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峰
針灸中藥結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38例報道
郁峰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種侵犯脊柱、骶髂關節的慢性全身性炎癥性疾病,可導致脊柱等受累部位骨性強直,晚期致殘率高[1?2]。AS目前尚無根治方法,西醫一般采用非甾體抗炎藥治療。中醫常用清風藤、土茯苓等中藥治療,通常能緩解患者的腰背疼痛及由其他附著點炎癥引起的疼痛,減輕關節疼痛、腫脹及晨僵,提高生活質量。但該類中藥常導致較大的胃腸道及腎毒性方面的不良反應[3]。單純針灸治療AS,有效且無不良反應,但是對重癥病人效果往往力不從心[4]。近3年來,筆者采用針灸、拔罐配合中藥內服治療AS患者38例,療效顯著,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38例患者,男27例,女11例;年齡45~65歲,平均(60.3±5.7)歲。病程1~8年。
1.2 西醫診斷標準 采用1984年修訂的紐約標準[5]:(1)腰背部疼痛、僵硬持續≥3月,運動后改善,不因休息而緩解;(2)腰椎額狀面和矢狀面活動受限;(3)胸廓活動度降低,呼氣末與吸氣末胸圍差值<2.5 cm;(4)X線片顯示:雙側骶髂關節炎Ⅱ~Ⅳ級或單側Ⅲ~Ⅳ級。確診:第4項加1~3項中的至少1項。并參考2009年第73屆美國風濕病學會的最新診斷依據,把HLA?B27陽性和C?反應蛋白(CRP)水平增高作為觀察指標。
1.3 納入標準 符合AS西醫診斷標準,選擇中醫辯證以陽虛痹痛為主者。
1.4 排除標準 (1)骶髂關節X線片顯示為Ⅳ級者;(2)疾病晚期脊柱強直,嚴重關節畸形者;(3)合并嚴重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疾病者;(4)關節紅腫熱痛,屬濕熱者。
2.1 一般治療 對病人進行宣傳教育,鼓勵病人保持樂觀情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臥硬板床,低枕仰臥或俯臥,適當活動關節,保持胸腰部伸直,以防脊柱畸形。治療期間停服所有止痛藥。
2.2 溫針灸配合中藥內服 溫針療法:患者俯臥位,兩手臂屈肘置于頭前,裸露腰背部,取穴為腎俞、命門、腰陽關、環跳、八髎穴、委中、承山、昆侖、太溪、陽陵泉。常規消毒后,八髎穴向中間斜刺深約1.5~2寸,產生酸脹感,針刺其余各穴,按常規操作得氣后,命門穴、承山穴予艾炷夾于針柄上點燃,留針30min。取針以后,局部拔火罐,留罐10 min。隔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
自擬“脊柱強直湯”,處方如下:制附子30 g先煎45min,干姜10 g,白芍15 g,桑枝30 g,全蝎10 g,威靈仙20 g,狗脊15 g,杜仲15 g,山萸肉15 g。氣虛者加黃芪、防己;脾虛者加炒白術、茯苓;痙攣者加木瓜。
2.3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制定。顯效:主要癥狀好轉,主要化驗指標趨于正常;有效:主要癥狀有所改善,主要化驗指標數值有所下降;無效:未達到上述有效標準或加重者。
2.4 統計分析 數據分析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分類資料用百分比描述,治療前后骶髂關節病變改善情況用配對秩和檢驗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組38例患者,治療2個療程后,關節僵硬、疼痛等癥狀均有所改善,紅細胞沉降率、CRP均下降;臨床緩解37例,顯效31例,有效6例,無效1例,有效率為97.3%;治療后X線片示骶髂關節病變由雙側Ⅱ級發展為Ⅲ級1例,由Ⅲ級恢復到Ⅱ級4例,由雙側Ⅱ級恢復到Ⅰ級4例,無變化29例。治療后骶髂關節病變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治療中均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
AS的發病原因尚未明確,目前現代醫學對AS的治療,主張非甾體抗炎藥與慢作用藥(SAARDs)聯合使用。由于本病病程遷延、治療藥物具有毒副作用,因此預后較差;特別是中老年患者,對藥物的耐受性下降,療效更不理想。
中醫學認為本病屬“骨痹”“腎痹”范疇。《素問·痹論》曰:“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其發病多由于先天稟賦不足,腎督虧虛,骨脈失養;或寒濕外襲,風寒浸淫;或跌打損傷,瘀血阻絡,氣血運行不暢等所致。
本研究自擬“脊柱強直湯”中附子、干姜壯陽強督,散寒止痛;全蝎搜風通絡止痛;威靈仙、桑枝祛風除濕,通利關節;狗脊、杜仲、山萸肉補腎壯筋骨,白芍、木瓜緩急解痙。諸藥合用起到補腎強督、溫經通絡、強筋壯骨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本組病人均以陽虛痹痛為主要表現,唯君藥附子方可奏溫陽通絡止痛之奇效,劑量雖較大,但經久煎并配伍干姜、白芍以制約,余使用20余年,從未出現中毒及肝腎損害等不良反應[7]。
針灸取穴,以督脈、膀胱經、膽經等陽經穴位為主,諸陽主氣,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腎俞、命門、陽關、委中、陽陵泉等共奏壯陽補腎、溫陽化氣、通陽活血之效。取少陰經的太溪穴,是為了陰中求陽,陰陽調和,以期養筋、柔筋的功效。
針灸中藥相互結合,實為內外同治、標本兼顧,因而能夠有效調節患者免疫功能,維持機體平衡,改善局部循環,抑制或修復骨質破壞,鎮痛抗炎,改善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8],療效顯著,值得推廣,也供同道們指正參考。
[1] 木榮華,李陽,孫利敏,等.骶髂關節穿刺診斷早期強直性脊柱炎16例分析[J].中醫正骨,2009,21(4):66?67.
[2] 劉欣,白人曉,李德達,等.強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的臨床分析[J].中國骨傷,2009,22(7):488?490.
[3] Wanders A,Heijide Dv,LandewéR,et al.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reduce radiographic progression in patients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Arthritis Rheum,2005,52(6):1756?1765.
[4] 龔曉明,任凱.針灸療法在強直性脊柱炎康復治療中的系統評價[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7,22(6):537?539.
[5] 張乃崢.臨床風濕病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65.
[6]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M].北京:中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19?123.
[7] 郁峰.在美國重用附子治療疑難雜癥的體會[J].中醫藥導報,2010,16(12):73?74.
[8] 馬武開,針琴,姚血明.中醫藥防治強直性脊柱炎的思路和方法[J].中醫雜志,2008,49(7):651?653.
R 245;R 593.23
B
10.3969/j.issn.1003?9198.2014.11.022
2014?09?09)
210018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市級機關醫院中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