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偉正,易衛平,彭選明,龐伯良,謝洪科,鄧 波,易靖超
(湖南省核農學與航天育種研究所, 湖南 長沙 410125)
C兩優266是湖南省核農學與航天育種研究所經多代選育的R07266恢復系與湖南農業大學選育的C815s不育系配組育成的兩系雜交晚稻新組合。2010年通過省預試,2011年進入省區試,2012年通過省續試和耐低溫及生產試驗,2013年通過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R07266是湖南省核農學與航天育種研究所易衛平研究團隊利用輻射誘變和常規雜交技術相結合的方法經多年選育而成。2006年夏利用60Co-γ射線300 Gy輻照處理(R416×明恢63)F2代混收單株干種子,當年在湖南長沙多本種植(F3M1)100株,成熟后混收干種子,同年冬在海南單本種植(F4M2)800株,入選長粒、外觀米樣優、株高適中、株型松散適中、株葉型好的單株14個。2007年夏長沙單本種植株系(F5M3),并與C815s不育系配制雜交組合,其中以株系R07266(簡稱266)表現綜合性狀優,葉鞘、葉耳、谷粒稃尖無色, 穗部結構合理,中穗型。同年冬在海南單本種植(F6M4),并進行雜交優勢鑒定,配制的雜交組合表現雜交優勢強,穗大粒多,綜合性狀優。
C815s是湖南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1996年冬季用兩用核不育材料5SH038(安湘S/獻克//02428)F6作母本,培矮64s作父本雜交,經海南短日低溫,長沙夏季長日低溫、秋季短日低溫和人控水溫池處理的增壓選擇,經5 a定向培育,2002年育成的兩用核不育系。C815s具有不育起點溫度低,株型理想,優質,廣親和,穎花張開時間長(2.5 h),柱頭生命力強且持續時間長(6 d)等特點,其異交結實率可達60%以上,配合力強[1]。該不育系株高85 cm,株型緊湊,葉片直立,莖稈粗壯,耐肥抗倒,葉色嫩綠,葉鞘、葉耳、稃尖紫色,葉片厚而堅挺,莖基部節間短,分蘗力強。在長沙3月30日至7月10日播種,播始歷期63~97 d,一般分蘗15~16個,成穗12~13個,平均穎花數185個/穗左右,穎殼淡綠色,有短芒,谷粒長10.0 mm,千粒重24.5 g,屬中稻秈型不育系,感溫性較強。目前,該不育系已選育出一大批如C兩優396、C兩優87、C兩優343、C兩優608為代表的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的兩系雜交稻組合。
C兩優266是用R07266(簡稱266)作父本與湖南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選育的C815S作母本配組育成的兩系雜交遲熟晚稻新組合。2007年冬在海南進行雜交優勢鑒定,表現雜交優勢強,穗大粒多,綜合性狀優。2008年夏季于韶山少量制種,同年冬在海南進行育性、純度優勢比較鑒定。2009年夏長沙進行品比試驗,表現生長優勢強,豐產性好。同年冬在海南異地品比試驗,表現豐產性好,比對照威優46增產幅度大。2010年參加湖南省晚稻遲熟組預試,比對照威優46增產極顯著。2011年進入湖南省晚稻遲熟組區試,比對照天優華占增產極顯著。2012年進入湖南省晚稻組續試,比對照天優華占增產。同年在湖南省生產試驗。2013年春通過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湘審稻2013022)。
