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寶,樊林生,張竹梅
(1.黑龍江省水利廳,哈爾濱 150040;2.天津市水務局,天津 300074;3.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哈爾濱 150080)
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的現實基礎和戰略意義
——以松花江干流沿岸示范區為例
孟德寶1,樊林生2,張竹梅3
(1.黑龍江省水利廳,哈爾濱 150040;2.天津市水務局,天津 300074;3.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哈爾濱 150080)
松花江是我省最大的內陸江河,素有“黃金水道”美譽。兩岸農業資源條件較好,水利工程設施分布相對較多,農業生產水平相對較高。總體來看,推進松花江水資源高效開發利用,把干流沿岸建成全省農業結構調整的先行區和增加農民收入的示范區,具備較好的基礎條件和比較優勢。
松花江;農業生產;水利工程;水資源
松花江干流在我省境內起于肇源縣,于同江市三江口匯入黑龍江。沿岸18個縣(市、區)幅員面積7.16萬km2,占全省幅員面積的15.8%,其中南岸9個縣(區),幅員面積3.5萬km2;北岸9個縣(區),幅員面積3.66萬km2。
1.1 流域地勢和水文特征
流域地勢西高東低,干流總長939 km。按地形地貌劃分為3段,上游段為三岔河—哈爾濱,長232 km,地處松嫩平原,河槽蜿蜒曲折,坡度較緩,灘地比較寬闊,主河槽寬一般在0.4~0.7 km;中游段為哈爾濱—佳木斯,長444 km,地處高平原及丘陵地帶,除局部河段外兩岸地勢均較高,河谷狹窄多淺灘,河寬一般為0.5~2.0 km;下游段為佳木斯以下,長263 km,進入三江平原地區,河道寬闊,分叉較多,有沙洲,河槽滯蓄能力較強,主槽寬達1.0~1.5 km。干流哈爾濱以上為平原區,哈爾濱—佳木斯市為丘陵與河谷平原相間區,佳木斯以下進入廣闊三江平原地區。干流哈爾濱斷面多年平均流量達1 448 m3/s,佳木斯斷面多年平均流量2 317 m3/s;豐水期流量1 690~2 900 m3/s,枯水期流量500~879 m3/s。水面蒸發量600~850 mm,年內分配以6—8月份最大。干流水系發達,南岸有拉林河、螞蟻河、牡丹江、倭肯河等支流匯入,北岸有呼蘭河、湯旺河、梧桐河、嘟嚕河等支流匯入[1]。
1.2 資源概況
全流域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多年平均降水量378~599 mm,年平均氣溫2.3~4.4℃,無霜期119~146 d。積溫為肇源、雙城最高,≥10℃有效積溫2 900℃以上;蘿北最低,≥10℃有效積溫2 500℃左右。松花江冰凍厚度1.2~1.5 m,常年封江時間在11月下旬,開江時間在4月上旬。多年平均風速為4 m/s,最大風速可達40 m/s,最小風速2 m/s。夏季盛行偏南或東南風,冬季盛行偏西或西北風。林地面積151.8萬hm2,森林覆蓋率26%;濕地面積7.8萬hm2,有自然保護區4個。
1.3 人口和經濟發展狀況
沿岸18個縣(市、區)轄鄉鎮233個,行政村2 373個,自然屯9 018個;總人口756.5萬人,占全省的19.7%。耕地面積294萬hm2(享受“兩補”面積250萬hm2),占全省的20.8%。地區生產總值3 115億元,占全省的22.7%。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25億元,占全省的10.7%,其中最高為哈爾濱市郊區,達到41.6億元;最低為綏濱縣1.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 161元,最高為富錦市12 022元;最低為湯原縣2 66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307元,最高為哈爾濱市郊區21 927元;最低為木蘭縣11 475元。
18個縣(市、區)沿江鄉鎮104個,占沿岸縣(市、區)的44.6%;行政村1 140個,占沿岸縣(市、區)的48%;幅員面積2.86萬km2。總人口289.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19.4萬人,農村勞動力115萬人,外出打工人口 50.3萬人。耕地面積135.1萬hm2(享受“兩補”面積120萬hm2)。農民人均純收入9 75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 154元。
2.1 可利用水資源豐富
松花江二級區水資源總量為359.76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314.07億m3,地下水資源量為126.23億m3(重復量80.54億m3)。大頂子山航電樞紐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設,將改善松花江沿岸60萬hm2水田灌溉的水源條件。松花江干流水質主要為Ⅳ級,符合農業灌溉標準,適于綠色優質稻米生產。
2.2 農業生產生態條件良好
干流沿岸沖積平原土壤類型以黑土、黑鈣土、暗棕壤土為主,有機質含量達3%~5%,屬于黑土類型,耕地面積和人均耕地占有量均居全省前列。土壤肥沃、耕層深厚、土質疏松,適于優質糧食和經濟作物種植。地處高寒高緯度地區,開發時間較晚,森林、草場、濕地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是水、土、光、熱資源最佳配置區域,滿足綠色有機食品生產環境質量標準,建設粳稻和蔬菜等優質高效經濟作物生產基地潛力巨大。
