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鵬
(大連市水利規劃設計院,遼寧大連116021)
基于大連市水生態文明建設
趙 鵬
(大連市水利規劃設計院,遼寧大連116021)
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資源基礎、重要載體和顯著標志,對于強化生態之基、促進人水和諧、實現科學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章概述了大連市水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對大連市進行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做了論述,分析了大連市水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并對如何開展水生態文明建設給出了建議。
水;生態文明;建設;意義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資源基礎、重要載體和顯著標志,對于強化生態之基、促進人水和諧、實現科學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3年大連市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大連市水生態文明現狀如何,進行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以及怎樣有效開展水生態文明建設等一系列問題是擺在水務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大連市水資源總量不豐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4,屬于嚴重資源型缺水地區[1]。全市水庫總數量為263座;境內河流屬黃、渤海水系,河網比較發育,多獨流入海,河流總數超過2 000條。
在多年的水務建設中,大連市在發展民生水務、安全水務的基礎上,統籌城鄉水務共同發展,統籌水資源、水環境綜合治理,水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十一五”期間,大連市先后完成了4座中型水庫和112座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以及英那河水庫擴建工程建設。在這一工作中,把生態建設、景觀工程融入其中,建設了一批防洪安全性高,庫區環境優美的水庫工程。其中,碧流河水庫被評為“全國水利風景區”,英那河水庫、臥龍水庫、桃房水庫等以花園式庫區建設,得到了水利部、松遼委等各級領導的高度評價。
自2009年底以來,大連市實施了“3153”河道生態工程建設,累計完成投資21.8億元。全市的主要河流生態狀況得到極大改善,城鎮段、公路段及重點可視段基本實現綠樹成蔭、水清岸綠。多條高標準景觀河道的建設,更是為河道生態建設增光添彩。
2012年,大連市制定了《大連市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實施意見》,建立了市、區(縣)兩級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考核指標。目前,全市萬元地區生產總值和萬元工業增加值取用水量分別為26 m3和15 m3,居國內領先水平。水資源嚴格管理措施的落實為全面建設水生態文明奠定了堅實基礎。
雖然大連市的水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但與人民群眾的要求、與建設美麗大連的要求、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具體表現有以下4點:
1)由于過度開發,河流生態環境用水被擠占,生態服務功能衰減、河道斷流、濕地萎縮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
2)地下水超采嚴重,海陸域生態環境惡化。
3)污水入河量持續增加,河流水質趨于惡化,治理形勢嚴。
4)水庫區生態文明建設差距明顯,功能單一,與城市發展不相配套,水庫功能開發明顯落后于社會發展。
可以說,水資源約束趨緊、水環境污染嚴重、水生態系統退化、水利工程服務性功能滯后已成為制約大連市經濟發展速度與質量、影響人民群眾幸福與健康的四大難題,急需水利部門高度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決。
水生態文明建設,統籌水利建設與城市發展,以水資源的永續利用支撐城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水生態的良性循環保障城市生態環境安全等,都對水務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將成為大連市水務現代化建設的引擎,在水務現代化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
水生態文明建設要統籌協調水利建設與生態建設,強調工程造型與周邊景觀相協調、工程布局與自然生態相適應,采取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加強水生態修復與保護,充分發揮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給水休養生息的環境,化水害為水利,使水資源和水環境保持良好的生態平衡,從根本上為全域城市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造成嚴重的水環境污染,使大連市本來就短缺的水資源和相對較小的水環境容量更趨緊張,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制約。
水生態文明建設要推動經濟從粗放到集約的蛻變,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推進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提升經濟活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大連市水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要以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為核心,緊緊圍繞“一核、兩翼、三主脈”的基本框架,以基本框架為建設主體。
“一核、兩翼、三主脈”,即以水庫生態建設與功能提升為核心、以黃、渤兩海沿線水系生態建設為兩翼、以“三大河流”綜合治理為主脈,形成百顆水庫明珠、千條河流玉帶、萬畝濕地景觀交相輝映的水生態環境。
