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利化學工業公司铔廠(即硫酸銨廠)
1937年2月,范旭東投資1200萬元創建的永利化學工業公司铔廠投產。投產不及半年,抗日戰爭爆發,1937年12月铔廠被日本軍國主義者強占。永利铔廠設備精良,技術先進,有遠東第一之譽,設計日產合成氨39噸,其中大部用來加工成硫酸銨,僅以少量加工成硝酸,硝酸裝置能力每天10噸。全套不銹鋼裝置由瑞典加工制作,僅白金網一項價值4萬美元。日軍占領后,原計劃利用铔廠硝酸設備添設火藥制造部,后因所要增加的設備供應不上,于1942年1月將全套硝酸設備盜拆至日本九洲東洋高壓株式會社橫須工廠,繼續生產侵略亞洲各國人民的軍用品。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后,水利接收南京铔廠時,發現硝酸廠僅剩空樓一座,幾經追問,才從日本技師玉置豐助及守田等人處得知設備盜運日本經過。永利立即向政府申請要求前往日本拆運盜物。但國民黨政府和盟軍總司令部對追還劫物表現消極。經侯德榜、李燭塵多次力爭,遲至1947年6月才獲準辦理。在辦理過程中日方由于受到美國的袒護,枝節橫生,又是運費問題,又是裝卸事故,又是白金網莫明被竊……歷經2年8個月的磨難,直至1948年4月11日,才使1482件,毛重550噸的硝酸設備由“海鄂號”裝載回國(被竊的白金網于1948年11月才空運的上海交貨),這是我國被日寇劫去的大量設備中唯一爭回的一套設備。
編者按:
《心力管理》是江蘇黑松林粘合劑廠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鵬凱解析企業管理的一份心得,成書于2010年底,在行業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也被多位專家、學者給予了高度評價:“心力管理是中國中小企業的成功模式,值得在更大范圍內推廣。”
心力管理的目的在于打造和諧的勞資關系,提高企業生產運營的效率和效益。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講的就是人心的力量。一個企業,當員工感到企業就是我的家的時候,就會把企業的利益看作自己的利益,努力工作,在所不惜,在一個員工處處被尊重,事事受關心的企業文化氛圍中,對有傳統文化的中國人來說,會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必然會用一顆企業心,自覺自愿地為企業發展獻出全心全意全力。
步入21世紀,管理哲學、管理方法和管理技巧層出不窮,但萬變不離其宗,所有的這些管理思想、管理理論的終極目標是讓員工自動、自發地努力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劉光明研究員認為:“心力管理”正是從“物本管理”再到“人本管理”的升華和具體化,是“人本”到“心本”的飛躍。心力管理至少詮釋了如下管理的本質和核心問題:組織最根本的素質在于人心的培育,最簡單的方法在于“推己及人”,管理必須關注倫理、關注人心,管理是科學更是藝術,員工成長是發展型組織的本質,情感管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人本管理的魔力在于細節。
近年來,眾多媒體紛紛推介心力管理,但對于數萬家化工企業的管理者來說,這些介紹僅是杯水車薪。基于此,《化工管理》雜志在學堂欄目全景式地介紹《心力管理》豐富的管理經驗。期待《心力管理》能夠帶給更多的讀者有益的啟發。