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紅 (海軍醫學研究所新技術推廣與應用中心工程師)
低碳綠色技術的研發、轉讓與廣泛應用,無疑是解決氣候危機的關鍵。但是,低碳綠色技術在全球范圍的轉讓與共享,卻始終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尤其是在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技術方面,實質性進展幾近于零。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低碳綠色技術主要指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相關技術,如節能技術、能源高效清潔利用技術、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技術、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等等,這些技術覆蓋石油、化工、電力、冶金、交通、建筑等多個行業。
近年,低碳綠色技術的研發在發達國家有了相當大的進展。但是,低碳綠色技術在全球范圍的轉讓與共享,卻始終沒有實質性進展。以全球環境基金(GEF)為例,作為環境有益技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主要資金來源,該基金會自1991年成立到2010年,一共才向50多個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轉讓資金25億美元,只涉及30多項氣候友好技術。與技術轉讓數量和規模嚴重不足的情況相對應,全球范圍的減排目標也遠遠沒能實現。這應驗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在2007年報告中的看法,即“如果沒有持續的投資流量和有效的技術轉讓,或許很難實現大規模的減排”。
那么,為何推動低碳綠色技術的轉讓會障礙重重呢?
第一,發達國家缺乏轉讓低碳綠色技術的積極性。雖然發達國家在國際氣候談判中為了顯示承擔歷史責任的姿態,多次提出提供資金和轉讓技術以鼓勵發展中國家履行減排義務的承諾,但是低碳綠色技術同樣是發達國家戰略利益和競爭優勢的一部分,要讓它們拱手相讓給發展中國家,并不容易。而且,發達國家的低碳綠色技術有相當一部分屬于企業所有,受到知識產權(專利、專有技術)法律制度的嚴密保護,轉讓的權利并不掌握在國家手里。而企業通常會索要較高的技術轉讓費用,讓發展中國家買不起。
第二,發展中國家自身的諸多缺陷影響對低碳綠色技術的吸收和應用。發展中國家的資金、人力資源不足的狀況非常嚴重,觀念落后、配套制度不完善也相當普遍。例如,從我國企業參與的許多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的評估結果來看,中方合作企業往往過于輕技術、重資金,從而導致先進技術的引進非常有限。
第三,在金融危機和經濟低迷的情況下,發達國家政府普遍財政困難,其注意力更多放在振興金融體系、刺激經濟增長、提高就業率等火燒眉毛的事務上,因此提供技術轉讓資金的意愿和能力就更為不足。
那么,在全球環境危機下,人類如何同舟共濟,共享低碳技術呢?
實際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已經強調發達國家在技術上要給予發展中國家支持。但是,由于文件缺乏有實質執行力的規定和具體操作機制,難以有效推動低碳綠色技術的轉讓。而如何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至少是可以努力爭取的:第一,努力把《公約》和《議定書》中促進低碳綠色技術轉讓的理念融入到《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中,為特殊和緊迫情況下針對低碳綠色技術采取強制許可制度,減少制度上的障礙。第二,嘗試在世貿組織的框架下進行國際低碳綠色技術的轉讓,從而使轉讓的談判結果更具有操作性。當然,這種談判的艱難程度可以想象。
不過,當氣候危機真把全人類的生存危機推到眼前時,難道各國還不愿放棄一己之私,相互妥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