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柯林 (美國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主任、美國能源安全委員會顧問)
“把石油變成鹽”應對歐佩克
◎安妮·柯林 (美國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主任、美國能源安全委員會顧問)
應中國國際能源輿情研究中心邀請,美國能源專家安妮·柯林(Anne Korin)女士與蓋爾·拉夫特(Gal Luft)博士前不久到訪中國石油大學,與中方的能源問題專家、媒體人士和中國石油大學師生就全球能源安全進行了深入探討。《環境與生活》雜志將兩位美國專家的發言加以整理刊出,以饗讀者。
——編者
很高興來到北京,北京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說到“能源安全”,首先要明白我們所說的是同樣的東西。要知道,能源生產國、能源消費國或能源中轉國對“能源安全”的定義,是各不相同的。今天我主要講的是像中國和美國這種能源消費國的能源安全問題。
能源安全意味著廉價、穩定和可靠的能源供應。今天的石油很少用于發電。比如在美國,只有1%的電來自石油。在全世界,只有5%的電來自石油。大規模用石油發電的國家是歐佩克(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如波斯灣的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因此對于中國和美國來說,石油和電的關聯不大。
但是,美國2/3的石油需求來自交通運輸。你看中國和其他國家,石油需求的增加都是由于交通運輸。再看全球運輸市場,你會發現石油主導了整個世界的運輸市場,超過90%的燃料來自石油。這些燃料是石油制成的汽油。
通常,談起亞洲的石油,人們都會說到亞洲為石油支付的額外費用。相比西方國家,亞洲國家進口石油必須每桶多花5美元。但與此相比,人們為石油壟斷額外支付的錢更多。在沙特阿拉伯,采油成本只有2.5美元一桶。波斯灣大部分國家的采油成本都低得驚人。但長時間以來,中美買石油的價格都是100美元一桶。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你需要看看過去40年世界石油市場發生了什么。壟斷組織歐佩克國家擁有約70%的世界常規能源儲備,約占全球的1/3,但它們每天只生產3000萬桶石油,這些產量還包括歐佩克成員國自己消費的石油。
1973年,歐佩克的原油產量和今天差不多,還是每天3000萬桶。但在過去40年里,中國發生了奇跡般的變化,經濟迅速增長,人口激增,石油消耗量也大幅增加。但歐佩克絲毫沒增產,而是限制產能。
首先,我們要弄明白歐佩克的動機。以歐佩克成員國沙特阿拉伯為例,該國政府的大部分收入來自石油銷售。過去幾年,尤其是中東劇變之后,沙特為了維穩,政府支出大幅增加。為了平衡預算,政府需要擴大收入。擴大收入有兩種方式:一是低價售出更多石油,二是高價出售較少或者等量石油。沙特的選擇是——高價出售較少或者等量石油。沙特采油成本只有每桶2.5美元,而賣出去的石油約每桶100美元,而且這一價格越來越高。另外,歐佩克國家對國內石油的補貼非常多,鼓勵越來越多的人使用石油,國內消費所占比例越來越大,因此出口石油將會越來越少,石油價格會越來越高。為了本國利益,歐佩克國家希望國際石油價格上漲。但這與中國、美國、歐盟國家、日本等其他石油消費方利益相悖,中美這樣的石油消費國和歐佩克石油生產國之間,存在很大矛盾。
最近,有消息說北美能源產量增加了。可即便北美的能源產量增加,也一點都不會影響到全球石油市場。為什么呢?因為歐佩克是壟斷聯盟。歐佩克可以減少石油供應來應對。
事實上,歐佩克根本不必減少產能,因為全球的石油需求一直在增加,供需本來就很緊張。因此,即使有好消息說某個地區石油增產,又能怎么樣?
由此可見,歐佩克事實上壟斷著全球石油市場。我們沒法改變這一事實,因為大多數石油儲量在歐佩克,而其他產油國產油成本十分高昂。我們無法打破歐佩克在全球石油市場的壟斷地位,但我們可以打破它在全球運輸燃料市場的壟斷地位。這就是為什么中國、美國和其他能源消費國必須重視這一點。
為了打破歐佩克在全球運輸燃料市場的壟斷地位,我們需要將石油(這個賦予歐佩克權力的商品)與煤、天然氣、生物質能等其他生產燃料的商品一同競爭。為此,汽車必須能夠讓不同燃料同臺競技。在發電、取暖等領域,石油已經因為太貴而敗給其他能源商品。比如今天美國1%的電力來自石油,而40年前這一比例是17%。當今美國用石油取暖的家庭比例相比40年前也下降了一半。
美國運輸燃料領域還沒有展開這樣的競爭,因為汽車發動機還沒做到可以隨意加任何一種燃料。
但中國在這方面卻是全世界的典范。中國的山西省煤炭資源豐富,15萬輛出租車經過改造,已經可以采用煤制成的甲烷。目前,山西省幾百萬輛車都燒氣。煤制成甲烷非常經濟、清潔。
如果汽車油箱可以加任何燃料,即能源商品可以進行公平競爭,那么運輸燃料市場將會發生巨大變化,要與煤制氣競爭,石油價格從目前的每桶100美元跌成50美元,都未必有競爭力。
中美兩國的汽車產量加起來占世界的40%,如果中美的汽車可以加各種燃料,如煤制氣、天然氣等燃料,那么很多投資者將對這些燃料進行投資,最終形成全球運輸能源市場的競爭。到那時,運輸能源的競爭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價格。競爭將會壓低石油價格,略微抬高煤炭價格。
我想做一個地緣政治的類比。我們寫過一本書,名為《將石油變為鹽》。鹽在古代曾是存儲食物的唯一方式,因此是戰略性物資。某個地區的鹽儲量豐富,強國就可能選擇那里作為殖民地。看看歷史,你會發現人們最初用瓶子、罐子和鹽存儲食物。直到后來,人類有了電冰箱,也就是說,存儲食物的其他更具競爭力的方式出現了。慢慢地,鹽不再有戰略性了,很少有人關心某大國進口多少鹽、其他地區的鹽價是多少、誰控制鹽儲量,也很少有人擔心通過馬六甲海峽運輸鹽會發生意外……
要知道,我們可以讓石油發生同樣的變化。我們可以把石油變成非戰略性物資,變成普普通通的商品。為此,我們必須讓石油與其他能源商品同臺競爭,這樣中美就可以跳出今天的能源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