C兩優266株型集散適中,田間長勢較旺,繁茂性好,分蘗力較強,葉色濃綠;莖稈粗硬,成穗期劍葉直立,濃綠半卷狀,葉下禾;穗層整齊,中穗型;谷粒長型,短頂芒,稃尖紫紅色,后期落色好。2011年湖南省晚稻區試:株高109.2 cm,總粒數154.9粒/穗,實粒數118.2粒/穗,結實率73.1%,千粒重26.8 g。2012年湖南省晚稻區域試驗續試:株高106.28 cm,總粒數155.32粒/穗,實粒數124.51粒/穗,結實率80.56%,千粒重26.24g。兩年區試:平均株高107.7 cm,有效穗19萬穗/667m2,總粒數155.1粒/穗,實粒數121.36粒/穗,結實率78.3%,千粒重26.5 g。
2009年夏參加湖南省核農學與航天育種研究所晚稻品比試驗,產量為566 kg/667m2,比對照威優46增產8.89%,同年冬海南異地品比試驗,產量為608.5 kg/667m2,比對照威優46增產17.6%。2010年參加湖南省核農學與航天育種研究所晚稻品比試驗,產量為565 kg/667m2,比對照威優46增產6.9%;2010年參加湖南省晚稻遲熟組預試,產量為501.28 kg/667m2, 比對照威優46增產4.08%,增產極顯著;2011年參加湖南省核農學與航天育種研究所一晚品比試驗,產量為644.1 kg/667m2,比對照C兩優343增產9.15%;2011年參加湖南省晚稻區域試驗,平均產量為522.66 kg/667m2,比對照天優華占增產3.6%,增產極顯著,8個試點,增產點次為75%;2012年進入湖南省晚稻區域試驗續試,平均產量為545.08 kg/667m2,高產點達632.5 kg/667m2,比對照天優華占增產1.06%,8個試點,增產點次為75%。兩年區試平均產量533.85 kg/667m2,比對照天優華占增產2.33%,日產量4.41 kg,比對照高2.57%。
2012年由湖南省區試統一送樣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分析,結果為:出糙率82.5%,精米率73.8%,整精米率69.8%,3項指標達國標1級;透明度2級,膠稠度65 mm,直鏈淀粉含量16.5%,3項指標達國標2級;粒長6.9 mm,長寬比3.0,堊白粒率36%,堊白度4.7%,堿消值3.5級。
2010年湖南省晚稻預備試驗生育期與對照威優46相同。2011年湖南省晚稻區域試驗8試點,平均生育期120.8 d,比對照天優華占長0.2 d,2012年湖南省晚稻區域續試8試點,平均生育期121.6d,比對照天優華占短0.8 d。兩年區試平均生育期121.2 d。
2011年湖南省區域試驗統一鑒定:苗葉瘟平均4.7級,穗瘟平均7.0級,稻瘟抗性綜合指數5.0級;白葉枯病抗性5級;稻曲病抗性3級。8試點均無倒伏。
2012年湖南省區域試驗續試統一鑒定:苗葉瘟平均4.67級,穗瘟平均5.0級,稻瘟抗性綜合指數3.93級;白葉枯病抗性5級;稻曲病抗性5級,耐低溫能力中等。8試點均無倒伏。
稻瘟病抗性兩年多點鑒定:葉瘟平均4.69級,穗頸瘟平均6.0級,稻瘟病抗性綜合指數4.47級。白葉枯病抗性平均5級,稻曲病抗性平均4級。兩年區試16試點均無倒伏。
區試和大面積生產試驗的結果表明:C兩優266豐產性好,品質優良,莖稈粗硬,抗倒伏能力強,中抗稻瘟病、白葉枯病和稻曲病。適宜稻瘟病輕發區種植。
C兩優266適宜在湖南、江西及長江以南低海拔稻區作雙晚栽培,也可作一晚栽培。一般栽培技術與天優華占、C兩優343相同[2]。主要注意如下幾點。
