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貴州省平塘縣白龍鄉農業服務中心 貴州 平塘 558300)
平塘縣大閘蟹標準化池塘生態養殖技術
張莉
(貴州省平塘縣白龍鄉農業服務中心 貴州 平塘 558300)
白龍鄉位于平塘縣城東北部,海拔高度780米。鄉內地勢平緩,河網縱橫,水質較好,適宜發展水產養殖;農業基礎設施較好,交通、水利、電力方便。平塘縣大閘蟹養殖始于2011年,初次引種1萬只,養殖面積17畝,當年試驗即取得成功。2012年開始規模化示范養殖,目前大閘蟹養殖總面積720畝,年產商品蟹50噸,最大養殖商品個體重量已達0.25公斤。2012年9月,平塘縣創建“霸王河”大閘蟹品牌,取得了較佳的效益。現根據這幾年大閘蟹標準化生態養殖情況總結提出以下大閘蟹標準化池塘生態養殖技術。
1.1 養蟹池選擇
光照充足,池塘為以東西向長、南北向短的長方形為宜,池塘坡比1∶2至3;稻田四周蟹溝寬2m~5m,深0.5m~1m,中間蟹溝寬1m,深0.5m,稻田蟹溝面積占稻田面積的15%~20%;水深1.0m~1.5m為宜。
1.2 養蟹池的設施
塘口進排水設施遵循“高灌低排,雙進雙排”的原則,進水口用60目篩網過濾,排水口上端用40目網防逃。塘口設防逃網和防逃膜,池塘四周設防盜網。
2.1 放扣蟹前的準備
2.1.1 清塘消毒 秋冬排干池水,鏟除表層10cm以上的淤泥;曬塘凍土;放養前二周,采用生石灰消毒,用量為0.2kg/m2。放養前嚴格清塘除野,殺死野雜魚和其它敵害,避免野雜魚類爭食、爭水體溶氧。
2.1.2 水草栽培 養蟹池中的水草分布要均勻,種類要搭配,挺水性、沉水性及漂浮性水草要合理栽植,保持相應的比例,以適應河蟹生長棲息的要求。沉水植物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浮水植物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沉水植物區用網片分隔攔圍,保護水草萌發。
栽插法:這種方法一般在蟹種放養之前進行,首先淺灌池水,將輪葉黑藻、金魚藻等帶莖水草切成小段,長度約15cm~20cm,然后象插秧一樣,均勻地插入池底。池底淤泥較多,可直接栽插。若池底堅硬,可事先疏松底泥后再栽插。
拋入法:菱、睡蓮等浮葉植物,可用軟泥包緊后直接拋入池中使其根莖能生長在底泥中,葉能漂浮水面。每年的3月份前后,也可在渠底或水溝中,挖取苦草的球莖,帶泥拋入水溝中,讓其生長,供河蟹食用。
播種法:近年來最為常用的水草是苦草。苦草的種植采用播種法,對于有少數淤泥的池塘最為適合。播種時水位控制在15cm,先將苦草果實用水浸泡一天,再將泡軟的果實柔碎,把果實里細小的種子搓出來。然后加入約10倍于種子量的細沙壤土,與種子拌勻后播種。播種時要將種子均勻撒開。播種量每公頃水面用量1kg(干重)。種子播種后要加強管理,提高苦草的成活率,使之盡快形成優勢種群。
2.1.3 加注新水 放種前一周加注經過濾的新水至0.6m。
2.1.4 投放螺螄 清明節前每畝投放活螺螄200kg。
2.2 扣蟹放養
2.2.1 扣蟹質量 規格整齊,大小100只/kg~200只/kg為好,體質健壯,爬行敏捷,附肢齊全,指節無損傷,無寄生蟲附著。嚴禁投放性早熟扣蟹。
2.2.2 放養密度 500~1000只/畝為宜。
2.2.3 扣蟹消毒 扣蟹經3%~4%食鹽水溶液浸洗3~5min后放養。
2.2.4 放養時間 2月底放養結束為宜。
2.2.5 放養方法 采用一次放足。
2.3 飼養管理
2.3.1 飼料種類 植物性飼料:豆餅、花生餅、玉米、小麥、地瓜、土豆、各種水草等。動物性飼料:小雜魚、螺螄、河蚌等。配合飼料:河蟹是以動物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動物,一般動物性餌料占總餌料量的58.2%,植物性餌料占41.8%。上半年占全年飼料量的20-25%,下半年占75-80%。在河蟹飼養過程中,要按照河蟹生長蛻殼規律和不同的生長發育季節提供所需要的飼料。飼料要營養全面,做到“兩頭精,中間青”,葷素結合。在河蟹投餌中,要科學搭配,避免餌料單一,如單一投喂動物性餌料,蛋白質含量過高,在河蟹養殖過程中往往造成河蟹早熟,影響河蟹蛻殼。
2.3.2 投餌方法
2.3.2.1“四看”投餌 看季節:6月中旬前動、植物性餌料比為60:40;6月下旬至8月中旬為45:55;8月下旬至10月中旬為65:35。看天氣:天晴多投,陰雨天少投。看水色:透明度大于50cm時可多投,少于30cm時應少投,并及時換水。看攝食活動:發現過夜剩余餌料應減少投餌量。蛻殼時應增加投餌量。
2.3.2.2 “四定”投餌 定時:每天兩次,早晨六七點、傍晚四五點各投一次。定位:沿池邊淺水區定點“一”字形攤放,每間隔20cm設一投餌點。定質:青、粗、精結合,確保新鮮適口,建議投配合全價顆粒餌料,其中動物性餌料占40%,粗料占25%,青料占35%,嚴禁投腐敗變質餌料。定量:日投餌量的確定按3月~4月份為蟹體重的1%左右;5月~7月為5%~8%;8月~10月為10%以上。每日的投餌量為早上占30%,傍晚占70%。
2.4 水質調控
2.4.1 水位調控 5月上旬前保持水位0.6m,7月上旬前保持水位0.8m~1m,7月上旬后保持水位1.5m。
2.4.2 換水 6月~9月,每5d~10d換水一次;春季、秋季每隔二周換水一次,每次換水20cm~30cm,先排后灌。
2.4.3 pH值調節 每兩周施潑一次生石灰,生石灰用量為10g/m3~15g/m3左右。
2.4.4 透明度 30cm~50cm。
2.5 底質調控
適量投餌,減少剩余殘餌沉底;定期使用底質改良劑(如投放過氧化鈣、沸石等,投放光合細菌、活菌制劑);晴天采用機械池內攪動底質,每兩周一次,促進池泥有機物氧化分解。
2.6 病害防治
預防應采取如下措施:干塘清淤和消毒;種植水草和移植螺螄;苗種檢疫和消毒;調控水質和改善底質。最主要是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堅持以生態防治為主、藥物防治為輔,大力推廣河蟹生態養殖技術,達到不生病或少生病、不用藥或少用藥的目標。
10月~11月,地籠張捕為主,燈光誘捕、干塘捕捉為輔。在水質清新的大塘中設置上有蓋網的防逃設施網箱,捕捉的成蟹應經2h以上的網箱暫養,經吐泥濾臟后才能銷售。暫養區用潛水泵抽水循環,加速水的流動,增加溶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