作為觀賞孤植樹,以觀賞植物單體美為目的的標本式。
2)以功能性為主兼顧觀賞、保持岸帶生態連續性的線性種植。
3)以主題、組景為主的組團式種植。
4)以喬木、灌木、草花合理配置,用于濱水開敞空間,突出視覺通透性的疏林式。
城市濱水景觀的構成離不開濱水設施。它所發揮的作用除了其本身的實用功能外,還要體現其裝飾性和意象性,為城市景觀服務。濱水設施與濱水景觀相輔相成,同時濱水設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和經濟發展水平。
濱水設施按其功能可分為景觀設施、圍護設施和功能服務設施等。在設置這些設施的過程中,要充分兼顧到其自身的使用功能、美化功能和其對行為、空間的阻隔、引導和劃分作用。
主要包括6個方面的內容:
6.1 項目概況
某濱河帶狀公園項目區位于東北老工業基地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項目用地性質為城市公共綠地。該項目沿河景觀帶是城市重要的生態廊道、景觀廊道以及通風廊道。
該河流是城區北部的重要水系。壩體常水位為混凝土護坡,頂部1/2為軟質覆土護岸。南岸有部分綠化種植,以喬木為主。上游有部分水生植物。
河流兩岸以工業用地為主,人流稀疏,主要以小體量的休憩場地結合防護綠地進行設計。該濱河帶公園的建設不僅是對牡丹江城市”八字方針”(濱水、園林、現代、簡約)的真正體現,同時也是牡丹江打造生態宜居城市的新亮點。對于提升城市的品質、改善城市的環境起到了促進作用。
6.2 設計定位
設計定位主要從4個方面進行闡述:
6.2.1 浪漫:面向未來的城市空間
美學規劃的城市空間,展演濱河的浪漫風情。靈動舒緩的規劃布局,岸線兩側大色帶栽植手法,形成極富沖擊力的未來城市景觀。
6.2.2 融匯:面向未來的行為模式
多元化的城市空間、多樣化的生活方式。岸線休閑空間、街邊公園及豐富的配套設施體現多元化的空間模式,與現代人多樣化的生活方式融合。
6.2.3 繼承:面向未來的文脈景觀
繼承區域歷史文脈,升華創新城市景觀。城市歷史文脈的延承,帶有濱河區域特色、風土人情的景觀構件及小品雕塑,新穎現代的表現形式將城市景觀升華。
6.2.4 生態:面向未來的生態系統
可持續性生態策略,放眼城市未來。倡導生態低碳的發展理念,運用環保可再生的景觀材料,綠色能源太陽能。廣泛運用鄉土樹種,倡導節約型園林的種植模式。
6.3 存在問題
規劃設計中遇到的問題主要有4點:
1)濱水區生態環境惡化、水面枯竭、生態效能降低,對景觀的打造產生了一定的限制。
2)項目區位于嚴寒地帶,區域內植物品種較少,對植物景觀的打造形成一定的影響。
3)河流兩岸工業化污染嚴重,對后期景觀的打造形成一定的阻礙。
4)河流穿過城市老城區,如何解決景觀帶與現狀建筑、道路之間的交叉關系。
6.4 解決對策
解決對策有4點:
1)進行雨污分流,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進行河道清淤排污,重新規劃生態廊道,凈化調節兩岸環境。
2)針對冬季寒冷的特殊地理條件限制,在后期植物的選擇上進行嚴格控制和篩選,盡量以鄉土樹種為主,保證樹木栽植的成活和后期良好的長勢。
3)針對一些污染較大的工廠,在后期植物的選擇上會選擇抗污染有凈化空氣功能的特殊植物。
4)通過現場踏勘,充分了解河道兩側已有的建筑布局及業態屬性,在規劃設計中合理布置軟、硬質景觀的布局形式及功能屬性。
6.5 空間類型
設計區域內場地類型主要有3種,結合不同類型場地空間及周邊的業態屬性,營造出與城市相適應的的景觀空間,最終使其形成如繩索一樣緊密串聯的濱河景觀帶。這3種空間類型為:
6.5.1 舒展自由的濱河空間
結合多樣的空間變化創造豐富的沿河景觀。
6.5.2 縱深感強且狹長的濱河空間
沿河設置濱河步道,其余空間主要以植物綠化為主。
6.5.3 地塊較開敞的濱河空間
結合場地開敞地塊設置景觀節點空間。
6.6 道路設計
河流兩岸主要為工業用地,人流稀疏。道路布置主要由市政路、搶險路及游園路組成。可以將搶險路與壩體結合設置,游園路結合空間場所及周邊業態屬性合理布置,在污染較大的工業地段主要以防護綠地為主。
城市濱水景觀區作為連接陸地與水域的特色景觀區域,是城市景觀中最為亮麗的一抹。規劃設計濱水區時,在遵循濱水景觀設計原則的基礎上,應努力構建景觀的自然化空間,在充分認知其人文歷史和自然條件的基礎上結合地域性景觀類型的特征,提煉出主要的設計元素,構成景觀的空間結構。
同時,在構建濱水景觀的過程中,既要考慮環境的優美,又要注重城市的發展和保護。
此外,濱水景觀區的設計更要與城市設計和經濟發展聯系在一起,通過改善城市形象以吸引更多的人來此投資、工作居住、旅游觀光購物,進而促進城市的繁榮與發展。
[1]張藍.現代城市濱水景觀建設的思考[J].廣西城鎮建設,2012(06):49-52.
[2]呂娟.城市濱水景觀設計初探[J].中國水利,2009(05):54-55.
[3]李心怡.淺談城市濱水景觀規劃的方向[J].民營科技,2010(06):277.
[4]廖浩深.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研究[J].中國水運,2007(06):64-65.
[5]馬會嶺.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理論探析[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6.
[6]紀新鋒.可持續性城市濱水景觀設計分析[J].現代園藝,2014(09):78.
1007-7596(2014)12-0062-04
2014-04-12
王浩民(1972-),男,黑龍江哈爾濱人,高級工程師。
TU983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