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長沙縣安監局 段小林
夢在心中 路在腳下
——安全文化建設之初探
□文 / 長沙縣安監局 段小林
安全文化建設作為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引導全社會增強安全意識、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并最終實現安全生產形勢的根本好轉有至關重要作用。因此,須將安全文化建設作為發力點,弘揚安全文化正能量,打造安全發展強引擎,著力提升全民安全素養,從而實現以文化促管理、以管理促安全、以安全促發展。筆者作為安全文化建設的親歷者,略談幾點粗淺感受,旨在拋磚引玉,尋求共同推進安全文化建設的良策。
初探之一:安全文化的特性
安全文化的本質是“以人為本”,其核心(內涵)是“關注安全、關愛生命、關心健康”,安全意識、安全管理、安全制度、安全活動等都是它的外在體現形式,其特性如下:
從它的價值來說,安全文化是滋養品。要實現“從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從“我會安全”到“我能安全”,得靠安全文化來滋養。
從它的意義來說,安全文化是奢侈品。所謂奢侈品,是指價值、價格、品質、品牌四項要素均達到最高級別的產品。安全文化在安全生產領域就是這種最高級的產品,是安全發展的最高境界。
從它的形成來說,安全文化是陶瓷品。中國陶瓷享譽世界,其形成復雜,需要不斷錘烤。安全文化也具有同樣特性,它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反復、復雜的轉變,它的形成是一個反反復復、千錘百煉、求同存異的過程。
初探之二:安全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當前,一些地方揪起了安全文化建設的熱潮,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轟轟烈烈的熱鬧場面下,其中的問題、矛盾、偏向和誤區不可小覷,隱憂不少,其主要表現為:
應付,不主動,淺嘗輒止。迫于形勢的壓力,一些單位為完成下達的任務,趕緊編湊一些材料,過后束之高閣,有一蹴而就之心,無長期努力之意。
做秀,表面化,嘩眾取寵。一些地方以安全文化知識、安全文化手冊甚至僅以安全文化宣教代替安全文化,口號響亮、手冊精美,有搞花架子之嫌。
抄襲,雷同化,生搬硬套。一些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理念、安全承諾似曾相識,缺乏個性,照貓畫虎、人云亦云,言之無物,放之四海而皆準,純屬正確的廢話,有自身特色的安全文化鳳毛麟角。
脫節,兩層皮,言行不一。一些企業張口“安全價值觀”,閉口“社會責任”,只停留在嘴上、墻上、本子上、報紙上,或者壓根沒打算動真章,或者說一套做一套,像虛假廣告,把安全文化當作樹形象的招牌和幌子。
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很復雜,有體制、機制問題,也有安全文化建設組織者的思想意識、認識、水平、能力的問題,當然也包括全社會文化水平素質方面存在的問題。
初探之三:推動安全文化建設的建議
推動安全文化建設,關鍵要在筑陣地、重宣教、建平臺等方面做文章,重點是推進“三個五”工程:
一是構筑“五大陣地”,營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圍。
構筑安全文化輿論導向陣地。充分發揮各種傳媒作用,開辟安全宣傳專欄,報道安全生產重大活動和工作動態,宣傳安全生產典型經驗,揭露安全生產領域各種非法違法行為,及時曝光責任事故和安全隱患。
構筑安全文化知識普及陣地。大力開展安全普法活動,將安全生產納入黨委中心組、黨校培訓和中小學校日
常教學。依法依規開展各類安全培訓,如質如量完成培訓任務,切實做到“應培盡培”、持證上崗。
構筑安全文化專業宣傳陣地。組建一支業務精良、具有創新意識的安全文化宣講團隊,深入鎮街、村(社區)和企事業單位,開展“安全大講堂”宣傳活動,通過一傳十,十傳百的方式,達到提高人民群眾安全意識的目的。
構筑安全文化建設示范陣地。將鎮街安全示范創建、村(社區)安全文化示范創建與交通、住建、教育、農機等行業安全創建結合起來,并突出安全文化建設。
構筑安全文化現場培訓陣地。各企事業單位邀請安全經驗豐富的從業者到安全生產一線崗位現身說法,將自己從工作中得出的安全知識、經驗及教訓與大家一起分享,加深大家對安全生產意義的理解。
二是開展“五大活動”,推動安全文化全方位滲透。
開展送“安全囑咐”到社區活動。社區要因地制宜,積極籌建安全文化傳播學校,定期上好安全知識課;依托社區五老人員,適時組織安全文藝演出等活動;依托櫥窗廣播等媒介,不斷向社區居民普及防火、防爆、防中毒等安全知識,倡導安全、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
開展送“安全體貼”到家庭活動。將安全知識送進千家萬戶,精心制作一批安全宣傳精品免費發放,讓抓安全體貼的“枕邊風”、“耳邊風”、“文化風”四季常吹。積極培育安全親情文化,開展家庭愛心安全行動,組織職工家屬深入企業探親、體驗工作環境、關心親人安全,時刻提醒親人注意安全,讓親人保持舒暢、愉悅心情。
開展送“安全理念”到企業活動。采取送文藝節目、送安全演講、送安全手冊等方式,將安全理念送進企業,讓企業員工和廣大群眾隨時隨地關注安全。推行企業員工佩戴安全胸徽制,各企業根據崗位特點,提煉安全警示語制成胸徽,發給相應崗位的職工,要求其上崗前必須佩戴,以提醒其時刻注意安全。
開展送“安全教育”到學校活動。在中小學重點開設“八個一”活動,即:每周上好一節安全課,每月召開一次主題班會,每季開展一次防范安全事故會議,每期組織一次事故應急處置演練,每年舉辦一場安全文藝晚會(或安全生產知識競賽),免費向學生贈送一本安全知識讀本,每個班級設一名“小安全監督員”、發動師生共同參與安全管理,開展“小手牽大手”活動、提倡“安全伴我在校園、我把安全帶回家”。
開展送“安全關懷”到工地活動。為工地民工開展“三送”活動:定期向工地人員發放安全知識相關材料和書籍,定期向工地人員播放電影、組織安全文藝演出,定期邀請安全專家為工地人員傳授安全技能活動。
三是建設“五大平臺”,打造安全文化永久宣傳基地。
建設“安全文化一條街”。在公交車站臺櫥窗設置安全宣傳欄;在主干道兩旁電線桿裝設安全標語牌,建設“安全文化一條街”。
建設“安全文化主題公園”。建設一批安全文化主題公園,將安全文化元素融于公園建設,設立安全警示區、教育區,使廣大民眾在休閑娛樂之際,感知和體驗安全的重要性。
建設“安全文化主題廣場”。在轄區中心廣場的顯著位置設置電子屏,滾動播放各類安全小常識,在廣場的燈箱上懸掛安全標語,利用廣場組織安全生產文藝演出。
建設“安全文化體驗館”。建設一批安全文化體驗館,通過視覺、聽覺以及仿真模擬體驗,融知識性、直觀性、趣味性為一體,在仿真環境中體驗各類安全事故,學習有關安全科普知識和防范技能。
建設“安全文化微時代”。通過微博、微信、短信、QQ群等定期、不定期發布提示信息,拓寬安全知識宣教的新渠道;編拍安全教育“微電影”,在各地循環播放。
◎責任編輯/張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