2.3 交通條件優越
目前,松花江干流已建成松花江公路大橋、松浦大橋等橋梁7座,木蘭松花江大橋等正在建設中,初步形成了南北相連、兩岸相通的交通格局。福前等鐵路貫穿整個流域,哈肇、鶴大等公路四通八達。松花江水路航運可與俄羅斯遠東部分港口相通,經過水路江海聯運線,東出韃靼海峽,船舶可直達日本、朝鮮、韓國和東南亞地區。水路、公路、鐵路網絡健全,交通十分便利。同江、蘿北是國家一類國際客貨口岸,發展對俄蔬菜等農產品出口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2.4 中心城市帶動能力強
干流流經哈爾濱市、佳木斯市兩個中心城市。哈爾濱是省會城市,地處東北亞中心位置,是第一條歐亞大陸橋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樞紐;佳木斯市地處三江平原腹地,是三江平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樞紐,兩市經濟發展均具有很強的輻射帶動能力。干流沿岸縣(市、區)中,哈郊、肇東、賓縣、雙城、巴彥和呼蘭等6個縣(市、區)位于哈爾濱“1小時”經濟圈,依蘭、樺川、湯原和佳木斯郊區等4縣(區)位于佳木斯“1小時”經濟圈,縣市經濟發展互動作用極強[2]。
2.5 產業發展基礎較好
沿岸18個縣(市、區)多為傳統農業大縣,是我省粳稻、玉米、大豆的主產區。2012年,糧食總產達到2 415萬t,占全省的41.9%。畜牧水產養殖業比較發達,2012年18個縣(市、區)肉類、蛋類、奶類的產量分別占全省總產量的25.7%、37.1%、22.9%。區域內有奶牛生產第一大縣雙城市,肉牛第一大縣賓縣,生豬第一大縣巴彥縣和畜牧業綜合生產第一大縣肇東市。北大荒、飛鶴等龍頭企業遍布在區域內,肇東、富錦兩個省級綠色食品產業園區牽動能力不斷增強,縣域工業體系不斷完備。蔬菜等特色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已從單一露地生產向設施蔬菜生產轉變。
3.1 地表水資源利用水平低
缺少控制性引提水工程,沿岸37.7萬hm2水田中70%(26.3萬hm2)靠地下水灌溉,豐富的過境水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大部分已有灌區渠首年久失修、設施老化嚴重,灌溉引水能力不足,灌溉保證率低,現有水田面積87萬hm2,耕地灌溉率僅為29.6%,低于全省36.5%的水平。現有灌區骨干及田間工程不配套,部分灌區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僅達0.3~0.4,水資源浪費嚴重。
3.2 農業產業結構單一
沿岸大多數縣(市、區)依然延續傳統的糧食生產格局,農業產業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畜牧、水產、果菜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生產規模不大、產能不高、效益不佳、技術含量低,跟不上市場需求的變化,農民增收的途徑不寬。2012年,沿岸各縣(市、區)糧食種植面積278.2萬hm2,其中粳稻87萬hm2、玉米156.5萬hm2、大豆27.5萬hm2,分別占區域耕地面積29.6%、53.2%、9.4%;蔬菜面積7.7萬hm2,僅占2.6%。總體上粳稻、蔬菜等優質高效作物占比偏低,發展空間較大。生豬、肉牛、出欄量分別為1 129萬頭、139萬頭,奶牛存欄量65萬頭,分別占全省的33.5%、54.3%、21.1%,農業產業結構有待于進一步優化調整。
3.3 生產方式相對落后
農業生產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經營為主,區域內農戶平均土地經營規模在1.7 hm2左右,經營大戶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比重極小。生產經營規模小,影響了連片種植、規模經營和新科技推廣普及。隨著化肥、農藥施用量逐年增加,農肥施用量不斷減少,小型農機具作業面積大,造成土壤板結,犁底層上移,理化性狀變劣,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畜牧業規模化、標準化水平低,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程度低,環境污染嚴重,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緩慢。
3.4 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弱
區域內有509家農產品加工企業,設計年加工能力3 996萬t,實際年加工量1 901萬t,企業不能滿負荷生產,效益水平低。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檔次低、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農業產業鏈較短,產品加工、分級、包裝、儲藏等手段落后,產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場競爭力。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少,尤其是一些新興產業還缺乏實力強、競爭能力強、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帶動,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附加值較低。龍頭企業與農戶聯系不緊密,沒有形成利益共同體,服務能力有限,難以帶領農民闖市場、組織農民擴大再生產。