不同地區根據當地的播種季節進行安排,在湖南一般作雙季晚稻區宜在6月18日左右播種,作一季晚稻區宜在5月25日左右播種,播種前用強氯精浸種,防種子帶菌。采用濕潤育秧方式,大田用種量1 kg/667m2,秧田播種量9~10 kg/667m2,稀播勻播育壯秧。濕潤育秧的秧田基肥,施復合肥20 kg/667m2,在播種前1~2 d,即在耙田或耘田時施肥,在秧苗2葉一心期,施尿素5 kg/667m2,促進分蘗發生和生長。拔秧前4 d,施尿素4 kg/667m2,作送嫁肥。播種后秧田保持濕潤,出苗期采用濕潤灌溉,3葉期后淺水勤灌,促進根系發達。
移栽時秧齡控制在30 d以內,每株帶3~4個分蘗。插植規格:低、中肥水平田17.1 cm×20 cm,高肥水平田20 cm×20 cm,插足基本苗60 000株/667m2左右。秧苗栽植不宜過深,促分蘗早生快發。
施肥做到基肥足,追肥早而速,中后期視苗情酌情補施。一般施有機肥1 500~2 000 kg/667m2,耙田前施復合肥30 kg/667m2左右作基肥。移栽7 d后施復合肥15 kg/667m2,尿素10 kg/667m2。孕穗期視苗情酌情施肥。沒有脫肥跡象則不再追施。
移栽后采用淺水活苗,薄水發根促芽。分蘗期干濕交替促分蘗,當莖葉數達到計劃穗數的85%時開始曬田,以泥土表層發硬為度,營養生長旺盛的適當重曬。孕穗期以濕為主,保持田面有水層。抽穗期保持田間有淺水,灌漿期干干濕濕,保持根系活力,切忌脫水過早,以防早衰。
播種前要用藥劑浸種消毒,秧田期間重點防治稻薊馬、稻蟓甲等蟲害;本田期間重點防治二、三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可選用殺蟲雙、阿維菌素、銳勁特、樂斯本、敵敵畏、撲虱靈、速滅威等藥劑防治。病害重點防治紋枯病、稻瘟病,可用井岡霉素、紋曲清、粉霉靈、三環唑、加收熱必、加收瞇等藥劑防治。
選擇自然隔離條件較好,溫光灌溉條件較好的丘陵、山地,以避開串粉風險;授粉揚花期無38℃以上高溫,日均溫28℃左右,相對濕度80%以上,無連續3 d以上雨日的地域和季節,提高制種母本的異交結實率。
根據父母本的播始歷期,確定合理的播差期,父本R07266長沙、韶山,夏制一般以5月15日至6月5日播種,兩期父本間差期5 d,第1期父本播期應比C815S提早2 d,根據C815S感溫性較強和R07266抽、齊穗速度快的特點,第2期父本播期應比C815S提早5 d。
既要最大限度的增加母本的種植比例,增加母本穎花數,又要保證足夠的父本花粉量,提高母本的異交結實率。父母本行比宜1∶9或2∶12,父本按20 cm×25 cm規格雙本插植,母本株行距15 cm×15 cm或14 cm×16 cm。
父、母本于秧田期除去葉鞘色、葉色、葉型與標準株不同的秧苗;始穗期將抽穗早于群體5 d以上,稃尖色、粒形、株形、葉形、葉色等與標準不同的單株整蔸拔除。齊穗期將遲抽穗5 d以上,稃尖色、粒形、株形、葉形、葉色等與標準不同的整蔸拔除;成熟期將粒形、稃尖色、株高、株形等與標準不同的明顯高的單株整蔸拔除。
施用九二0的前提是徹底清除各類型的雜株,以確保種子純度。父、母本見穗10%左右噴施第一次九二0,間隔3 d再噴施第二次。噴施用量為6~8 g/667m2,濃度為20~30 mg/L。
母本始抽穗后,每天在盛花時用尼龍繩或竹桿趕粉1~2次,趕粉時間選晴天10:00~12:30較好,連續授粉5 d左右,能顯著提高制種產量。
秧田期重點防治稻薊馬、稻蟓甲,本田期間重點防治二、三化螟、稻縱卷葉螟;灌漿成熟期主治稻飛虱、稻縱卷葉螟。母本成熟后及時收割。
[1]陳立云. 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59-60.
[2]王建龍,胡培松,賈先勇,等. 高產優質雜交晚稻中3優810的選育及栽培技術[J]. 湖南農業科學,2013,(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