大連市目前有水庫263座,超過全遼寧省水庫總數的1/4。這些水庫具有“曠、靜、麗、秀、幽”五大特點,平靜空曠的水面與周圍的綠樹青山互相映襯,構成了靜態的水體美,如263顆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明珠散落于城市鄉村,是大連人民的寶貴財富。但長期以來,水庫功能單一,水利建設也缺乏將水庫與周圍環境有機結合并進行合理開發利用,特別是小型水庫大部分還處于私人隨意開發、經營的狀態,缺乏有效管理,綜合效益不顯著。
在美國,幾乎所有水庫都建成風景區,開發度假、野營、劃船等各種活動。在國內,浙江千島湖、北京十三陵、深圳水庫、湖南東江水庫等都是水庫綜合開發利用的成功案例。
在水生態文明建設中,要堅持以水庫生態建設與功能提升為核心,按照水庫規模、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和人文需要分庫規劃。
以八一水庫、紅旗水庫、青云河水庫、王家店水庫、小孤山水庫等城鎮周邊水庫為重點,以建設水庫風景區、水利科普基地、生態觀光區、水上樂園、彩葉苗木品鑒區等為目標,按照“以點帶面、點面結合、整體推進”的原則,建設功能多樣、群眾參與性強、環境優美的示范性水庫風景點,并以此帶動全市水庫生態建設與功能開發的全面展開,逐步形成特色鮮明的水庫明珠群[2]。
大連市的河流大部分為獨流入海,美麗壯觀的“黃渤海分界線”使大連市河道形成獨特的兩大入海區域。按照大連市發展總體規劃,以瓦房店、長興島、普灣新區為中心的渤海組團和以莊河、花園口、金州新區為中心的黃海區域組團,將建設一批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的中心城鎮,形成城市功能比較完善的產業與人口承載聚集區。
要通過修建各種攔蓄工程,實現洪水的有效利用,維持河道生態水量,有效改善河道生態環境;開展大沙河、復州河、湖里河、吊橋河、嵐崮河、三十里河、北大河等十余個生態清潔型流域治理工程建設,建設面積約20萬 hm2,構筑生態修復防線、生態治理防線和生態保護防線,全面保障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安全;通過疏浚河道,河漫灘濕地再自然化,增加水流的持續性,防止侵蝕或沉積物進入措施,修復英那河、碧流河、復州河、莊河、旅順北大河、鞍子河等主要河流入海口濕地,恢復河口濕地生態系統,發揮濕地的“腎臟”功能,打造高品位人居環境。
要緊緊圍繞沿黃、渤海沿岸的水生態、水環境治理,自下而上、以上帶下、上下聯動,打造從東向西、從南向北的兩條沿黃海、渤海沿岸的水生態廊道,全面實現水生態良性循環、水環境安全可靠,水景觀與城市發展相適應的水生態環境系統,建立河海相映,山水和諧的美麗景觀。
碧流河、復州河、英那河是大連市3條最大的河流,對三大河流及流域進行綜合生態治理對全市的水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大連市已經對三大河流開展了一系列生態河治理、河道清淤、生態補水等工程建設,在保障河道行洪、蓄水輸水的基本水利功能同時,注重發揮其生態、景觀、休閑、文化等綜合作用,不斷讓人民群眾親近河道水域、感受河道的生機與魅力,有效地扭轉了三大河流水生態惡化趨勢,河流沿岸城鄉水環境和人居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但同時,三大河流水環境、水生態的形勢還比較嚴峻,突出表現在:
1)污染還比較嚴重,水體凈化功能下降。
2)河道連通性、流動性較差,水質惡化的趨勢明顯。
3)河道被非法侵占、違法填占的情況時有發生,水面率有所下降,建筑渣土等垃圾非法傾倒入河的情況還比較嚴重。
對三大流域要構筑生態保護防線,全面保障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安全。上游段要以恢復原生態、涵養水源為目標,盡最大可能布設喬灌草相結合的立體綠化措施;城市、路橋景觀段,要注重人水和諧,以突出生態、親水、景觀為主,以多樣性措施實現河流的景觀、休閑功能;鄉鎮村屯段,要結合小城鎮、村莊整治、新農村建設,以生態、親水為主,工程措施和植被恢復相結合,修復生態駁岸,最終實現“河流蜿蜒曲折,淺灘深潭交錯,激流緩流相間,水流消長自如”的三大河流自然生態格局。
水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不斷的努力加以推進。抓緊當前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做好長遠的規劃。
要重視規劃的編制工作,圍繞大連市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目標,遵循資源利用高效化和生態環境友好化的基本要求,把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貫穿于規劃中,創新思路、抓住重點、突出特點,努力實現水生態文明建設與夯實水利基礎、促進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的多贏。
要改變過去的“河流岸線直線化、護岸工程硬質化、水庫功能單一化、流域治理標準化”模式,尊重自然,樹立生態治理理念;要尊重歷史,與傳統水利目標相融合;要突出景觀,全面提升水環境質量;要因地制宜,重點突出地區特色。
全面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除了要全市鋪開,共同推進外,更要有示范區域和示范項目,發揮帶頭和引導作用。要堅持試點先行,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充分發揮試點工作的示范帶動作用,為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開辟思路、積累經驗。
水生態文明建設任務多且復雜。要理清思路,突出重點,全面推進。
工程建設是水生態文明建設中最為重要的物質基礎,要把加快建設標準高、配套齊的工程,作為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舉措,堅持不懈抓緊抓好。
工程建設重要,建設后的管理更重要,良好的水生態、水環境更要在管理中實現持續發展,一定要摒棄“重建輕管”的思想,從工程建設開始就要做好管理的長效工作機制,把管理放在與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
[1]大連水利改革30年回顧與展望[J].水利發展研究,2008(11):107-108.
[2]湯潔,佘孝云,林年豐,麻素挺.生態環境需水的理論和方法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2005(03):113-119.
TV213.4
B
1007-7596(2014)05-0184-03
2013-11-22
趙鵬(1976-),男,遼寧大連人,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