3.5 市場體系不完善
產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偏少,蔬菜、糧食主要以集市市場為主,除雙城禽蛋、賓縣肉牛等少數形成專業交易市場外,其它產業都還沒有相應的專業市場。新建的城區農產品綜合市場尚處于起步狀態,流通中介組織也不健全,沒有形成穩固的銷售市場渠道,市場開拓能力較弱。農產品品牌雜亂,大宗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農產品量增、價低、賣難和結構性過剩依然是整個產業鏈條發展的短板。
4.1 加快松花江干流沿岸優質高效農業發展,是推動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的重要舉措
農業是水資源利用的第一大戶。松花江干流水資源較為豐富,因缺少灌區等提水灌溉設施,地表水資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出現了一邊緊缺、一邊浪費的現象。沿江區域水田零星分散,粳稻生產主要是利用地下水灌溉,井灌面積占總灌溉面積的69.9%,地下水局部超采,水位逐年下降。區域內三岔河—哈爾濱區間地下水開發利用率最低為83.96%,依蘭—佳木斯區間最高為109.07%。通過規劃科學配置水資源,可高效開發利用松花江水,發展粳稻和蔬菜、花卉、食用菌等產業,將水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促進沿岸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4.2 加快松花江干流沿岸優質高效農業發展,是更好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的現實選擇
黑龍江省是國家重要的糧食安全戰略基地,糧食生產肩負著保障國家政治穩定和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的雙重任務,二者有機結合、統一推進是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的核心目標。粳稻是重要的口糧品種,優質粳稻更是緊缺性口糧。在松花江沿岸實施“提水擴稻”戰略,擴大優質高產粳稻生產規模,既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需要,也是提高農業比較效益的需要。同時,干流沿岸城鎮較多,區域日照時間長,生產季節晝夜溫差大,空氣質量好,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農作物品質好。大力發展蔬菜等經濟作物,打造綠色有機精品,既能夠有效解決“種十畝糧不如種一畝菜”的問題,也可以有效保證市場供應。
4.3 加快松花江干流沿岸優質高效農業發展,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有效途徑
據測算,粳稻畝純收入分別是玉米、大豆的2倍和4倍;大棚蔬菜和溫室蔬菜收益分別是玉米的10倍和30倍以上,拉動農民增收的效果十分顯著。在松花江干流沿岸推進以“旱改水”、“糧改經”為主要內容的農業結構調整,發展粳稻和蔬菜等生產,有利于改變傳統生產習慣,實現低效農業向高效農業轉變。同時,通過發展畜牧水產養殖業,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配套建設,可促進農民從全產業鏈增收。
4.4 加快松花江干流沿岸優質高效農業發展,是提高城鎮化水平的必然要求
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中,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是推進全省城鎮化的重要途徑。在松花江沿岸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用工業化思維和市場化理念發展城郊經濟,打造優勢特色產業,配套發展上下游產業,形成產業集群,可帶動各類市場、物流、餐飲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和商機,吸引大量農民到城鎮工作、生活,必將有力地加快沿岸農村城鎮化進程。
[1]劉艷芳.松花江沿岸生態環境整治分析[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3,41(01):1-3.
[2]周文保,候立宏,邢偉.黑龍江省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目標、模式及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5,16(03):179-184.
TU986
B
1007-7596(2014)05-0253-03
2013-12-12
孟德寶(1980-),男,黑龍江伊春人,工程師;樊林生(1976-),男,黑龍江方正人,高級工程師;張竹梅(1981-),女,黑龍江蘭西人,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