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紅梅 杜曉梅
(饒河縣水產技術推廣站 黑龍江 饒河 156700)
(泰來縣水產總站 黑龍江 泰來 162400)
魚苗培育中的幾個問題
管紅梅 杜曉梅
(饒河縣水產技術推廣站 黑龍江 饒河 156700)
(泰來縣水產總站 黑龍江 泰來 162400)
多年來,苗種培育成活率差一直影響著成魚的產量和規模化生產。培育魚苗比養殖成魚技術要求高,這是因為魚苗體小,游動力弱,攝食能力低,對外界環境條件和敵害生物侵襲的抵抗力差,新陳代謝水平高。因此,在魚苗生產中,常常出現成活率不高,甚至全軍覆滅的情況。其根本原因是在魚苗生產培育中的某個重要環節未能滿足魚苗維持生命活動所需要的條件,造成了魚苗大量死亡。我縣魚苗培育方法多是采取肥水下塘,并投喂豆漿。肥水與投餌相結合比單一施肥培育法容易掌握,比清水下塘把握性大,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技術水平不同,魚苗培育的成活率不是很高。一般魚苗培育的生產指標是成活率70%左右,培育15至20d,規格達3cm。為達到這一指標,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要徹底清塘培肥水質,魚苗池除要求水源充足注水方便、池形規整、淤泥少、池底平坦外,最重要的是放養前要徹底清塘消毒和施肥進行餌料生物培養。清塘消毒應使用生石灰,生石灰不但能殺死野雜魚、敵害生物和病原菌,而且還有改善底質和水質的作用。放養魚苗的魚池不能有敵害生物,清塘后注水要用攔網,放魚前要用密眼網(夏花網)拉空網。如果發現有清塘未殺死的魚類應及時采取捕捉措施。如果數量很多應重新清塘。培養餌料生物要掌握科學的方法和時間,魚苗下塘應正值輪蟲繁殖高峰期,此時池塘中的輪蟲的生物量大,魚苗下塘就有充足的食物,這樣才能提高魚苗的成活率和生長速度。在因某些原因延誤了放養的計劃時間,可以使用0.03~0.05ppm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并適當的施肥,以控制枝角類的繁殖,延長輪蟲的高峰期。經過這樣處理輪蟲的高峰期也只能再多延長3d左右。這樣魚苗孵出后即可得到充足的天然餌料輪蟲,可大大提高魚苗的成活率。
魚苗的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放養成活率。魚苗的放養應掌握適時,在剛開口攝食時下塘最好,即魚苗卵黃囊剛消失、體色變黑能平游,過早過晚都影響成活率。另外魚苗的體質也很重要,健康的魚苗一般大小一致,體色鮮嫩,體形肥滿勻稱,游泳活潑,如果魚苗拖泥或沉底都是病魚,放入池塘也不易成活。所以購運魚苗時要仔細觀察魚苗的質量,質量不好不能放養。魚苗放養時要注意尼龍袋中的水溫和魚池水溫相差不能超過3℃,溫差過大也是造成魚苗下塘后死亡的原因之一。注意放養時一定要先測量水溫。
魚苗的放養方法應先將尼龍袋打開,將袋子邊卷起,放到池邊的淺水處使袋里水位與袋外水位一至,用三根小棍支撐,使尼龍袋能立水中。先喂一遍蛋黃。方法是在面盆中放少半盆水,將煮熟的雞蛋黃用40目左右的篩絹包好,在面盆的水中反復揉搓,將蛋黃洗出。用面盆中蛋黃液輕輕地淋灑在尼龍袋中,掌握每十萬尾喂一個蛋黃。魚苗喂完后半小時即可放魚。放魚前要檢查魚苗是否開口攝食,檢查方法是用白色的瓷碟在尼龍袋中取少許水,觀察魚體下腹部是否發黃,如果絕大多數魚苗的腹部都發黃這說明魚苗已開口攝食。這樣,魚苗放養的成活率就有保證。如果魚苗未開口攝食,自然心里沒底,但也不能肯定該批魚苗的成活率就不高,因為魚苗如果較嫩,離開口還差一段時間,放到魚池后,天然餌料也可以滿足魚苗攝食需要,成活率也會很高。但如果因魚苗發育不正常而不能開口,那么放養成活率也不會高。通過放養前的喂食可以使我們做到心中有數。另外一個檢查方法是在放養后的3至4d要每天到魚池觀察魚苗的密度和活動情況。方法是蹲在池邊仔細觀察,因魚苗小,體色與水色差不多,一般可以用一根草棍放在水中,慢慢移動,注意看草棍上層水中的魚苗。每個池可多觀察幾個點。因魚苗的品種不同,觀察結果也不同,所以觀察要仔細。4至5d后,魚苗已長大,池邊就比較少見了。10多d后,在投餌時時而可見到魚群。魚苗的放養密度一般掌握在每畝12~15萬尾,不易多放,如果池塘比較緊張,最多可放30萬尾。放養密度大后期魚苗浮頭嚴重,魚苗生長慢,而且風險也大。
魚苗培育時間僅20多d,加強管理本不是難事。平時的日常管理主要是投餌和巡塘。魚苗培育投餌,大都使用大豆漿,一般投餌量為每萬尾每天200g大豆。每天投喂四次,上午8時、11時;下午2時、5時。投喂方法提倡“三邊四滿塘”。魚苗下塘后,要堅持每日早晨和下午各巡塘一次,觀察水色變化和魚苗的動態。隨時清除池邊的雜草、撈出蛙卵,早晨巡塘時要帶上工具及時將蛙卵撈除。同時還要注意隨時消滅有害昆蟲(如龍虱幼蟲、紅娘華等)以及害鳥和水蛇等敵害。魚苗培育過程中應分期注水,這是提高魚苗生長率和成活率的有效措施。注水時必須在注水口用密網過濾,以防野雜魚和其它敵害生物隨水進入魚池,同時不要讓水流過急沖起池底淤泥,攪渾池水。分期注水也是預防氣泡病的有效方法。在生產中,氣泡病時有發生,嚴重時會造成大量死魚,不可掉以輕心。氣泡病一般都發生在肥水池塘,尤其是無風的晴天中午前后,太陽光照射的強度大,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強烈,魚苗吞食了水中微氣泡,使之浮力增大,不能下沉,浮于水面。因魚苗小,站在池邊不易發現。所以在無風燥熱的睛天中午一定要堅持巡塘,以便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在炎熱的中午也可以采用微水流的方法補水或加水,預防氣泡病。發現氣泡病應馬上加水可以緩解,也有潑灑食鹽水的,用以沉淀水中的有機物,降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來控制病情的發展,但效果不明顯。用量可視發病情況每畝使用5~10kg。如果發現的比較晚,就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所以要引起足夠的注意。
魚苗經過10多d培育,長到2.5~3.0cm即可出塘,為使魚體結實老練,經得起出塘和運輸中的操作和顛簸,減少死亡,必須進行魚體鍛煉。魚體鍛煉的方法和要求是,選晴天上午10時左右拉網,第一網將池魚拉入網中密集,使魚初試密集環境,稍停片刻(約2、3min),即可放魚。隔一天拉第二網,如果分塘或運輸距離較近第三網夏花即可出塘。放魚動作都要穩、準、輕,盡量減少魚體受傷的機會。以提高運輸和放養成活率。
注:魚卵孵化出小魚苗,體長達到6-7mm可以自由平游,叫水花;水花下塘后,經7-10d培育體長達2cm,叫烏仔;烏仔培育10余d體長達3cm,體表形態與成魚一樣,叫夏花;夏花經過培育到秋天在體重達200g以上叫秋片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