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光
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主編
當前和未來一年將是非常重要的時期,因為這段時間要研究制定“十三五”發展規劃。而“ 十三五”規劃的目標年(2020年)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間節點: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規劃目標年,這是“十五”期間(十六大)定下來的,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基本完成的目標年,這是2013 年黨的十八屆三種全會定下來的。當前,無論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環境指標來看,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建設目標來看,環境保護都是缺口相當大、任務非常重、時間十分緊的領域,因此,當前和未來一年是一個十分罕見的環境保護戰略和政策研究的“窗口期”。
“十三五”環境保護之路怎么走?無非兩條路:一是在現有環保體系基礎上增加強度,加以完善,例如提高相關環境標準,增加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數,擴大環保機構的規模、權限、人員、資金,加強環境執法,推行環境經濟政策,擴大公眾參與,加強科技支撐等等。二是進行重大的環保政策調整,實施新的環保戰略,包括把改善環境上升為國家發展的優先位置,讓環境保護深刻地參與和干預經濟發展,以環境質量改善作為衡量和任用各級執政者的首要標準,對資源和環境消耗設定剛性紅線,廣泛動員人民群眾監督政府和企業,興起公眾綠色生活運動,建立威權和強勢的環保機構等等。
這兩條路都可以走,關鍵是我們希望達到什么樣的環保目標。第一條路也能取得很大的環保成效,環境狀況得到緩解和改善,弱勢無奈的環保地位得到改觀,但由于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仍然不受環境要求約束,社會綠色進步程度不足以支撐新型的生態文明社會,因此環境狀況的改善將難以達到全面小康社會所需的水準,困擾大量人口的濃重霧霾等現象仍會繼續。第二條路是革命性的環保戰略,將徹底扭轉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失衡關系,形成綠色理念深入人心的社會面貌,使2020 年的環境狀況能夠達到全面小康社會的要求,但這條路要求犧牲一定的發展利益和社會福利,降低經濟發展速度,增加全社會對環保的經濟負擔(例如老百姓用水用電用車等的成本都要上升等),因此走這條路的阻力可能是較大的。
有沒有既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又迅速改善環境的雙贏之路?有,但那是長遠的愿景,五年時間之內難以達到,目前我們只能在多要一些經濟利益還是多要一些環境利益之間進行痛苦的選擇。這并不是要人為地把經濟與環境對立起來,而是當前這個特定時期客觀存在的現實。從已經逼近或超過環境承載能力底線的嚴峻環境現狀來看,“十三五”環境保護必須采取一些壯士斷腕、丟卒保車的做法。這是迫不得已的痛苦選擇,但從長遠來看,是會峰回路轉的,目前放棄一些經濟利益,正是中國發展“鳳凰涅槃”之前的煉獄,是最終形成環境保護“中國道路”所支付的前期成本。當中國最終走出一條人地關系和諧基礎上的崛起和復興之路的時候,我們能更深地體會今天的決絕與悲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