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斌,程立磊,李云飛
(館陶縣水利局,河北館陶 057750)
館陶縣位于河北省東南部,屬黑龍港流域,總面積456.3 km2,地形為沖洪積平原,地勢平坦,年平均降雨量549.4 mm,人均水資源占有量193.2 m3,低于全省309 m3的平均水平,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8.2%,屬于嚴重缺水地區。衛運河貫穿東部縣境,流經長度44.73 km,是該縣唯一一條外來入境季節性河流,縣域內河渠相連,溝渠縱橫交織成網,坑塘密布。但是,由于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許多溝渠廢棄,加上用水機制不完善,一方面導致地表水利用不足,過境水白白流走,水資源浪費嚴重;另一方面過度超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構建生態水網已成為該縣充分利用地表水,補充地下水,緩解水資源短缺的必然選擇。
館陶縣建設生態水網可以依托引黃引衛入館、南水北調引江水源等優勢,對原有的渠道、坑塘加以改造,完善水利工程配套設施,合理調配水資源,堅持西引黃河、東抓攔蓄、連通互濟、節調并舉,努力增加供水量,優化配置水資源的生態水網建設思路,構建覆蓋全縣的“三縱四橫、多渠連通,縱貫南北、橫跨東西”的縣域生態渠系大水網。構建縣域生態水網,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館陶縣水資源供需矛盾,補充地下水,解決農田灌溉問題。同時,豐富的水系資源可以改善縣域生態環境,為城鄉增添秀色與靈氣,還可以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基礎支撐和戰略保障。
(1)地理位置優越,客水資源豐富。漳河、衛河在館陶縣徐萬倉處交匯,衛運河縱貫流經該縣東部縣境40.51 km,平均來水9個月,過境水資源豐富,過境流量達5億m3,沿河有幸福閘和路莊、衛西、羅頭、馬頭、肖村、申街等中型揚水泵站,引蓄過境水工程設施相對齊全。
(2)境內河渠連通,密布成網。境內有衛西干渠、威臨渠、勝利渠及與東部生態水網連接的民有總干渠,溝渠縱橫,坑塘密布,可為館陶提引蓄水量5 000萬m3/a。衛西干渠縱穿中部,全長37.5 km,附屬溝渠縱橫相連,沿渠有許路疃、東廣才、木官莊、滿谷營蓄水節制閘4處。全縣共有骨干蓄排澇渠道39條、長達245 km,控制面積432 km2。
(1)水資源匱乏,人均占有量少。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193.2 m3,低于全省309 m3的平均水平(全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2 200 m3、邯鄲市為196 m3)。
(2)降水集中,干旱嚴重。降水集中分布在7—8月,年平均降雨量530 mm,蒸發量1 515.6 mm,旱災幾乎年年發生。
(3)地下水超采嚴重。由于連年超采,地下水位以0.8 m/a的速率下降,近30年來館陶地下水下降了近20 m,地下水使用成本越來越高。
(4)水源控制能力低。地表水可供水量為470萬m3,主要依賴漳衛運河蓄水補給,沿衛運河僅有路莊揚水站1處泵站能正常運行,水資源調控能力有限。
(5)水資源供需不平衡。全縣總需水量11 520.8萬m3,可供水量為7 170萬m3,其中地表水可供水量為470萬m3、地下水可開采量為6 700萬m3,水量供給與需求嚴重失衡。隨著城市建設加快、產業和人口的聚集以及城市生態景觀的需求,這種不平衡將會越來越突出,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
破解水資源匱乏難題,總體方略要靠節水、調水、治污、管理等綜合措施,最關鍵的還是外調水源,讓更多的水流進館陶,借勢長江、黃河、衛河水資源,統籌做好水源引蓄、河渠清淤疏浚和水景打造,構建館陶大水網,打造新的供水保障體系。
積極搶抓各種機遇,把引蓄水資源作為首要任務來抓,全力打造新的供水保障體系。
(1)南水北調抓開工。加快實施南水北調工程,既是落實國家戰略的需要,更是館陶縣增加水源供給的現實選擇。積極配合省市南水北調辦公室,按照配套工程與總干渠“同步建成、同步通水、同步生效”相關要求,千方百計籌集資金,全面加快配套工程建設步伐,努力實現2014年配套工程與總干渠“雙通水”的目標,確保長江水引得來、用得上。
(2)引黃入館抓拓源。引用黃河水,費用低、水質好,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近年來,館陶縣積極實施引黃入館工程,對麻呼寨渠、衛西干渠、沙東干渠等蓄水主干渠道疏浚清淤67 km。2013年初已實現黃河通水,年引水量達1 000余萬m3,極大地改善了工農業和生態用水緊張局面。今后,將繼續做好多渠道引黃工作,完善麻呼寨渠、魏大館渠引黃線路,實現衛西干渠與麻呼寨渠引黃互補,提高供水保證率。
