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凱
(朝陽市建平縣江河流域保護管理局,遼寧朝陽122400)
建平縣位于遼寧省西部遼蒙兩省交界處。項目區地處干旱與半干旱過渡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全縣多年平均降水量450.3 mm,年內降水變化較大且分配極度不均,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1%;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 850 ~2 200 mm;多年平均徑流深50 ~81 mm;多年平均氣溫為6.7 ~10 ℃,無霜期125 ~135 d,作物生育期日照時數為1 302.7 h。項目區屬于典型低山丘陵,山脈相連,丘陵起伏,土質肥沃,耕作層比較深厚,褐土為主,塊狀結構。干容量1.45 t/m3,田間最大持水量26%,入滲速度1.34 m/晝夜,有機質含量為中上等水平,適宜農作物生長。
建平縣節水增糧工程項目區水資源總量為19 208.2 萬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18 106.0 萬m3,地下水資源量11 540.6 萬m3,二者之間重復量10 438.5 萬m3,地下水可開采量為6 921.9 萬m3。本次規劃各片區均在老哈河、大凌河與蹦河干支流沿岸地區,水源較好。項目區地表水分布在老哈河部分河段,地下水大多分布在老哈河、大凌河與蹦河干支流沿岸地區。本規劃選取P =90%的干旱年份,確定灌溉定額900 m3/hm2,計算需水量為2 287.8 萬m3。
2012年—2015年”節水增糧行動”項目發展面積254.2 km2,以舊井改造為主。灌溉工程類型為滴灌,主要種植作物為玉米。
2012年—2015年共在27個鄉(鎮、場、街),165個行政村,82個片區。
灌溉水源主要以地下水為主,供水工程以舊井改造為主。包括水源工程、首部工程、管道鋪設工程等。水源井1 420眼,其中:為舊井改造,建井房1 420座,配套潛水電泵1 420臺,IC 卡智能測控設備、壓力表、排氣閥等,共布設1 420 套。干、支管埋設長3 225 km,輔管鋪設長2 134 km,滴灌帶鋪設長24.78 萬km,泄水井1 420座。
水源、首部裝置、加壓提水設備(水泵)(IC 卡智能測控設備)、干管、支管、輔管、毛管四級布置,干管、支管采取地埋形式[1]。
本工程總投資40 569萬元,畝均投資1 064元,其中:建筑工程投資11 357.41 萬元(水源工程投資6 603萬元,灌溉工程投資4 754.41萬元),畝均投資297.86 元;設備及安裝工程投資25 916.08萬元(首部工程投資5 047.68萬元,管網工程投資20 868.40萬元),畝均投資679.67 元;獨立費用投資2 114.27萬元,畝均投資55.45 元;基本預備費投資1 181.63萬元,畝均投資30.99 元。“節水增糧行動”項目建設資金由中央、地方政府及農民籌資投勞組成。其中:中央投資22 878萬元;省投資7 626萬元,市投資1 906.5萬元,縣投資4 345.5 萬元,群眾自籌資金3 813萬元。
縣政府成立了工程項目管理組織機構,即建平縣“節水增糧行動”項目辦公室,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水利局,同時組建了項目規劃組、水利工程組、資金保障組、農業措施組及監督考核組5個職能工作組。縣工程項目的實施在總結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經驗的基礎上,縣政府制定并出臺《建平縣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辦法》,明確目標任務、申報程序、建設管理和監督檢查等內容,確保項目建設規范有序;參照基本項目建設管理程序,實行建設項目法人制、項目招投標制、合同制、監理制。
通過多渠道籌集的節水增糧工程建設資金,統籌使用,專戶立帳,按工程建設進度報帳后撥付。建立日常監督檢查制度,嚴格財務管理,對報帳票據嚴格審核,完善資金管理制度,規范資金撥付程序,確保資金使用規范、安全、有效[2]。
工程竣工后交付項目村,采用村集體管理經營方式,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和責任人,詳細制定各項設備的操作規程,并張貼上墻,嚴格獎罰制度。縣級成立工程項目技術服務小組,制定長期培訓計劃。鄉鎮水利站成立技術服務專業組,項目村設立村級水管員,爭取省級補貼,建立養護經費。同時,結合縣基層水利服務體系調研活動,以鄉鎮為單位設立和完善基層水利站,加快灌溉試驗、維修服務、技術咨詢等技術隊伍建設,做好技術服務、設備維修、培訓推廣等工作,保障“節水增糧行動”項目工程能夠長效運行,長久發揮效益。
加強水利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農民經濟收入,改變水利設施標準低的現狀,能夠同時為保障糧食安全生產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以及全面構建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該項目實施后,改善灌溉面積254.2 km2,灌溉方式采用管灌,不僅提高了糧食生產能力。同時農業生產水平也隨之提高。
2012年—2015年,通過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將會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灌溉的保證率。項目實施后改善灌溉面積2.542 萬hm2,按平均每畝增產270 kg,2 元/kg 計 算,農 作 物 經 濟 效 益 可 增 加20 590.2萬元;每畝地節省用水費用7 元,節省農民用工費用266.91 萬元;按100 m3耗電20°,每度電0.70 元計算,年節約747.35 萬元。節約肥料費為1372.68 萬元。項目實施后每年增加效益13 786.28萬元。人均增收311 元。
通過節水增糧行動的實施,增強了項目區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提高作物生長條件,控制土地鹽堿化,改變了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增加了土壤的含水性,改善了項目區的生態環境,減少了自然災害的發生機率。為項目區生態環境向良性、健康、循環發展創造了較好的條件。
通過節水增糧行動的實施,增加了單位產田糧食產量,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了項目區內的農業生產條件,改變了當地農民靠天吃飯的種植觀念,同時提高了當地農民對科學種田、合理開發水資源、節水灌溉技術的思想意識。隨著糧食質量與產量的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將不斷增加,提高了農民耕種土地的積極性,使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增長和可持續發展有了更高的保證。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GB50288—99 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S]. 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9.
[2]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GB/T50363—2006. 節水灌溉工程技術規范[S]. 中國計劃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