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經濟增速換擋的大環境下,能源作為支撐經濟穩定增長的基礎和動力,受到高度重視。如何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的變革,走出一條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的能源發展之路,對改變我國人均資源水平低、能源結構不合理的基本國情和“軟肋”至關重要。
4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新一屆國家能源委員會首次會議,研究討論了能源發展中的相關戰略問題和重大項目。
本次會議,李克強總理清晰地闡述了我國未來能源發展清潔、高效、安全的三大方針,這既表明清潔能源已成為撬動能源結構調整乃至整個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支點,又明確了中國能源未來立足國內、創新驅動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李克強在會上強調,國家將開工一批核電、特高壓輸電、大水電等重大能源項目。這既是穩增長、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的重要舉措,更是調整能源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有效抓手。要在采用國際最高安全標準、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適時在東部沿海地區啟動新的核電重點項目建設。在做好生態保護和移民安置的基礎上,有序開工合理的水電項目。加強風能、太陽能發電基地和配套電力送出工程建設。發展遠距離大容量輸電技術,今年要按規劃開工建設一批采用特高壓和常規技術的“西電東送”輸電通道,優化資源配置,促進降耗增效。積極推進電動車等清潔能源汽車產業化,加快高效清潔燃煤機組的核準進度,對達不到節能減排標準的現役機組堅決實施升級改造,促進煤炭集中高效利用代替粗放使用,保護大氣環境。
李克強指出,調整能源結構,關鍵要推進能源體制改革。要放開競爭性業務,鼓勵各類投資主體有序進入能源開發領域公平競爭。積極推進清費立稅,深化煤炭資源稅改革。加快電力體制改革步伐,推動供求雙方直接交易,提供更加經濟、優質的電力保障,讓市場在電力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我們的能源裝備有基礎、有條件、性價比好,要積極創造體制條件,著力完善相關專業服務,努力形成各方合力,推動先進能源技術裝備“走出去”。
歷經四次審議,環保法修訂案4月24日經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表決通過,將于明年1月1日施行。此間環保專家認為,修訂后的環保法有可能成為現行法律里面最嚴格的一部專業領域行政法。
修訂后的環保法,進一步明確了政府對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職責,完善了生態保護紅線、污染物總量控制、環境監測和環境影響評價、跨行政區域聯合防治等環境保護基本制度,強化了企業污染防治責任,加大了對環境違法行為的法律制裁,還就政府、企業公開環境信息與公眾參與、監督環境保護作出了系統規定,法律條文也從原來的47條增加到70條,增強了法律的可執行性和可操作性。我國環保法律體系包括30多部相關法律和90多部行政法規,作為主心骨的環境保護法,未來勢必與隨之作出修改的相關專門法律一起,形成中國生態文明保護的“制度籠子”,護航美麗中國。
財政部4月18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一季度,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累計利潤總額同比增長3.3%,較今年前兩個月增幅有所回升,但地方國企利潤仍為負增長。
國有企業前3個月累計實現利潤總額5337億元,同比增長3.3%。其中,中央企業4321.5億元,同比增長5.1%;地方國有企業1015.5億元,同比下降3.8%。此外,3月末,國有企業資產總額938296.4億元,同比增長11.3%;負債總額608979億元,同比增長11.6%。
財政部表示,1至3月,國有建材、施工房地產、汽車、電子和電力等行業實現利潤同比增幅較高。國有化工、煤炭、紡織等行業實現利潤同比降幅較大。國有交通、鋼鐵和有色行業持續虧損。
“新浪網的互聯網出版和網絡傳播視聽也被停止了?”4月24日,當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通報最新情況后,很多人既驚訝又感嘆。大型網站理應為凈化網絡環境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然而,聲名廣播如新浪網竟也不能免于涉黃,足見“網絡黃毒”的范圍之大、滲透之深,對它的查處,更折射出“凈網行動”打擊網絡淫穢色情的堅定決心。
更多數據可以證明這一點。依法查處淫穢色情網站110家,關閉相關頻道、欄目250個,刪除涉黃信息20余萬條……今年以來“凈網行動”的數字背后,是某些商業網站鋌而走險的逐利之心,不僅嚴重違法經營,更深深傷害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無論網站規模有多大,無論網站影響有多大,都沒有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這件事情大。依法經營,凈化網絡,既是道德底線,也是法律高壓線。
打擊網絡淫穢信息,就要斬斷利益鏈,深挖徹究、釜底抽薪。正因此,既需要專項治理行動以儆效尤,也需要常態化、法治化治理。在網民規模超過6億人的現實語境中,如果網絡企業不能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廣大網民置身于行動之外,單靠政府發力也獨木難支。因此,形成政府主導、企業自律、網民參與的協同治理格局,才能釋放出天無不覆、地無不載的治理能量,進而防止淫穢信息死灰復燃,真正讓網絡空間天朗氣清。
隨著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和一系列禁令出臺,中央對各級黨員干部的要求更高、更嚴,各種不應有的待遇隨之減少或取消,有人因此發出“為官不易”的感嘆。
從“官好做”到“官難當”,說明中央的一系列禁令產生了效力。正如網友直言,“并不是官不好當了,而是貪官不好貪了,庸官不好混了,壞官不好受了,做違規之事不易了。”
“為官發財,應當兩道”,“當官不易”是人民的福音。我們每個黨員干部如果都能像焦裕祿、牛玉儒、沈浩等英模那樣,有親民愛民為民的公仆情懷,“上不愧黨,下不愧民”,就會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只有規規矩矩做事,踏踏實實做人,就不會覺得當官不易。
八項規定,整風肅紀,不是讓當官“難”,而是讓當官“易”,不是讓官員畏懼,而是讓官員敬畏,不是讓官員挖空心思去鉆營,而是讓官員兢兢業業去做事。所以說,不是當官不易,而是貪官不易。
酥油蜂蜜、樂山豆花、藍田褲帶面、山東煎餅……這些最樸素的家鄉食物,再次挑動了眾多“吃貨”的味蕾與鄉愁。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開播,這些祛除了奢侈與精工細作的食物,這些充分展現手工曼妙與食材獲取艱辛的食物,這些來自大山、大海深處,包裹著濃濃鄉土味,最純真最天然的食物,這些只有丈夫、妻子、母親會做,包含著故土親人溫度的食物,不僅俘獲了人們的胃,也獲取了人們的心。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其實也是在說,食物不僅是拿來果腹充饑,更是一種精神與文化的寄托。作為一部展現中國美食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就是因為其中包含著人類對食物最純粹的感情與敬畏——任何時候,能夠填飽肚子、激發共鳴的,永遠是那些帶有情感尤其是親情的鄉土之味、歲月之賞。
一個人,不管他走得多遠,離開得多久,總有一種力量將他與故鄉聯系在一起,那就是故鄉的味道?!渡嗉馍系闹袊?,表面看是寫食物,深層則是寫鄉愁。在城市化迅猛推進的背景下,無數普通人遠離故土與親人,在城市和鄉村間奔波。這時,唯有充滿人情味兒的故鄉味道,才能夠在遙遠的他鄉給人以慰藉。鄉愁里面,既有人們對故鄉美味的追憶,也有對現實生活的愿景:有沒有一種更加堅實的制度力量,去保衛我們的餐桌,避免我們陷入由重金屬、三聚氰胺、蘇丹紅組成的另一種“味覺盛宴”,去保護好充滿人情味、純良天然的舌尖文化,去守衛我們的鄉愁?什么時候,不管在家鄉還是他鄉,人們都能找到最充滿人情味、最安全純粹的舌尖文化,才算是找到了心之安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