(3)衛河揚水抓重建。館陶衛運河沿岸僅有路莊揚水站能運行提水,其他揚水站機電設備老化、年久失修。為更好地引蓄衛運河水,揚水站更新改造、重建工程勢在必行。現已組織技術人員編制完成《衛運河沿岸揚水站恢復重建規劃》,計劃投資8 010萬元,更新改造路莊、申街2處揚水站,恢復重建羅頭、馬頭和肖村3處揚水站,使提水能力達到25.2 m3/s,地表水灌溉面積達1.3萬hm2。
把清淤疏浚工作作為引蓄水源的前提,全面搞好基礎工程設施建設。
(1)實施河渠治理工程。館陶縣東依漳衛運河,衛西干渠縱貫南北,境內溝渠縱橫、坑塘密布,為打造水系提供了基礎保障。2012年冬季至2013年春季,館陶掀起了以渠道清淤疏浚為重點的縣域生態水網建設高潮,清淤治理渠道12條、80余km,全部達到了通水條件,基本形成了“鄉鄉有渠、村村通水,旱能澆、澇能排”的縣域生態水網建設格局。
(2)推進坑塘工程。按照“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分步實施、務求實效”的原則,計劃總投資6.78億元,利用3年時間完成全縣39條渠道245 km清淤疏浚和160個坑塘連接治理任務,配套渠系建筑物12處,實現村村通水、坑坑見水的目標。
(3)謀劃小水庫工程。投資1.5億元,在衛西干渠上游、西岸沿村磚場處及廢棄磚場土坑,建設集蓄雨洪水的小水庫工程,開挖面積66.67 hm2,蓄儲水能力達1 200萬m3,形成千畝水面,打造綠水濕地,建設集休閑、觀光、旅游度假為一體的湖岸景觀公園。
水是城市之魂。將水景打造融入城市建設中,打造城市景觀,提升城市的品位和靈氣。
(1)打造衛西干渠景觀帶。投資1.1億元,完成衛西干渠、沙東干渠治理,對衛西干渠城區段實施復堤、邊坡整修、河渠治理,形成寬30 m、深5 m、長1萬km的河岸景觀,并在河畔打造長2000m、寬150 m的生態綠地系統——濱河公園,展現濱河風貌,營造了“城在水中、水在綠中、人在園中”的秀美水景。
(2)建設公主湖文化景區。投資3.7億元建設公主湖文化景區,占地53.33 hm2,設計建設“兩場、三館、兩中心、兩島、十四橋”,水面面積20余hm2,建有附馬古渡、黃花故臺等園林小品15處,填補了館陶文化設施和城市旅游項目的空白。
(3)開發衛運河景觀帶。對衛運河進行綜合整治,實施綠化上檔升級工程,沿運河兩岸各開辟150~200 m綠化帶,建設集民俗、旅游、娛樂、休閑、健身于一體的綜合性帶狀休閑場所。同時,積極推進大運河申遺,謀劃建設了衛運河遺址博物館,彰顯和發掘衛運河深厚的文化底蘊。
隨著歷史的演進,冰川不斷縮小,淡水資源越來越少。各地尤其是水資源匱乏地區,必須要有爭水、搶水意識,把水作為一種緊缺的戰略資源儲備好。館陶縣緊緊抓住各種時機,借勢長江、黃河、衛河,積極攔蓄過境水。尤其是抓住“引黃”機遇,用活土地政策,開發利用現有坑塘、河渠,多引黃河水,多存黃河水。實現引黃后,館陶可利用黃河水1 310萬m3,滿足1萬hm2農田灌溉用水以及生態用水,相當于建設了一個“天然水庫”。在水資源匱乏、供需不平衡的情況下,實現了水資源的自我調劑。
有渠才能引水,有渠系才能打造水系。館陶縣大力實施以渠道清淤疏浚為重點的縣域生態水網建設,全面推進河渠治理、坑塘、小水庫工程,構建了覆蓋全縣的十渠連通、縱貫南北、橫跨東西的生態渠系。各類大小渠道的正常運用和功能發揮,保證了能排能蓄、互補互濟、相連相通的生態大水網的構建和“鄉鄉通水、村村見水、坑坑蓄水”目標的實現。
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跳出水做水文章,做經濟文章。館陶縣充分發揮臨近水庫和“引黃”的“近水”優勢,在城市總體規劃中突出生態水城特色。依托引黃入館工程,借水造景,依河興業,重點實施一湖(公主湖)、一渠(衛西干渠)、一園(令湖公園)工程,并大力開發商業、居住、酒店、展覽、餐飲等配套服務項目,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來館陶游玩、消費,進一步提升了縣城輻射帶動力,為打造邯鄣聊城之間的中心城市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水污染和生態退化問題時有顯現,如得不到及時解決,勢必對水生態安全形成巨大威脅。對此,館陶縣啟動了地下水保護行動,加強縣域內自備井關停和地下水壓采工作,限制新鑿農田灌溉深井,并實施了生態補水工程。生態水網通水以來,全縣河渠兩岸地下水位普遍回升0.2 m左右,最高處回升了0.5 m,逐步緩解和遏制了地下水嚴重超采問題,確保了水生態安全。同時,積極落實水資源3條紅線管理,嚴格執行水資源論證制度、取水許可審批管理制度,穩步推進依法治水,規范水事秩序,促進了水資源的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