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妙嫻 何麗銀
《新營銷》:近年海爾不斷提互聯網戰略,希望把自己打造成平臺型企業,是基于怎樣的背景?
劉步塵(家電行業觀察家):海爾這個企業有點一言難盡,2004年它是國內第一家邁過千億門檻的家電企業,此前它都保持了32%的增速,但此后就開始慢下來了,主要原因是產品技術突破不大。雖然海爾號稱是全球最大的白電企業,但它不具有技術領先性,在國際市場走的是低端路線,始終很難擠入國際品牌之列,來自國際市場的營收空間和利潤空間很小。在國內,海爾冰箱和洗衣機市場占有率很高,近幾年遇到天花板,但它的空調和彩電市場份額不大,再加上在海外市場沒太大的突破,海爾一直在思考怎樣發展得更快。
席酉民(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張瑞敏很早就說過,在網絡時代所有企業必須尋求更靈活的有機體,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支持,讓企業內部組織結構更優化、更方便。同時,張瑞敏認為改革開放30年,中國基本上是copy和follow其他國家企業的腳步發展。網絡化時代的到來,所有企業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如果中國企業把握住這個機會,有可能成為一個節點。海爾試圖借助網絡化的機會,進行一些探索、創新,從而引領未來企業發展。
《新營銷》:小微企業對海爾意味著什么?
洪仕斌(中國家電商業協會營銷委員會執行會長):當公司的職務和薪酬不能滿足員工的發展,只有解放他們創業,成立小微公司,這樣的人創業有一個好處,懂得企業和產品,放大企業的價值,同時實現自己的價值。
譚朝兵(敦遠管理顧問公司高級合伙人):海爾去年成立了130個左右的小微企業,今年還要進一步推進。它們雖然是獨立的法人機構,但還是在海爾的組織架構里,對于這些在線員工,海爾內部有控制機制。不過它們核心的捆綁還是利益,如果海爾不能滿足它們的利益,可能會面臨它們出走的情況。
席酉民:海爾的目標是為客戶服務,小微企業想掙錢也是為客戶服務,大家的方向都是一致的。關鍵在于分配機制是否能結合起來,小微企業能否得到支持,讓它們的利益得到很好的實現。對于海爾來說,最重要是讓它們相信海爾服務平臺是最有利于自主經營體運營,最容易讓小微企業切入,這樣就能捆綁住它們。最重要的是企業能否形成生態圈,生態圈環境越好,寄生的企業就越多。
《新營銷》:海爾提出生態圈概念,從制造型企業轉為服務型企業,應該如何看待海爾的生態圈?
洪仕斌:構建生態圈就是構建價值鏈,很多企業都應該做。互聯網思維可能是海爾的轉折點,給它帶來新的增長。“產品平臺+客戶價值”是生態圈的關鍵,互聯網思維最關鍵是有什么樣有黏性的產品,所以構建生態圈最關鍵的一點是有怎樣黏性的產品來打造平臺。舉一個互聯網企業的例子,騰訊靠QQ黏住了幾億客戶,開發QQ游戲、微信、微博、理財通等后續產品。騰訊產品的發展關鍵是建立了生態圈,而且還可以幫助用戶建立自己的生態圈,這是最大的價值。海爾要轉變為服務型企業很難,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一個具有黏性的服務產品。
劉步塵:從過去幾年研究海爾發現,海爾推出概念的速度很快,但并沒有真正對它產生貢獻。尤其是海爾最近提出的戰略轉型——從制造型企業向服務型企業轉型,讓人捏了把汗。全球還沒有制造型企業向服務型企業成功轉型的案例,海爾是典型的制造型企業,步子邁得太大,有可能丟掉了制造企業的固有優勢,而在服務型企業方面卻未必能形成真正的影響力。海爾想學蘋果做服務科技型企業,但有兩個基本的前提:首先,有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牢牢占領行業鏈最頂端的位置,把產品方案交給別人代工。其次,擁有強大的品牌號召力,公眾對品牌的認知度和忠誠度高。從這兩個標準看,雖然海爾號稱全球白電第一品牌,但白電產品的核心技術不是它自己開發的,而且品牌影響力僅限于中國。
譚朝兵:海爾做平臺型企業,需要引進外部一流資源,從傳統企業轉變到互聯網企業,員工的心態和思維方式轉變需要一個過程,可能導致外部資源很難無障礙進入。海爾和外部資源嫁接的模式是要實現利益最大化,海爾能否為這些資源實現利益最大化,平臺建設和生態圈建設是否有競爭力?對于外部資源來講,要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它們不會僅僅忠誠于海爾,還會尋找其他企業,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在利益最大化的目標上,兩者可能不一致。海爾幾年前引進一流資源打造了水晶洗衣機,由于核心技術不是海爾研發的,國內很多大的競爭對手馬上跟進生產。
席酉民:制造型企業主要關注產品制造,但服務型企業首先關注的是用戶,從產品導向到客戶導向,圍繞客戶組織所有背后的服務,可以通過網絡組織全世界生產。海爾轉型關注客戶需求后,它的制造業只是滿足客戶的一個措施。海爾通過供應鏈網絡、圍繞客戶需求,把制造整合起來,為客戶服務,是未來企業取勝的核心。但這種做法風險很大,尤其是制造業出身的企業。目前從海爾的發展和規模看,前面的路很艱難,下一步看它傳統行業跟互聯網如何結合,如果結合得好,可以走出一條更好的道路,如果結合不好,內部管理不到位,也可能產生很大的問題。
《新營銷》:自2005年起,海爾不斷提出新的管理概念,它內部的適應性如何?
洪仕斌:研究一家企業要看它所處的背景。從結果導向看,從2006年開始,國內家電行業銷售翻倍增長,但是海爾的發展速度放慢了。這個時候恰恰是海爾管理概念提的最多,一個人提出很多概念也是他最無奈的時候。海爾一直提出概念,在求變,前提是有壓力,它在不斷調整,尋求突破的方法。
劉步塵:海爾的改革有點過了。海爾不要急于提出新概念,應該讓產品更有競爭力,讓產品更受消費者歡迎,圍繞服務做得更好,過去海爾的服務一直都做得很好,但是最近幾年越來越引起消費者不滿,原來的優勢在變弱。
譚朝兵:我去過幾次海爾,對于企業的不斷變化,內部有很多爭論。在海爾的模式下,追求穩定的員工很難在海爾平臺立足,他們對海爾模式不太認同。另外一批人就適合這個平臺,這個平臺給他們提供了成長空間。海爾的顛覆非常大,我接觸到的海爾人有兩類,有些人充滿激情,有些人感到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