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棟
(齊齊哈爾市水資源管理處,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5)
水庫汛期防洪抗災管理措施研究
張國棟
(齊齊哈爾市水資源管理處,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5)
水庫在正常條件下維持著水資源的調度運轉,向地方用水作業提供了良好的水工設施,基本滿足了地區水資源分配利用的相關需求。在汛期情況下,水庫常因結構承載超標而發生異常災害,大大降低了水工建筑物結構的耐久性,破壞了周邊環境的安全系數。基于水利工程可持續發展觀指導下,文章分析了水庫在水利工程中的具體功能,總結了汛期水庫常見病害風險,提出汛期防洪抗災管理的綜合對策。
水庫;汛期;危害性;防洪抗災,管理措施
水利規劃是社會改造的主要對象,借助水利工程實現了資源優化配置,對地方發展提供了工程方面的配套設施。一直以來水庫在水工建筑物中發揮了主導作用,為地區水資源灌溉、發電、防洪等工作提供了全面性保障。
1.1 灌溉
農業灌溉是保證農作物生長的基本條件,興建水庫提升了地區灌溉作業效率,在不同季節為農田作物提供足夠的水分。例如,農村建造小型水庫向農田輸送水資源,實現灌溉操作一體化模式,方便了農民種植戶的日常生產。灌溉過程也是水資源優化配置的方式,以最低耗損參與農業種植生產活動。
1.2 發電
水力發電依舊是我國電能生產的主要方式,每年發電量占總生產量30%~40%,發電工程保障了地區用電資源的持續供應。發電過程中,水庫可以根據山溝、河流、湖泊等水運動情況,適時調整蓄水區工作狀態,借助水流產生的巨大勢能進行轉換,實現了發電生產模式的可持續運行。
1.3 防洪
從自然災害角度分析,水庫也具有防洪抗災作用,借助水庫設施可防范水流過大引起的災害。現代水庫已經成為水利工程的核心支撐,把蓄水、輸水、配水等多項功能集中于一體,擴大了水工建筑物的調度服務范圍。其中,雨季高峰期蓄積水資源是抗洪的有效措施,保護了周邊地區環境的安全性。
近年來我國對水利工程投資給予高度關注,興建水利是擴大水資源調度范圍的有利保障,并且能夠按照地方資源規劃要求執行分配體制。水庫由大壩、溢洪道、放水建筑物等三大要素構成,每一個結構都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維持著地方水流量的穩定運行。但是,遇到特殊情況下,水庫系統常常存在著不同的風險,“汛期”是水庫作業比較的危險環境。
2.1 結構病害
汛期是河流域水流旺盛的時期,這一階段水流量比平時多出30%以上,也是對水工建筑物結構性能的一大考驗。從汛期監測情況看,汛期水流量過大而影響了水工建筑物的總體性能,大壩、溢洪道、放水建筑物等易出現滲漏病害,降低了水資源運輸的工作效率。比如,汛期水運動產生的橫向、縱向受力載荷增大,對水工建筑產生的沖擊力大幅度上升,發生各種建筑病害而減弱了建筑物性能[1]。
2.2 安全事故
每年水利部門要求地方做好防洪抗災任務,定期對水庫及周邊環境進行勘察,避免汛期水工建筑坍塌而出現意外事故。例如,大壩在汛期有可能被沖垮、沖毀,水流瞬間性突破水庫攔截設施,這一情況不僅導致農田作物被淹沒,雨季水流迅速上漲則會沖垮大壩,對周邊人居環境都是很嚴重的危害。汛期水利安全事故具有突發性特點,給水利部門急救處理造成了很大的難度。
水庫憑借其內部主要結構設施,能夠很好地完成水利項目調度工作,加快了地方水資源分配利用機制改革,全面提升了固有水資源的總體利用率。另一方面,水庫在服務地區灌溉、發電、防洪等作業中,依舊面臨著一系列的潛在風險,若不及時處理將會造成更大的危害性。因此,水利部門要結合地方誰調度運行情況,針對水庫編制一套完整的防洪抗災管理措施,共同構建“安全、高效、生態”的水庫環境。
3.1 前期準備
做好水庫安全度汛的各項準備工作,加強防汛值班,實行領導帶班,值班人員不得擅離值守,離崗脫崗,嚴格實行24 h無間縫值守,做好值班記錄。進一步完善度汛方案、應急搶險預案,尤其是要做好下游群眾轉移方案。
3.2 強化監督
強化水庫安全運行行業監督管理、認真排查、及時整改。各區縣水務局要切實履行職責,依法強化對水庫安全實施行業監督。加強對水庫安全運行的技術指導和業務指導,制定水庫運行管理考核細則,督促各責任單位采取措施,確保水庫安全運行。
3.3 安全鑒定
做好水庫注冊登記和大壩安全鑒定工作,提前做好水庫汛期工作安排與管理預測。對新建工程及時作好水庫注冊登記,并按規定開展安全鑒定。對已注冊登記的水庫,超過安全鑒定規定時限的水庫,按分級管理原則,及時開展安全鑒定。
3.4 規范管理
加強水庫調度管理、工程觀測、維修養護等工作。制訂和落實年度巡視檢查、特別巡視檢查制度,作好日常巡視檢查記錄。對水庫汛期管理工作進行調整,全面推動水庫防洪抗災管理機制的實施,實現水庫資源的最優化配置。
3.5 監測險情
及時、準確上報險情,一旦水庫出險,水庫管理單位要及時將出險情況報告各區縣水務局,各區縣水務局在了解情況、指導搶險的同時上報市水務局。充分認識水庫安全度汛的嚴峻形勢,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為首要目標,強化安全管理,確保水庫安全度汛。
責任管理機制是水庫工程管理的有效方式,按照工程特定條件執行管理任務,把各項防洪抗災指標逐一落實,這些都是決定水庫汛期安全狀態的關鍵因素。筆者認為,水利工程推廣責任管理機制是切實可行的,其從根本上帶動了全體人員參與防汛抗災的積極性。
4.1 明確責任主體,落實安全責任
每年都要逐級、逐庫簽定責任書,將責任落實到人。農村集體組織所有的小型水庫,所在地的鄉鎮人民政府是主管部門。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水庫安全管理實施監督,向同級人民政府報告小型水庫的安全狀況,履行行業主管部門的職責。
4.2 小型水庫安全管理實行行政領導負責制
每座水庫要確定一名相應的行政領導為安全責任人,對水庫的安全負總責,協調有關部門做好水庫的安全管理工作,如建立管理機構、配備管理人員、籌措管理經費、組織搶險和除險加固等。
4.3 積極推行小型水庫的安全檢查制度
水庫主管部門或所有者(業主)每年汛期前應組織有關技術人員對所管轄的小型水庫逐庫進行安全檢查,提出檢查報告(檢查內容、存在問題及整改意見),對查出有安全隱患的小型水庫要限期處理。
水利工程建設滿足了國內區域用水調度的作業要求,為地方現代化建設改革提供了設施性保障,注重水利項目規劃與調控是行業必然要求。水庫是水利工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構成部分,搞好水庫建設關系著區域水資源分配效率,針對水庫汛期存在的安全風險,水利部門要建立完整的防洪抗災體系,強化對水庫設施的綜合保障力度。
[1]劉學應.水利災害應急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44-47.
1007-7596(2014)12-0287-02
2014-05-09
張國棟(1972-),男,遼寧遼陽人,工程師。
TV697.13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