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明文
【舉案說法】
環保法修改為何要四審?
◎趙靜 明文
面對環境污染的司法規制,司法機關的熱情一直是高漲的,這一點從全國成立的為數甚多的環境保護法庭就可見一斑。環保法庭集中受理特定地區的環境案件,有利于盡可能地實現同一類型、相近事實的環境案件的統一裁判,也可以盡量避免地方保護主義的干擾。事實上,設立環保審判法庭,是許多國家的通行做法。
據統計,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個國家設置了約270個環境法院或環境法庭。建立環保法庭,可以說是我國在司法機構上與世界環境司法接軌了。但是我國大多數環保法庭都有“等米下鍋”等諸多尷尬,“昆明市中級法院環境保護審判庭成立近5年來,共受理各類涉環保案件106件。其中,環境公益訴訟僅6件。”這是《2013年度昆明中院環境司法保護情況報告》綠皮書披露的信息。沈陽等地中院和基層法院的環保法庭,也面臨著成立十五六年卻是零公益訴訟的尷尬局面。
我國的環境保護法已經實行了25年,很多人對它的修改翹首以待。我國的立法實踐中,單項法律的修改一般采取三審原則,而環保法的修改經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四審,一方面可見立法的慎重,另一方面也能看出有關問題的爭議較大,更體現出立法對民意的充分傾聽,最后這一點在有關公益訴訟主體范圍的不斷擴大上體現得最為明顯。
此前的司法實踐中,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太窄,不利于保護公眾監督環保的積極性,不利于遏制、制裁環境污染的行為。 此前的草案中,公益訴訟主體范圍被規定為中華環保聯合會及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的環保聯合會,后又擴大為在國務院民政部門登記的相關社會組織。
新修訂的環保法最終將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擴大。同時明確規定,符合規定的社會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提起訴訟的社會組織不得通過訴訟牟取利益。如果人民法院仍然不受理的,社會組織可以向人大提請立法監督或者提請檢察機關予以司法監督。
修訂后的環保法被媒體稱為環境立法的又一個里程碑,其中對環境公益訴訟主體中社會組織范圍的界定,解決了環境公益訴訟的入門問題。
本欄目責編/鄭挺穎 zhengtingying@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